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看

 潇湘书院615 2018-05-13

刘禹锡《竹枝词》里的巴山民风与下巴里人的生活

竹枝词,本是古时巴蜀东部地区百姓口头相传的一种民歌格调音律。

由于这种民歌类似于七绝诗体,在唐代诗人及文学家刘禹锡担任夔[kuí]州刺史时,发现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于是,刘禹锡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将这种“下巴里人”形式的民曲,谱写成新的《竹枝词》。

阳春白雪,下巴里人。是古代流传的民歌名曲,一为高曲,一为下曲,曲高合寡亦是由此而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荆襄巫山巴地一带,就流传着“下里”和“巴人”两种民歌,一为楚歌,一为巴歌,两者相互融合,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

为什么刘禹锡的这九首《竹枝词》叫词不叫竹枝诗?很简单,诗词民歌。民歌才是诗词发展的最初形态,后来由文人墨客们逐步的演化,形成了诗与词。

刘禹锡的这九首《竹枝词》,由侧面描写了夔州巴蜀地区一带,百姓们的生活及民俗风情,又暗含他的个人境遇,以轻快的风格,浓郁的民俗人文生活气息,组成了一幅朴实诗画。


刘禹锡《竹枝词》里的巴山民风与下巴里人的生活

《竹枝词》其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第一首以白帝城为开头,写夔门山水的雄阔秀丽,以白帝城头与白盐山下这样的高低空间视角。依次见到高耸于白帝山上的白帝城郁郁葱葱,百草树木生的景色,以山下的蜀江即长江水,形成了一幅山水相互照应的自然景色。

而此时,这雄伟的山水景色之间,响起了巴人们优美嘹亮的歌声,来往于江上江舟上的旅客异乡人,凝神倾听,不由想起了家乡,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其中,南人上来与北人莫上形象生动,以莫上之语提醒北人这往来的他乡客,一旦这南人美妙的歌声响起之时,必然会触发思乡之情。

从诗的画面来说,这是一幅当地百姓对生活热爱热情的一种表现,因爱生活而高歌,而这种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不禁影响了过往他乡客,也是刘禹锡内心的一种生活的渴望。闲来高歌一曲,羡煞他乡之客。


刘禹锡《竹枝词》里的巴山民风与下巴里人的生活

《竹枝词》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第二首以花红易衰来说山桃红花里的愁,从诗本身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女子闺怨诗。

以山上的桃花开满了山林遍野为景象,说长江春水方涣发,春意浓浓,由此触发了女子的相思。然而这碧水长江滚滚无尽不间断,而山上桃花会有落尽时,不尽感到忧愁。

此首的妙处在于,以山水春暖花开之景色,来诉说女子自己内心暗藏的情愫。这种愁,既是对花红易衰的有感而愁,亦是她的相思之愁,望景而愁。这种歌声里的愁感染了刘禹锡,想起了他的愁,可谓愁中愁。


刘禹锡《竹枝词》里的巴山民风与下巴里人的生活

《竹枝词》其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①.瀼[ráng]、②.縠[hú]


第三首以新雨晴后,在江上朱楼上观巴山之民的民俗风情。以桥东桥西,人来人去这一动一静之感,临楼而望的空间画面,在人不断地赏景注视之中,杨柳似乎也显得格外的繁荣茂盛。

又以唱歌行来与人来人去这熙熙攘攘相结合,一股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又以瀼西春水微风吹拂青青杨柳的景色,来描述了一幅怡然又带喧嚣的热闹繁华画面。

由诗的画面来说,这就是一幅巴山白帝城之民的淳朴生活之景。实际上也是刘禹锡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希望这种淳朴闲适的生活普照于日暮西山的晚唐,是他的一种羡慕之余的慨叹。


刘禹锡《竹枝词》里的巴山民风与下巴里人的生活

《竹枝词》其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第四首诗其实就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凭寄狂夫书一纸”此句,而这一句也是此首最为经典之处,就是女子托人或托刘禹锡本人给她的那个冤家带去一封信。

狂夫在唐诗中大量出现,有时指自己,但大多时候是用来指丈夫。凭寄狂夫书一纸,就把女子的那种相思闺怨的心思给表露出来,当真妙极。

此首由意韵来说,与民曲竹枝词不太相符,应当是刘禹锡卖弄之语。兰桡,出自屈原的《九歌·湘君》。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请帮我把这封信交给我的那个冤家,那个冤家住在成都万里桥。

