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一位女士问我,爸爸在外面找了小三,自己应该怎么做? 我说先要分清具体情况,一种是知识文化修养都很高,所谓小三不是身体越界那种,另一类就是生计不稳定同时也是情感流浪汉的类型,找的人谈不上感情了,无非交易。 然后她没再继续讨论,也许是属于第二类,转而又说自己一年能挣四五万,孩子一年就折腾进去四万,现在要不要到别的城市打工,能多挣一万? 我感叹的是,父母问题对孩子的影响,有些慢毒甚至不自觉的在延续。她是目睹了怎样的父母生活,又怎么打造出自己这样狼狈的现状:和丈夫分居,孩子不省心。担心父亲出轨母亲受委屈,与担心自己挣的钱不够孩子折腾交叉进行。
还有前段时间朋友转给我的报道,说这个十岁的男孩如何如何优秀,却说出“大逆不道”的话,他觉得父母太平凡了,不配拥有他这么优秀的孩子。而且父母还打算生二胎的想法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连自己想学习深造的经济能力都没有,再生一个怎么保障弟妹的生活质量。
很多人都和亲人吵架过吧,即便在外人眼里是一个永远微笑的善良好人,回到家里也不一定谱写父慈子孝的美好画面。 你可能是父母,责骂孩子不争气,愤怒儿女的顶撞 你可能是外人眼中的好孩子,却在抱怨父母社会地位低,发愁怎么沟通自己的学习生活问题又不引发暴风骤雨 你可能是自认为做的很完美的配偶,抑郁在对方不能给日子锦上添花的纠结时说了狠话
总之,和最亲近的人吵架,会更生气,因为觉得TA都不理解自己,还有什么意义;会更难过,因为觉得自己一片赤诚的付出居然换来芥蒂。
发脾气,吵闹,再到哭诉,再到大喊着不活了要自杀…… 闹的最厉害的往往都是“无能”的一方,没有贬义,就是因为不能在外面获得认同和成绩,也不愿意付出太多的努力,所以就把精力都用在了和亲友纠缠较劲上,但不愿到社会上作为。就觉得这些人欠自己的,自己可以向他们征讨曾经的情感投资,然后收上来的利益供养自己心安理得就行了。
因为是亲人,不用担心真的被伤害,被抛弃,不用像对待外人那样必须承担发泄的后果,所以也是竭尽所能竭尽全力的作,甚至会借故顺便发泄一下来自邻居远戚的负能量。
希望自己用这种方式胁迫对方依从自己的意思。
底气也是:你爱我,肯定离不开我,舍不得我。
其实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 怎么想起这个话题?因为恰好在分答上收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子女方抱怨父母苛求多,不讲理,一个是父母方抱怨孩子不暖心,关心少,给钱少。 尽管不太可能正好来自一个家庭,但是这样的家庭纷争并不陌生,让我很想说点什么。避免对号入座,我就不重复他们的问题了,也不是针对谁回答的,就是说说自己当时联想到的一些内容。 整理下来,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更深的思考。
无论是六七十、四五十的父母,还是三四十、二三十岁的孩子,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似乎从来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不是某件事情的谁对谁错,完全就是思维方式不同,思考角度不同,甚至是价值观冲突,才导致的那么多说不完的鸡毛蒜皮。
我之前在节目中说过,大部分时候是年轻人在沟里,但是在某些家庭分歧上还真是不能一概而论。说白了,就是谁不改变,谁固执己见,就会成为落在沟里的人。
最好的家庭模式就是秩序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各自的称职作为,就能维持一种良好的关系。应该是各自优秀,相互欣赏的关系。父母和孩子也好,夫妻之间也罢,都应是同时努力上进,即便是路途不同兴趣不同,只要学习上进的劲头相同,就能够达到相互欣赏的和谐。
但这其实也有后半句,后面还说了“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
不是所有要求别人的一方都一定会配合着勤奋进取,有些父母虽然没有成就功名,也没有积攒什么经济实力,但是他们本身善良朴实、清心寡欲就是最好的氛围。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既不会眼高手低,也不会盲目攀比。
我采访过很多产业工人都是这样的,一辈子默默精进自己的技术,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从来不羡慕当官的,也不攀比有钱的,把生活打理的温润舒心,孩子也是平平稳稳从不患得患失,反而似乎是闹市中的桃源之地,都能给客人一种自在的空气。
相反有些家庭就不是这样了,父母之间打的不可开交,相互埋怨对方没有本事,让几岁甚至三十几岁的孩子还整日操心,提心吊胆的怕他们分道扬镳,自己不知道帮谁劝谁。
还有一些父母或配偶,把孩子或者另一半的优秀,完全归到自己身上,认为都是自己的影响或者陪伴,才让TA有了这样的成绩,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自己有理由躺在TA的功劳簿上。
这可真就叫“贪天之功”了。本来是官场上的政治嘴脸,但是却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沿袭的很深。
这时再讲到“代沟”这个词,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昧良心”,双方都昧着良心说话,否认对方的贡献,夸大自己的作用。
