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学《易经》:《系辞下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解读

 荷叶的图书收藏馆 2018-05-13



 

【本课所学经文】

《系辞下传》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系辞下传》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系辞下传》第五章

(《咸》九四)《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困》六三)《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解》上六)《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不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噬嗑》初九)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而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噬嗑》上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否》九五)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鼎》九四)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豫》六二)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复》初九)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损》六三)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益》上九)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李守力解读诠释】

 

《系辞下传》第三章

【原文】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帛书《系辞》:
  是故,《易》也者馬。馬也者,馬也。

缘也者制也。肴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白话】

所以《周易》的本质特征就是象;象,是模仿外物的形象。

卦辞和彖传,是裁断一卦吉凶的;爻象及爻辞,是仿效天下万物变动的。事物的吉凶悔吝因此而更加彰显。

【解读】

1.笔者认为,“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应归入第二章。该句总结前第二章“制器尚象”十三例,重申《易》的本质是象。《周易折中》亦云:

凡章首不用“是故”字,曰“是故”者,承上结上之辞也,诸儒以此句为上章结语者,似是。

《系辞传》所有“象”字,帛书皆作“马”,这是因为帛书《易传》学派重言辞不重卦爻象,详见拙文:《“象”在帛书<系辞>为何作“马”?》

《释文》:“【象也者像也】:众本并云:‘拟也。’孟京虞董姚还作象。”

《系辞传》称卦象为“拟”,《系辞上传》第八章、第十二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2.“彖者材也”,这是下章第四章裁断卦之主爻(彖)之纲要。材,帛书作“制”,《说文》“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断。”制,古文{未刀},与“材”古文形似。材,通裁。

3.“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这是《系辞下传》第五章爻辞义例十一则的纲要,爻辞是用譬喻的形式阐述天下的运动法则,事物的吉凶悔吝因此而更加彰显。爻,帛书作“肴”或“敎”,详见《系辞上传第八章》解读。

 

《系辞下传》第四章

【原文】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帛书《系辞》: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亓何故也?陽〕卦奇,陰卦〔耦〕也。〔亓〕德行何也?陽,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也。

【白话】

阳卦中阴爻多,阴卦中阳爻多。那是什么缘故呢?因为阳卦以奇为主,阴卦以偶为主。这两者各自说明什么德性品行呢?阳卦一个君主两个百姓,是君子之道;阴卦两个君主一个百姓,是小人之道。

 

《系辞下传》第五章

【原文】

(《咸》九四)《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白话】

《周易》(《咸》九四)说:“心意不定地往来,朋友顺从了你的心意。”孔子解释说:“天下的事情何必思索,何必忧虑?天下的事情,途径虽殊异,其归宿则相同;意见虽千百,其结果则同一,何必过多思虑?正如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交相推移而光明常生;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交互推移而年岁形成。往,就是屈;来,就是伸。一屈一伸相互召感,就必然产生利益。尺蠖毛虫回缩其体,是为了向前伸展;龙蛇冬天蛰伏,是为了保存自身。(学者)精研义理,进入神妙的境地,是为了能够运用;利于施用、安处其身,是为了增崇美德。除此之外,都不必加以追求。穷尽事物神妙变化的道理,就是最高的的德行。”

【解读】

咸卦的主题是无心而感,故曰咸。然而咸卦各爻由于自身局限,皆不得咸道。如初六感于拇(足指),六二感于腓(腿肚),九三感于股(大腿),九五感于脢(背),上六感于辅颊舌,此五爻大都兼与邻爻亲比,心系不专,故感于物。唯有九四,上下刚爻,互体乾卦,故专心应初,然不得正,故感于心,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咸卦九四喻男女相思心意之往来不定,然最终归于恒卦。推广到天地万物之往来,日月往来归于明,寒暑往来归于岁,屈伸往来归于利。往来即阴阳、动静、内外。阴阳相依,故“尺蠖之屈”是为了“求伸”;“龙蛇之蛰”的静是为了“存身”的动;“精义入神”,内也,“以致用”,外也。

《周易折中》云:

“精义入神”,则所知者精深,穷理之事也。“利用安身”,则所行者纯熟,尽性之事也。“穷神”则不止于入神,其心与神明相契者也,‘知化”则不止于利用,其事与造化为徒者也,至命之事也,穷理尽性,学者所当用力,至命则无所用其力矣,故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此章是释“爻者效天下之动”之义,而原其理于一也,自此以下十一爻,皆是发明此意,而此爻之义,尤为亲切,盖感应者动也,不可逐物憧憧,而唯贵于贞固其心者一也,所以然者,此心此理,一致同归,本不容以有二也,故首以此爻,而以“致一”、“恒心”两爻终焉。

