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淺析《穠芳詩帖》:徽宗的顛覆之作

 尋夢閣 2018-05-13

 宋徽宗趙佶(1082-1135)他是北宋第八位皇帝,號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公元1100年,宋哲宗病逝,向太后立他為帝,在位二十五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攻破汴京,北宋滅亡,徽欽二宗皆被俘,史稱「靖康之難」。雖然宋徽宗治國無能,但是他才華橫溢,筆硯、丹青、圖史、射御皆精,擅長楷、草書並自創'瘦金體」。酷愛畫花鳥墨竹自成「院體」,詞尚婉約,推崇道教。公元1135年,宋徽宗在金國受盡折磨而死,終年五十四歲。(注釋1)

...

  這件書法作品由朱絲欄界格,每個字大近5寸,為傳世所見徽宗書法字跡最大的作品,對此清代陳邦彥在題跋中寫道:「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真神品也。」既是對這一詩帖的評贊,也是對「瘦金書」的藝術效果的很好的概括。此帖無論是書體結構、力度、內涵、氣魄均可當為「瘦金書」第一,亦可堪稱趙佶瘦金體上巔峰之代表作。

  美術界也有不同意見,有業界專家說「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穠芳詩帖》,瘦金書雖與趙佶所書相仿,但字裡行間卻透出一股俗氣,這對一位風雅皇帝來說是不可思議的。細看用筆及結體也有問題,字中凡左撇均快而直,少含蓄圓潤之意;左右上挑勾則生硬做作。即如「庭中」的「中」字,字中的「口」左重而右輕,與趙佶《閏中秋月》帖中兩個「中」字相比,優劣自見。整幅字多骨少肉,有形無韻,'尤未得其實也」,疑為仿作,雙鉤摹本。」(注釋2)

  凡寫過字的人都有的常識,使用長鋒健毫在疾勁行筆當中會出現筆尖受力,筆尖略有散鋒分叉,仍正常現象。正是這種暢快淋漓一氣呵成的筆勢,帶來乾濕濃淡飛白牽絲之美,以此為由被一些專家誤解穠芳詩貼非徽宗之親筆作品。筆者以為此說實屬武斷。

  也有學者認為:落款很可疑。還引用徐邦達先生《古書畫過眼要錄》說:小款……非常侷促,書亦較弱,定出後添,上鈐葫蘆印亦未必真。以此作為自己的「有力」佐證來斷定:穠芳詩貼乃偽作。筆者認為此說純屬斷章取義,做學術探討者,首要具備端正嚴謹的態度與科學求實的研究精神,避免信口開河,拿出站得住腳的理據,才好下結論。

  首先看看此貼上的鑑藏印記:[丹誠][九如清玩][也園珍賞][御賜忠孝堂長白山索氏珍藏][阿爾喜普之印][樂葊][東平][漢水耿會侯書畫之章][真賞][珍祕][湛思記]清乾隆內府等諸印。既有這些史上有名藏家收藏有序的佐證,再詳細看一下徐邦達先生的上下文「此書筆很挺拔,應是中晚年之作「(注釋3)趙佶大字,惟見這一本。徐老此按充分肯定了穠芳詩貼乃目前可見,徽宗大字廋金體唯一存世孤本,對此貼書寫的大致時期也有考斷。

  從2005年起,台北「故宮「依照台灣「文化部」新版文資法開始實施古物分級制,將文物分成三級:國寶、重要文物、一般文物。其中最高級別為國寶。而國寶的鑑定標準並不是看文物的價值幾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須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即具備「歷史上不可取代」、「擁有唯一文化意涵」、「獨一無二」、「年代久遠」等特點。2017年10月將公開展出45件國寶級文物,其中宋徽宗詩帖被名列前茅的重要國寶,展出的正是這件《穠芳詩帖》。

  既然此帖為宋徽宗真跡,又被美術史定為宋徽宗獨步天下的'瘦金書」代表作,究竟是徽宗哪個時期所書寫的呢?帶著疑問,穿越千年,我們先來看看當時宋代的文人墨客所追逐的時尚風貌。

  眾知「唐尚法,宋尚意」。漢字到了唐朝已成定製,形成自己完整的模式,書法以漢字為依託演進的歷史時代已基本結束,所以到了宋朝,在沒有新的字體出現的情況下,宋人或仍襲舊人,活在唐人的陰影里,或另闢新徑。於是他們繞開唐人森嚴的法度,轉而追求書法藝術的情趣為主旨,求意而不拘法,開創了一代先河。我們可以看出,宋朝尚意風格的形成乃書法演進的必然趨勢,偶然結果。「尚意」也就是說書法家在作品中張揚個性,表達性情,不受法度的拘束,任由感情自然流露,縱橫馳騁。北宋「蘇黃米蔡」四大家在書法造詣上大都有開創精神,奇縱雄放,意態昂揚,其充分體現了宋人尚意的時代精神。

