分享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经 邶风 凯风》

 小酌千年 2018-05-13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和风习习自南方吹来,吹拂在枣树的嫩芽上。枣树芽心太娇嫩,母亲养儿实在太辛劳。
  和风习习自南方吹来,吹拂着枣树的粗枝条。母亲明理又善良,我不成器不怨娘。
  寒泉之水凉彻骨,源头就在那浚县旁。母亲养育儿七人,儿子长大累坏了娘。
  小小黄雀婉转鸣,声音悠扬真好听。儿子纵然有七人,不能宽慰慈母心。


  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水总是那样温柔细语,让你时时感受到它的存在;而山不一样,它总是默默地矗立在那里,一言不发。也即是说,男子的爱大多像是山,不容易表露出来;而女子的爱大多像是水,容易流动到别人的心田。
  

回到我们的主题,《诗经》中的这首《凯风》也是歌颂母爱的伟大的,作者对母亲抱有深深的愧疚与悔恨之情。

  作者以嫩芽自比,将和风比喻成母爱,在母爱和风的吹拂下,嫩芽茁壮成长,可是母亲却累坏了。当他听到黄雀的婉转啼鸣时,觉得黄雀尚且能给人带来愉悦,而作为儿女的他却不能给母亲带来安慰,所以他感到自责:枣树芽心太娇嫩,母亲养儿实在太辛劳。母亲养育儿七人,儿子长大累坏了娘。儿子纵然有七人,却不能宽慰慈母心。
  古往今来,这样深情的句子总能引发无数儿女的强烈共鸣。

已故的作家史铁生先生,有人曾经问他是如何走向写作之路的,又为何要当一名作家。对于前一个问题,史铁生的回答很简单——我不想死。史铁生先生在22岁那年因一场大病而导致双腿瘫痪,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他选择了写作。这个我们当然能够理解;对于第二个问题,他的回答也很简单——“为了让我母亲感到骄傲!”这样的回答很坦诚,也很真实,我非常能够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尽管当今社会对“作家”这个词不怎么感冒,但在严肃文学兴盛的80年代,这个词还是很有杀伤力的,还是很崇高的。他的那篇感动无数人的《我与地坛》,其实是写他与母亲的故事,感动你我的也正在于这一份母爱,无私、伟大和永恒。 
 

      在史铁生怀念他母亲的诸多文章当中,最让人动容的是那篇《秋天的怀念》: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令人感到痛惜的是,一九七七年,史铁生的母亲因肝癌而早逝,“子欲养而亲不在”,等到史铁生真正成为一名作家之后,他那伟大的母亲却不在了!对于自己的成名,史铁生没有表现出喜悦,反而是深深的痛苦,因为他的母亲看不到了,看不到他的成就,也看不到他儿子的解脱。对于此,史铁生只好这样安慰自己:“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们也愿意相信是这样的理由。
  一位苦命的母亲,用自己短暂的一生来呵护住儿子那颗残缺不全的内心,给了他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这就是史铁生的母亲,平凡而又伟大。

   这个世上没有比母爱更伟大的了,即便是爱情也不行。更多时候,爱情也并非是永恒的,但母爱却是恒久不变的,无论贫穷或是富贵,无论幸福或是不幸。
  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才成就了后来的史铁生,使他变成了一个丝毫也不畏惧死亡的男子汉;正因为母爱的伟大,也才成就了历史上无数的杰出之士。历史上几乎每一个伟大的诗人或词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母亲。比如柳宗元,比如元稹,比如欧阳修-----
  柳宗元出生那会,昔日的世家大族柳家已完全没落了,加上“安史之乱”的冲击,柳家已与一般普通家庭无异。为了养活自己的子女,柳宗元的母亲自己经常挨饿,然后把食物省下来给孩子们吃。

  唐朝的元稹也有一位好母亲。元稹在八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新唐书》上说,其母郑氏乃是一位“贤明妇人也”。丈夫去世,没有了薪俸,也就没法给小元稹请家庭教师了。于是,其母郑氏便亲自教授儿子。
  宋代的欧阳修也是如此,他四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其母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也是亲自教儿子欧阳修读书,这也就是著名的“荻画学书”的故事——其母郑氏用芦荻作笔,在地上教儿子认字读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才使得后世的无数文人为之歌颂,《诗经》中的《凯风》只是其中一例罢了。
  古乐府《长歌行》就是一首游子歌颂母爱的,诗云:

  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
  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
  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显然,这首诗完全来源于《诗经》中的《凯风》。游子远在他乡,思念起自己的亲生母亲来。他看那和风吹拂着嫩芽,嫩绿的枝叶在风中左右摇摆着,于是他想起了母亲的辛劳。黄雀发出了清脆的鸣叫,其声悠扬动听。他独自站在河边,遥望着西河的那一头,滴下了点点思念母亲的泪水!

 

 元代画家王冕也有一首歌颂母亲的诗作,名曰《墨萱图》: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一位慈母倚门送别游子远行的场景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亦是来源于《诗经》中的这首《凯风》。既然听到黄雀鸣叫就会想起慈母的辛劳,但作为儿子却选择了当游子,不能侍奉在慈母身边,自然是会“愧听”了。


  歌颂母爱的诗作,历来有很多,但要说到影响最大的,那么非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莫属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话说有一天晚上,孟郊独自一人在书房看书,看着看着,不觉有些累了。他站起身来向窗前走去。此时,窗外皓月当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孟郊思念起故乡来了,故乡里有什么呢?有自己的老母亲。

  父母在,不远游。孟郊回想起旧事来,一幕一幕在眼前一一浮现,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快五十了才勉强中得进士,做得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来,老母亲为我付出了多少心血?尤其是自己每次进京赶考之时,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地为自己打点行装,还在出门的前一天晚上熬夜为自己缝补衣裳。一边缝着,一边还在那小声唠叨着:“出门在外,可要处处留心才是,记得照顾好自己,早点回来,别让为娘的在家担心------”
  想到这,孟郊的眼睛湿润了,心里一阵酸楚,于是他转身回到书桌前,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游子吟》
  可以这样说,孟母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母亲之一,尽管我们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是,伴随着《游子吟》中的母爱,她的形象却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尤其是那些孝子们的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