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高兴

 mjx1234图书馆 2018-05-13
作者:存然

[转载]我·高兴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才知道北京购车需要摇号了,想来国家出台这个政策也是为了减缓北京的堵车和提高首都的空气质量。一般摇中的概率大概在10比1,可见要摇中很不容易。随着摇号池基数的不断增加,“中签率”越来越小,而且还有附加条件,名下有车不能买、社保未满5年的非北京户籍不能买,这种种门槛让原本几率很小的“中签率”又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能摇中号的朋友,个个都高兴的不得了,好像中了大奖。

这事在我看来有点奇怪,想来过去的北京,没有人会为了能有资格买车而高兴,因为当时并没有限制购车的规定,只要你有钱,都可以买,购车面前人人平等。现如今,出台了限制令,本来稀松平常的事一下金贵起来,原本人人都有的机会一下稀罕起来,这就增加了“中签者”的高兴程度。

原来,人间的“高兴”就是这么来的,都是被限制出来的。

可我们究竟拥有了什么?是什么让我们高兴?在上面这段新闻中是因为拥有了汽车而高兴吗?显然不是。是拥有了购买汽车的机会吗?过去的北京人人都有购车机会啊,所以也不是。那究竟是什么?是“我”拥有了,而同时很多人都没有这个“难得”的机会。人人都有没什么好高兴的,别人没有而我有,这才是真正值得高兴的事。如此在拥有者心中才有机会升起一种优越感,真正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这份优越感。而优越感的潜在台词就是“我才是好的,我是值得羡慕的”。如此,建议国家多多推出各种限制令,这样就可以时时诞生一大批幸运儿,让原本乏味的生活多一点咀嚼的滋味,让原本无聊的自我多得到一点被关注的机会。

这种优越感除了表现在“我有你没有”之外,还包含“我知道你不知道”、“我对你错”等情形中。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和别人聊天,谈起独家新闻的时候,心里往往激情满满,口若悬河,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内心的秘密——“我知道而你不知道”。我一下成为资源的独有者,我和他人之间一下子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差距,我是宣导者,而他人是听众,我一下跃上了高人一等的位置,自我在这份优越感上得以建立,自我获得了一份可口的大餐,这份大餐的主食信念就是“我才是最有才的”,而甜点就是别人专注的目光。

而夫妻之间的争吵很多时候就是“我对你错”的战役,这时候并不考虑是否破坏夫妻感情,要的只是“我是对的,而你就是错的”,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要能捍卫“我是对的”,其他在所不惜,乃至毁掉婚姻也可以。我有一位朋友,他们夫妻之间经常爆发这样的战役,这位朋友还常对我说:“你看看,你看看,我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啊!并没有冤枉她。”可问题在于,为什么此时会选择这样一些事实来表述呢?为什么这时候不再看到自己的太太“是一个非常贤惠的人”这样一个事实呢?而是选择看到其他事实,为什么?因为其他事实有助于建立“她是错的”的立场,当她错了,我就对了。因此,我们在和他人发生争执的时候,若没有清晰的觉察,我们就会被心中隐藏很深的这种信念“我是对的”所抓住,然后基于这个立场让意识去收集证据。基本上只要有立场,证据的收集根本不是问题,任何你需要的逻辑也都可以建立,事实是什么已经不重要,我的分析才重要,我的逻辑才重要,我收集的这些证据才重要。而这一切都是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巩固“我对你错”的立场,如此,我们就一下拥有了审判他人的权利,可以给他人定罪,“我高贵你低俗”,“我好人你坏蛋”,“我善良你邪恶”……纷纷出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雄赳赳、气昂昂,终于可以借此机会,将心中对于自己的所有不满都投射在面前这个人身上了,按倒在地再踏上一脚。所以千万不要相信什么逻辑,真正的核心是立场,拥有什么立场,你就能看见什么样的世界。

自我就是建立在这些信念基础上,依据这些信念而开始蠢蠢欲动,或表达、或争执、或掠夺、或伤害。而所谓信念,就是坚定的相信自己心中的那个念头、那个想法是真的,是事实。很少有人能区分开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对于事实的评价,更不知道什么是真实。

评价不是事实,是关于事实的个人看法。譬如觉得这杯茶比较淡。这不是事实,这是对于这杯茶的评价,而这个评价往往是建立在喝茶人自己过去喝茶的经验基础上。平常喝得更多是苦丁茶或者普洱茶,那么喝这杯茶就会觉得比较淡。换一个平常喝菊花茶的朋友来品尝,或许就会觉得这杯茶比较浓。所以关于这杯茶是浓是淡的评价并不是这杯茶本身,已经是依据个人过去的生命经验比较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一个想法而已,自我已经参与其中。若两个人争论这杯茶到底是浓还是淡,那就永远没有结果,只能是“如人饮茶,浓淡自知”,此时已经无关这杯茶了,而是两个人彼此的争论。茶是没有需要证明自己的,只有人才有维护自己观点的需要,只有人才会坚持“我对你错”。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它只是一杯茶而已,任何的评价只是关于这杯茶的想法、看法。再深入一点说,即使是说“这是一杯茶”,这同样也是一个念头,在中国这叫“茶”,在美国叫“tea”,若坚持认为这个东东是茶而非tea,那只能是庸人自扰。因此,它事实只是一个存在而已,“茶”或者“tea”只是一个描述。我们对于茶的任何定义,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而这在佛法中被称之为“表义名言”。这些都是建立的法,不是事实,都是利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个事物而已,给它安立一个名称,赋予一种内涵和意义,这一切都是关于它,而不是它。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将事实和对于事实的想法变成含混一体的“一合和相”,将自己看到的以为就是事实,将自己的感受以为是事实,分不清彼此,分不清哪些是我的,哪些是他的。自我就在这种种感受、想法之上建立了“我相”,然后被这些想法所绑架,为了自己心中的这些所谓“真实的想法”,而做出种种的身口意行,并在这种种行为的基础上,认定自我就是怎样的,认定他人就是怎样的。前文提到的那种“优越感”,就是建立在“因为我有他无,所以我是好的,我是值得羡慕的”这样一个信念的基础上,因拥有这个信念而满心欢喜。这就是佛陀在《大宝积经》中提到:“住种种想,造诸世业,若如是者,彼执我相以为其我。”

我们的生存现状就是人人为了自己心中坚持的种种念头、种种想法而活,我们活在念头的汪洋大海中,被其俘虏,被其淹没而不自知。各种念头、想法成了自我最好的食物,我们被各种想法滋养着。借着各种想法,自我拥有了不同的面具和身份。为了念头而快乐,为了念头而难过,为了念头而不安,为了念头而恐惧。这就是人类生存的事实。一方面我们与念头、想法、信念以及感受完全认同,另一方面,我们透过想法、感受等虚构了一个“自我”,笛卡尔先生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现状:“我思故我在”。

好在这只是事实,而不是真实。

真实是什么?真实是每一个沉溺在颠倒梦想中的众生,每一个淹没在信念大海中众生,其实个个本来解脱,本来完美,个个身中都端坐着一尊“金色如来”——如来藏。而这,是唯一的真实。我们只有看清楚我们是如何活在层层颠倒的梦想中,活在对于种种信念和想法的执取中,如此,我们才有机会一步步迈向真实,有一天发现本没有“自我”的存在,有一天得遇本来的完美——如来藏,如此才发现原来是“我”在故我思。

佛曰:奇哉!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