  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宋徽宗的書法成就經歷了以下過程:

  宋徽宗的書畫在中國歷史上達到了一個至高峰,不但自身造詣非凡,沉迷其中,而且在主觀上也十分努力的推動著文藝的發展。在繪畫方面,徽宗是一個導師級別的人物,設立畫院,開畫學,並正式將其納入科舉考試,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的畫家,產生了許多經典作品,《千里江山》《清明上河圖》即誕生於此時。徽宗的這些作為提高了畫家的地位,大大的促進了中國繪畫的發展,並使「院體畫」興盛一時,影響深遠。在其統治期間還下令編制《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錄》等著名美術史書籍,為我國美術史的研究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在書法方面徽宗首創了「瘦金體」,這種瘦金體書法,挺拔秀麗、飄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書法的人,看過後也會感覺極佳。徽宗「瘦金體」書寫十分精妙和獨到,也一舉奠定了其在書法史上的宗師地位。同時在中國的書畫史上,徽宗還是「詩書畫印」一體化技術形成的奠基人,深刻影響了後世趙孟頫、唐伯虎等著名畫家的「詩書畫印」一體化創作的發展和繁榮。徽宗的繪畫作品有《四禽圖》、《柳鴉圖》等,書法作品有《穠芳詩帖》、《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草書千字文》、《牡丹詩帖》、《怪石詩帖》、《閠中秋月詩帖》、《夏日詩帖》、《棣堂花筍石二詩帖》、《七言詩紈扇頁》,從古至今都是書畫文學作品歷史寶庫里難得的珍品。

  宋徽宗早年師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亦有'鶴體」雅稱。 其書、畫作品我們常可見鶴的身影與神韻。筆者以為其因有三:

一,師承關係,薛稷仍畫鶴高手。

二,,仙鶴仍道家祥瑞之物,徽宗在位期間排佛迷道,追崇道骨仙風,自稱道君皇帝。

三,徽宗重視寫生,以畫入書,擅將生活中觀察的物象融入書法之中。其筆劃中的「花辨點,蘭葉捺,鶴腿豎,回馬挑」。(注釋4)映入觀者眼中,栩栩如生,韻味無窮。

  「鼠尾釘頭方轉角,蘭撇竹捺小蠻腰,死往生返遊絲引,拉弓放箭回馬挑。」後人所傳頌的這四句詩,也通俗形象地為觀者描繪出一幅廋金書其生動姿態的畫卷。從點劃結體而言,其書特點:瘦直挺拔,鋒芒畢露。橫畫收筆帶鉤,豎畫很少做懸針,收筆又多呈右向倒鉤,撇如匕首,長撇起筆多有風頭,捺腿長而呈紡錘形,頗有鶴韻。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明顯可見,藏鋒露鋒等運轉提頓的痕跡,風格獨具。

  先來看看徽宗瘦金體初成型期代表作《楷書千字文》。此件乃徽宗於崇寧甲年(公元1104年)賜予寵臣童貫所書,其時,宋徽宗年方二十三歲。此篇千字文結體正楷,一千餘字下來,首尾呼應,法度嚴謹,筆畫細勁如筋,除筆力氣息稍弱外,幾乎找不到敗筆,這時瘦金書的基本特徵已確立,屬早期代表作,「瘦硬」階段。

...

  以下這件《閏中秋月詩帖》,是大觀年間徽宗二十九歲(公元1111年)所書,此帖對比《楷書千字文》,多了幾分溫潤和行書意味,又多了些筋骨和功力,結體仍屬正楷,上下筆划起啟承之間已有向行楷過渡之筆韻。筆畫特徵:細瘦如「筋」,不失腴潤,飄逸挺拔,不顯稚弱,呈現出濃郁的書卷氣息。用筆勁健挺拔又不失嫵媚,加之緊密而婀娜的結體。屬「瘦金書」中期代表作,偏柔美階段。

...

  以下這件《夏日詩帖》,此帖乃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年)所書。屆時宋徽宗30-37歲。

...

  《穠芳詩帖》其用筆暢快淋漓,鋒芒畢露,瘦硬中寓腴潤之致,其銀鉤鐵畫,豪氣躍然,顯現出書家精深的藝術功力。其特徵是:筆畫瘦筋而不失肉,在轉折處,將藏鋒、露鋒,連轉、提頓等痕跡強化並保留下來,也是瘦金書的基本筆畫架構。如寫一橫,起筆處是尖,先斜下,而後橫行,收筆皆有一頓點。結體雖楷,而整體運筆,大都直來直往,飄忽快捷,似行如草。本幅朱絲欄界格,字大近5寸,為傳世所見徽宗書法字跡最大者,非提腕疾書,一氣呵成不可得也!行筆於瘦金體中屬剛勁一格。

  再來看看《穠芳詩帖》單字的圖解

...
...

