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城疫Ⅶd亚型分离株约占60%,如何“无死角”防控?

 wupin 2018-05-13

近年来,随着家禽养殖业规模化程度提高并加强了新城疫的全面免疫防控策略,新城疫的流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有持续性的地方流行,免疫失败和免疫带毒现象长期存在。

那么新城疫的防控有哪些新的变化?

Ⅶd亚型分离株约占60%

据了解,新城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但临床表现与病毒毒力,家禽种类及其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状况关系密切。目前大多数鸡群感染新城疫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及不断发生零星死亡,只有部分死亡鸡可能表现出典型的ND出血性病变,在鸡群中流行的大多是非典型新城疫为主,这给当前家禽养殖业带来严峻挑战。

据公开文献表明,迄今为止全球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均属于同一个抗原性血清型,不同基因型的NDV之间具有明显的交叉免疫反应。但持续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流行的鸡新城疫病毒以基因VII型为主,其他基因型毒株流行越来越少,原来在鸡群中流行的基因VI型也很难分离到。

在新牧网主办的2017国鸡产业高峰论坛上,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毕英佐表示,当前家禽中新城疫基因Ⅶd亚型分离株约占60%;而其他基因型分离株约占40%,与我国使用的疫苗株间核苷酸同源性在99%以上,可能来源于疫苗株或其变异株。

因此,有专家提出,当前新城疫防控免疫失败,除了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之外,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基因型、抗原性不匹配或许是主要原因。

基因VII型疫苗与流行毒匹配度最高

2014年,扬州大学刘秀梵院士团队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成功研制出与国内主要流行的VII型新城疫病毒抗原性和基因型匹配性较好的国家一类新兽药——重组新城疫病毒(A-Ⅶ株)灭活疫苗,为我国新城疫防控及家禽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据毕英佐教授实验数据表明,实验组使用基因VII型疫苗免疫后保护效果高达100%,且排毒率比Lasota苗更低,攻毒后第7天,LaSota疫苗组仍有排毒,基因VII疫苗不排毒。建议弱毒疫苗使用低毒力毒株,灭活疫苗使用基因VIId型毒株。

据悉,该疫苗已于2015年正式投产上市,其中江苏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一批进行生产的3个厂家之一。

新城疫经典防控策略:活苗+灭活苗

由于复杂的疫情环境,家禽养殖业应继续加强对新城疫的科学防控。据南农高科技术团队总结,家禽要实现健康养殖,对新城疫达到较为全面的免疫保护,用活疫苗和灭活苗进行交替免疫是最佳解决方案,活苗做基础免疫,死苗做加强免疫。

据南农高科实验数据显示,如果只做活疫苗免疫,鸡的抗体效价达不到最佳的保护水平,并且抗体持续的时间不长。而采用新城疫活苗+灭活苗配合使用,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控住灭活苗使用前期的免疫空白期,利于鸡群在油苗抗体达到高峰期前更稳定,并且其抗体持续时间更长,更好的防控住鸡群的新城疫。

新城疫活苗与灭活苗联合免疫能够起到“1+1>2”的效果

免疫程序参考

5-7日龄:通过点眼、滴鼻用活苗进行首免

18日龄:进行活苗的给水免疫和灭活苗的肌肉注射免疫,

在50日龄:给水、肌注新城疫活苗加强免疫。

之后根据饲养时间的长短,在120-130日龄时进行一次活苗+灭活苗的交替免疫。

(以上免疫程序由南农高科推荐,仅供参考。)

据悉,通过南农高科的新城疫冻干苗新普安(N79株)进行局部免疫,能有效的刺激机体产生粘膜抗体实现粘膜免疫,产生抗体时间快,且抗体维持时间为40-45天左右。

采用南农高科的新城疫灭活疫苗新倍清(A-VII株)免疫,主要是产生体液免疫,有效的刺激机体产生循环抗体参与体液免疫,14天就能达到抗体高峰期,抗体维持时间长,能够持续4个月以上。且抗体滴度比常规Lasota高2-3个滴度,抗体在免疫后120天以后仍能达到6个滴度。

通过死苗和活苗的交替使用能对新城疫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防御。

临床案例

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蛋种鸡养殖企业,提出了“5减2不免”的科学减负目标。据峪口禽业疾控中心兽医总监黄秀英表示,其新城疫免疫程序优化分三个阶段进行,即21日龄前、青年鸡阶段和产蛋阶段。峪口禽业采用刘秀梵院士研究的基因Ⅶ型灭活疫苗,设计不同的免疫程序。

经验证,1日龄喷雾免疫、21日龄同时免疫新城疫活苗和灭活苗,其抗体水平高,维持时间长,临床保护效果好,能在保证鸡群健康的基础上,减少对鸡群的应激,提高了鸡群的生产性能。

新城疫活苗与灭活苗联合免疫能够起到“1+1>2”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