孩子不承认父母付出的例子太多了,这里先列举三个父母进入误区的例子: 1、八十岁的妈妈痛哭流涕数落将近六十岁的儿子,说自己是给过他三条命的人,可是儿子在赡养上又进了多少孝道呢,还顶嘴。第一次是生下来,给了一条命。第二次是小时候生病,自己求了鹿茸来治好的,给了第二条命。第三次小时候掉水里,自己看见了,一把提起来了,否则早淹死了,给了第三条命。(个人想法:生孩子养孩子不是自己选择的义务吗?没有哪个孩子主动选择父母或者降生,所以不能夸大这个作为恩情。养育养育,养和育是两个概念,不能把生下来没有掐死作为救命之恩。至于成长过程中看护间隙出现的意外,母亲不是一般自责和后怕更多一些吗,怎么也作为要挟条件。人类的特点就是两三年之内,没有监护无法独立生存。) 2、赵本山曾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谈到自己的父亲,是从小没有管过自己的人,但是自己后来有了影视基地,就宽宏大量的接老父亲来享福。没想到父亲什么都管,到处数落别人要关灯省电,弄得工作人员无所适从,最后父亲没几年就去世了。他自己反思,如果不接他到自己的事业里去,可能还能多活几年。(生活中的身边人也会有这种极端自私的人,没势力时绝对只顾自己,不愿意被连累。不体谅没背景没基础的孩子打拼多么困难,却整天空谈道理,希望孩子给自己奋斗出一个天下回报自己。) 3、分答上一位先生问我,儿子给钱少,对自己关心不够,因为在机关上班,自己是不是可以到他机关去闹一闹,让他丢人。(…………)
是的,现在和过去真的不一样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每个人都不能固步自封。传统文化中当然有太多需要我们继承的精华,但是不可能把所有模式原样照搬。农耕社会,劳动力固定,一个家庭很容易传承养儿防老的模式。自己耕地养活儿子,儿子再种出粮食养活自己。现在就不能一成不变了,不是说没有孝道文化,而是尽抚养义务之后,要投身于更广泛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才不会落寞怨恨。夫妻之间同样如此,离开男耕女织的简单生活,获得更多的自由拓展,同时也要让自己更加精彩,才能依然吸引住对方。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阅读。
别说看不下去,别找眼睛不好的理由,能刷手机,就能看几页书,哪怕是一页书,认真读过之后静静消化吸收,就是一个永远握着幸福之门钥匙的人。 爱看书的人都不会寂寞, 爱思考的人都不会颓废, 爱学习的人都不会被虚荣心和面子捆绑。
不思考,不阅读的人特别容易钻牛角尖,处理问题也容易走极端。想的方式方法都是别人不能接受的,却不自知。只有思想“活”的人,才容易沟通。
再说父母问让孩子学习的问题,分答字数有限,问题也简单明了,直接问我自己小学或者初中文化,不喜欢学习,看见书就头疼,怎样让孩子爱学习考大学? 不是说父母文化低,孩子就难跳龙门。而是要分清父母的意图是什么,有些父母真的就是指望孩子上大学之后好找工作或者飞黄腾达,自己哪怕跟着沾沾光儿,也能吐气扬眉一回,也满足了。 其实,到那时,还真不一定就此满足,不知足的要求会越来越多,慢慢越界之后就会和子女不断冲突。既想让孩子取得超越自己的成绩,又想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教训,感恩自己的调理,似乎自己的纸上谈兵真的可以在没走过的路上所向披靡。
知识能改变命运,改的不只是孩子的命运,认真学习的妈妈们也会改变命运,努力进修的爸爸们也会改变命运,这条路不难走,而且看似走的人少,才是一条捷径。
亲人之间吵架,还是因为太清楚对方的底线,太了解对方的弱点,伤的都是对方的“七寸”。即便是划分出对错,也能用血缘关系或者感情重新模糊是非,再次搅和起来。你知道,即便你错了,对方也不会抛弃你,没有爱还有道义和义务呢。 所以父母向孩子耍脾气,轰走子女和孙辈,嚷嚷宁愿孤老一生,活腻了就去自杀,一了百了,让你们背上不孝的罪名后悔一辈子。 所以孩子向父母宣战,要钱花,要房住,要车开,要人帮忙,要绝对自由,但是被逼学习工作就闹自杀,要跳楼,让你们不敢说一句大话,否则就是中年丧子之悲。有多少父母就是怕这个,不断的迁就和退让。 所以夫妻之间吵架老是忍不住揭对方的短,控制不住要折腾陈芝麻烂谷子,总之就是要证明是“你对不起我,我这样,都是因为你当初……是你犯错在先,所以我怎样都是你逼的”
最后说说吵架中的高频词“天经地义”。真的有那么多天经地义吗? 《大宅门》里的贵伍,是王爷的外甥,和大格格私通生下来龙凤胎,他跑了,王爷送走了两个孩子,大格格终其一生寻找孩子下落。最后听说孩子找到了,其中的女儿还嫁给了白景琦,他是理直气壮要求儿子养老,女儿女婿孝敬老丈人。 如果是普通人家,或者不相干的人,大概都愿意做卫道夫,大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当初也是自顾不暇可以理解,再怎么说也是亲生父亲,没有这层血缘哪来的新生命”,所以贵伍自己不觉得有什么错误,完全就是天经地义,所以最大的心思就用在找儿子认女儿这件事上。 可白景琦不一样,他不受道德绑架,他坚持自己的标准,妻子认他就养,妻子不认他也不理。因为贵伍自己也没有按照道德去做事,所以他出的这个标准别人自然不接受。 现在的很多家庭现实关系虽然不至于如此极端,但还是要谨慎处之。 无论是父母和孩子,还是夫妻之间,好的关系都是双方用智慧相处出来的,而不是相互道德绑架。 父母不要觉得孩子大了,无条件顺从自己是天经地义。 孩子不要觉得父母就该省吃俭用供养自己,挣来的所有财产让自己消费是天经地义。 夫妻之间不要觉得对方包容自己的坏脾气是天经地义。
当我想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思考时,一下子想到孔子的那句“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 不为穷困而改节。”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