  由上可見使用長鋒健毫,其字字中宮抱緊,四肢舒展,鋒芒畢露,筋勁而不失肉,多處可見飛白牽絲,行筆書速勁疾如風,技法嫻熟,胸有成竹,暢快淋漓,一氣呵成。通篇觀之,無一敗筆或猶疑之處。將早期的《千字文》與《穠芳詩帖》同字相效,不難看出,早期初成稚氣,轉折之處運筆有時過重,有若樹幹霜皮,一曲之處,突搏而過硬,未免捉襟見肘;後期瘦金體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字體間架開闊,清逸潤朗,在轉折之處明朗而不突兀,用筆精細而不失力度。通過點畫組合變化,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上升到一種仙風道骨,御鶴憑風,衣袂飄飄的無限意境之中。無論結構、力度、內涵、氣魄均當為趙書第一。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穠芳詩帖》定是宋徽宗瘦金體壯年巔峰的精品,要晚於《閏中秋月詩帖》,與《夏日詩帖》的時期更近一些。

...

  相較於《穠芳詩帖》,政和2年所題《瑞鶴圖》,結構神韻一致,只是行書筆意更濃,轉折處更圓潤, 似為更為晚一些的作品。由於實際《穠芳詩帖》單字大小達到12.5厘米,與《瑞鶴圖》題跋相去甚遠,行筆速度力度完全不同,也有一定影響。從筆劃,結字的對比,從筆墨的神韻等角度分析,可以推斷《穠芳詩帖》是《閏中秋月詩帖》之後,但不會過晚於《瑞鶴圖》題跋這一時期的作品。

...

  趙佶生於元豐五年(1082年),19歲即位,建元為建中靖國(1101年);翌年改元崇寧,計五年(1102-1106年);25歲改元大觀,計4年(1107-1110年);29歲改元政和,計7年(1111-1117年);36歲改元重和,歷時4個月(1118年);37歲改元宣和,計7年(1119-1125年);宣和七年遜位於欽宗,在位共25年,遜位時年44歲。又據《宋史》記載,1100 年廢宣和殿,時年宋徽宗 19 歲, 崇寧初再建宣和殿。(注釋5)大觀二年(1108)年,徽宗 27 歲時,為該殿作記。宣和元年 (1119)二月「改易宣和殿為保和殿」 (注釋6),也就是說 1100 至 1102 年之間和 1119 年二月後不存在「宣和殿」,這期間不應有「宣和殿制」款。

  歷代著錄《選學齋書畫寓目續紀》「卷末戛然而止,無款及印,卷首絹質亦微損,蓋原書不止一詩耳。字極健拔有神,非勾摹本可幾,洵真跡也」。又有徐邦達先生《古書畫過眼要錄》中按「趙佶大字,惟見這一本。小款一行縮在卷尾左下角,非常侷促,書亦較弱,定出後添,上鈐葫蘆印亦未必真。可能原來還不止一詩,後被割截。「

  對比以下幾處與「宣和殿」相關的落款,下圖從左至右依次為《穠芳詩帖》、《芙蓉錦雞圖軸》、《蠟梅山禽圖軸》。明顯只有後面兩個是宋徽宗御筆落款,而且必會鈐「御書」方形朱文方印。比此帖「宣和殿制」的落款,與徐邦達先生所言可以印證,此落款是由其它人代題的。按《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中所示,如為葫蘆狀「御書」印皆為朱文,沒有白文,而《穠芳詩帖》的尾款葫蘆印文模糊不可識,且為白文,應為後人割裂此卷為題款及鈴印的。

...

  而割截者後添此小款,鈐葫蘆假印,亦可能有意將被割部分的真實落款信息留於此,此不可考。但如果此卷真是「宣和殿制」,那也與筆者從時代特徵及個人特徵演變所推斷的政和年間不矛盾。當然,更不用說宣和年間已無「宣和殿制」,宣和七年(1125年)金國以張覺事變為由攻宋,宋徽宗急忙傳位長子趙恆,已無此心境寫穠芳詩。1127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徽宗被俘北行。被俘為階下囚時日,飽受折磨摧殘,更不可能有心境有條件「翩翩逐晚風」。

  結論:此件《穠芳詩帖》乃宋徽宗真跡,是宋徽宗瘦金書中之壯年巔鋒代表作,書寫時間約為1110年至1119年間,偏政和早期。


敬請關註:《瘦金體書法研修院》

邱金生老師主講的~瘦金體大講堂視頻教學講座1000集,分為入門班,高研班,學士班,硬筆班。現已上線,熱愛書法藝術的朋友可參與學習,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