以此领悟“一阴一阳之谓道”,只有把握从阴阳合体的“致一”之道,才能安身立命。阴阳合体为十一爻的象数宗旨,安身立命为十一爻的义例主题。爻辞十一例的象数奥妙详见《周易密钥》第4-13节“发现《系辞传》七例与十一例卦序的象数奥妙”。

 

【原文】

(《困》六三)《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解》上六)《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不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噬嗑》初九)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而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噬嗑》上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否》九五)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鼎》九四)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豫》六二)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复》初九)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损》六三)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益》上九)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白话】

《周易》(《困》六三)说:“被嘉石所困,居于圜土,(刑满释放)回到家里,看不到妻子了,有凶险。”孔子解释说:“困穷于不妥当的处所,其名必受损辱;凭据于不适宜的地方,其身必遭危险。既受损辱又遭危险,灭亡的日期即将来临,哪有可能见到其配人为妻的一天呢?”

《周易》(《解》上六)说:“王公射击盘踞在高墙上的恶隼,一举获得,无所不利。”孔子解释说:“恶隼,是禽鸟:弓矢,是武器;发矢射击恶隼的,是人。君子身上预藏成器,等待时机而行动,哪会有什么不利呢?有所行动而毫无滞碍括结,所以外出必有收获。这是说明先具备现成的器用然后再行动。”

孔子说道:“小人不知羞耻、不明仁德,不畏正理、不行道义,不看见利益就不愿勤勉,不受到威胁就不能戒惕。受到微小惩罚而承获重大告诫,这是小人的幸运。《周易》(《噬嗑》初九)说:‘将桎加于足上,遮没了脚趾,没有咎害。’说的就是这一道理。”

(孔子又说)“善行不积累不足以成就美名,恶行不积累不足以灭亡其身。小人把小善看成无所获益的事而不屑于施行,把小恶看成无伤大体的事而不愿意除去,所以恶行积累满盈而无法掩盖,罪行发展极大而难以解救。因此《周易》(《噬嗑》上九)说:‘肩膀扛着枷锁,遮没了耳朵,有凶祸。’”

孔子说:“凡是倾危的,都曾经逸乐安居其位;凡是灭亡的,都曾经自以为长保生存;凡是败乱的,都曾经自恃万事整治。因此君子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自身则可常安而国家可以永保。所以《周易》(《否》九五)说:‘想到“快要灭亡了!快要灭亡了”,才能做到像系在丛生的桑树上(一样坚固)。’”

孔子说:“才德浅薄而地位尊高,智能窄小而图谋宏大,力量微弱而身任重负,这样很少有不涉及灾祸的。所以《周易》(《鼎》九四)说:‘鼎足断折,王公的美食倾覆,身体被沾濡,有凶险。’正是说明力不胜任的情状。”

孔子说:“能够预知几微的事理应该算达到神妙的境界了吧?君子与上者交往不谄媚,与下者交往不渎慢,可以说是预知几微的事理吧!几微的事理,是事物变动的微小征兆,吉凶的结局先有所隐约的显现。君子发现几微的事理就迅速行事,不等候一天终竟。所以《周易》(《豫》六二)说:‘耿介如石,不需等待一整天(就可悟知豫乐适中之理),守持正固可获吉祥。’既然有耿介如石的品德,岂须等候一天终竟(才领悟道理)呢?当时就能断然明知。君子知晓隐微的前征就知晓昭著的结局,知晓阴柔的功益也知晓阳刚的效用,这是千万人所瞻望景仰的杰出人物。”

孔子说:“颜渊这位贤弟子,他的道德大概接近完美了吧!一有不善的苗头,没有不自知的;一知不善,没有再次重犯的。《周易》(《复》初九)说:‘走不远就回复,没有大的悔恨,最为吉祥。’”

(孔子说)“天地二气缠绵交密,万物化育醇厚;男女阴阳交合其精,万物化育孕生。所以《周易》(《损》六三)说:‘三个人同行就会减损一人,一个人行走就会得到朋友。’正是说明阴阳相求必须专心致一。”

孔子说:君子先安定其自身,然后才有所行动;先平和其内心,然后才发表言论;与人确定了交情,然后才可以求人。君子修习这三种德行,做人方可周全。自身不安而行动,百姓不会跟从;内心疑惧而发言,百姓不会响应;无所交往而求人,百姓不愿给予。没有人会给这种人利益,甚至损害他的人还会来到。《周易》(《益》上九)说“不要再增益他,甚至有人会打击他;居心不安(而贪求无厌),有凶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