为什么用冤家之词,不用丈夫之词。因为冤家更具有那种会心一笑的幽怨感。其中,也有刘禹锡欲寄书一纸,却又无从寄托的无奈之意。


刘禹锡《竹枝词》里的巴山民风与下巴里人的生活

《竹枝词》其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第五首以两岸山花开,女伴踏青来之情景,来写家家春酒满银杯这种生活安宁祥和富足的景象。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两岸花开似雪,以雪来形容春暖花开之茂盛,又以瑞雪兆丰年,迎新春来渲染欣欣向荣的丰年之景。

家家有春酒,是说家有余粮而酿酒之景。而用银杯饮酒,没有大鱼大肉,更显桃花源式的农家生活。

此首诗既是写所见巴蜀之民的闲适生活的情形,也是写百姓们不管生活有多苦,依然热爱的那种小农式的旷达精神。民风之淳朴,是刘禹锡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热爱,然而事实不如他愿,希望这种生活在大唐处处可见,可终归不过是这片天地里小小一角。


刘禹锡《竹枝词》里的巴山民风与下巴里人的生活

《竹枝词》其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①.滟滪[yànyù]:指瞿塘峡江口中的大石头。


第六首以人心与石这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来说波浪不能摧滟滪堆之事。而这个事又是什么呢?就是这人心不如石。

那伫立在瞿塘峡长江口的大石头堆,经年被滚滚江浪冲洗都不能摧毁,而人心啊,哪里能如同石头般坚硬不可摧,忽东忽西般的被击打。

人心不如石,是刘禹锡对人心不古的感慨,是对他人生际遇的感触、心中隐痛与伤怀。希望人心如石头般坚不可摧,可人心毕竟是肉长的,哪能不痛不伤。


刘禹锡《竹枝词》里的巴山民风与下巴里人的生活

《竹枝词》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第七首以瞿塘峡之凶险,来说人心不如水。瞿塘峡水流湍急,险滩之多,行船之难,险峻难以想象,故而有此中道路古来难之语。

刘禹锡以瞿塘峡之所以凶险,是因为有一道道险滩之故,然而为何会有“平地起波澜”之慨叹,皆因为“人心不如水”之故。以瞿塘喻人心。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难测,令人防不胜防。瞿塘嘈嘈十二滩,却远不如世态炎凉。


刘禹锡《竹枝词》里的巴山民风与下巴里人的生活​​

《竹枝词》其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第八首以巫峡迷雾烟雨的时节,说人心不如水之事,抒发两岸猿声啼啸哀的断肠泪。

苍苍烟雨,就已经凭添迷茫惆怅伤悲之感。巫峡里下起了濛濛细雨,于景色中说意,清猿啼啸于雨中,是猿啸悲鸣亦是他的泪沾衣襟,以景画心。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层层递增,心中断肠愁思,并非因猿啸声响起,而是苍苍烟雨,不禁悲从心生,愁人泪目。


刘禹锡《竹枝词》里的巴山民风与下巴里人的生活

《竹枝词》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①.钏[chuàn]:指用某物穿起来的镯子。


最后这第九首,就是一幅山村风景民俗画了。烟火是人家,层层桃李花,这不正是一幅山村炊烟升起的画面吗?桃李花开,更是田园山居怡然的生活。

银钏金钗来负水,就是一幅妇女们穿戴着银手镯,头叉金钗,下山来挑水的画面。如果单从画面来说,这也像是一幅少数民族劳作的画面。

长刀短笠去烧畲,就是一幅男人们背着长刀,头戴短笠,上山砍柴烧畲的画面。

烧畲[shē],指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作肥料的方法。这种刀耕火种的景象,正是农村田园生活之景。

此首,是刘禹锡对这种民俗风情,自然劳作精神的一种赞美,同时也是他对于这种悠然生活的向往。


刘禹锡的这九首《竹枝词》,既有民族风俗,又有瞿塘风貌,又有白帝之景,又含相思之情,又表诗人之意,九篇连贯,毫不违和,浓浓生活之息,个中意味层层叠进,山水田园,诗情画意,又暗带愁苦。

据说,刘禹锡的《竹枝词》到宋时依旧传唱。民歌诗词理当不老,下巴里人,亦是一种民俗之魂魄。

刘禹锡《竹枝词》里的巴山民风与下巴里人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