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粉洪流”强势来袭,找准原因降服它!【蔬菜卫士报 1019】

 我心……飞翔 2018-05-13

夏季来临,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会越来越高,许多冬春茬蔬菜容易发生的低温高湿病害,如晚疫病、灰霉病等逐渐退下舞台,但是近期我们在田间调查和群友反应发现,白粉病发生严重,尤其是在瓜类蔬菜上表现最为明显,且有扩散的趋势,为了有效应对白粉病的发生,小编特别整理了白粉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希望对大家防治这股“白粉流”有所帮助。

一、并不是所有的白色霉层,都是白粉病危害

我们通常所见蔬菜白粉病,一般首先会在叶片背面出现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枯死,以叶片发病较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较少。

黄瓜白粉病

甜瓜白粉病

辣椒白粉病

而对于白粉病,生产中有两类蔬菜需要重点关注,一类是由辣椒拟粉孢侵染引起的番茄白粉病,发病植株叶片正面出现黄色褪绿斑,从中央开始变褐,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会产生稀疏状霉层,这种症状经常和番茄叶霉病相混淆,所以需要我们加强区分。

辣椒拟粉孢引起的番茄白粉病

另一类特别注意的蔬菜是叶类蔬菜,如甘蓝、生菜、大白菜等,霜霉病危害时,病斑也会产生白色霉层,不要认为这是白粉病菌侵染引起的。

生菜霜霉病危害症状

二、白粉病春夏季节发病重,原来是这么回事!

白粉病菌的有性态和无性态均可越冬,其有性态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温室、塑料大棚的寄主作物上越冬,翌年春季释放出的子囊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

病原菌在10~37℃时均可萌发,最适温度为20℃,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病情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越高,发病越重,25℃时病害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15~18℃

白粉病菌侵染需要一定的空气湿度,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需要有水滴存在,温室内湿度大时,菌丝生长缓慢,但早晚结露较多且时间长,导致分生孢子萌发侵染几率增大;湿度小,早晚结露少且时间短,分生孢子萌发侵染几率少,但菌丝生长加快,因此,一般白天温度25℃,湿度小于80%,而夜间湿度稍大,这种干湿变化较大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所以春夏季蔬菜栽培,充足的菌源,浇水不当或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等造成忽干忽湿的环境条件,再加上氮肥施用过多、通风不良等不恰当的栽培因素,就为白粉病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防治措施要准确及时

1、选用抗耐病品种

选用适宜当地的抗耐病品种,是我们生产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2、定植前进行棚室消毒处理

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植株后进行高温闷棚,能够有效的减少田间各种病原菌的数量。当没有高温闷棚的条件,如早春茬蔬菜栽培,可以采用硫磺熏蒸的方式对全棚进行熏蒸,清除死角,减少初侵染源。而这种方法,在生长期中也是比较有效的防控白粉病的方法,可用电热硫磺熏蒸器进行熏蒸,每亩使用5-8个,每次用硫磺20-40克左右,熏蒸时间多选择晚上六点至十点,保持棚室密闭5小时以上,再进行通风换气。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硫磺熏蒸的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安全试验,确定安全后,再大面积应用或持续使用。

3、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通风透光,合理施肥,防止植株徒长和早衰,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滴灌,禁止漫水大灌,以防棚内忽然湿度过高。

4、把握发病时期,科学合理用药

白粉病菌落在叶片上即可发芽侵入,1 天叶片表面就可长出菌丝体,5天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的病斑,7天病斑老熟并产生分生孢子飞散传播,此时病菌繁殖数量快,病害流行也快。所以,在病害发生初期进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发现病叶,应及时摘除带出田间销毁,药剂方面可选择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4%四氟醚唑水乳剂800倍液,或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露娜润)7000倍液,或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露娜森)6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需注意的是,不同药剂对不同作物的敏感性不同,如三唑类药剂在瓜类上要严格控制使用浓度,不然易出现药害,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嘧菌酯等极易出现抗药性,所以在生产中要慎重选用,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