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世南 —— 行走的新华字典

 二少爷收藏馆 2018-05-14


大家都知道,三朝元老享有极高的地位与权势,我们常常在电视里看到,一个三朝元老,他几乎拥有的地位是可以跟皇帝媲美的,皇帝在要动他的时候要考虑诸多因素,不是非动不可的情况下,皇帝一般不敢动的。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人,他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他经历南北朝至隋唐六代,先后在陈、隋、宇文化及、窦建德麾下为官,是唐朝的两朝元老,历经李渊、李世民二朝,被李世民视为大贤臣,也是凌烟阁二十四贤臣之一。

李世民为秦王时初建文学馆,虞世南就是弘文馆十八学士之一。他拥有极高的情商跟智商,在繁华的唐朝,他算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存在,他容貌怯弱,却是一个性情刚烈直言敢进的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是一把好手,也因此深受太宗敬重。

千年前,虞世南凭借他超人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说虞世南前,我们还得先说李世民。李世民,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明君,也是皇帝里少有的全能型人才,他武能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披靡,文能吟诗作词批奏折,武能安邦定国,一统天下。

在历史上他有多重身份,他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很多人都知道他光辉的一面,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也是有自己阴暗的一面存在的,李世民,最大的污点应该来自于王羲之。

像今天我们追星杨幂、刘亦菲、杨洋、鹿晗、王俊凯一样,李世民也是一个追星族。今天很多追星族都非常疯狂,他们会去看偶像的演唱会,掏钱去看偶像主演的电影、电视剧的首映,偶像主演的电视剧、电影出周边了,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购买。

比较典型的追星族有杨丽娟、虹桥一姐;当年杨丽娟追刘德华闹得最火的时候,她逼得家中老父自杀,她倾尽家产,只为见刘德华一面;近两年比较火的追星族代表是虹桥一姐,虹桥一姐几乎出现在每一个当红明星的同框照里,有一阵子很流行的一个段子是,要证明某个明星火不火,就要看他有没有跟虹桥一姐的同框照,可以说虹桥一姐是检验明星火的基本准则。

但是你知道追星是一个很耗费精神,耗费金钱、物力,以及财力的一件事,基本上像我们这种挣扎在生存线上的18线小民是没有多余的闲钱跟精力去追星的。


但是李世民不一样,他是唐朝的皇帝。作为王朝的主宰,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锦绣河山,天下万民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和今天普通的追星族一样,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但是他追偶像可能与今天绝大多数人追的明星不同,他追的不是明星,而是追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参加宴会时写下的一篇游宴之作,而我们今天这个故事就从《兰亭集序》开始。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一天,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在兰亭集那里,开了个聚会,流觞曲水,碧水楼台的都有。朋友相聚难免,兴致高昂,有人就说王羲之既然你书法这么好,不如为这次宴会作个序。

王羲之那时候也喝高了,提笔一挥而就,这手续一共写了,三十二字十八行,一共320字,无论是文笔还是书法都到达了几乎完美的境界。

估计王羲之是处女座,非常追求完美,《兰亭集序》写完之后,当时参加宴会的人都非常满意,但是他自己左看右看,总觉得哪里还差点什么,于是带到家里反复誊抄了几遍,但誊抄几遍后才发现后面誊抄作品根本达不到原版水平,原版写得肆意风流、飘逸俊秀,更符合当时心境。

因此他叹到:此神助耳,和何唔能力致。

于是王羲之就将誊抄的《兰亭集序》送给了当时参加宴会的友人,而将原稿这份神仙馈赠的礼物,王羲之视为珍宝,留给了自己的儿孙。

王羲之视若珍宝的《兰亭集序》原稿,他希望它能在他子孙手里,流传万代、光耀千秋,成为举世瞩目价值不斐的稀世珍宝。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令王羲之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份稀世珍宝传到第7世子孙,就传不下去了。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手握《兰亭集序》压力有点大,还是怎么回事,最后想不开出家当了和尚,他在临死前将《兰亭集序》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

书画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死人的东西更值钱,因为作者死了,就不能再画第二幅或者写第二帖了,原来作品就成了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了。《兰亭集序》传到辩才和尚手里的时候,王羲之已经过世好多年了。王羲之活着的时候他已是名满天下,作品就已经价值不菲了,在这几百年后,兰亭集序的原稿更是已经涨到了天价。

字画这种私人珍藏的作品,一般都不会拿出来放博物馆让大家一起欣赏的,更别说是兰亭集序这种无价之宝了。他们不仅私人珍藏,还要刻个章印上自己的名字,让自己的名字随着这些宝贝流传万世。

辩才和尚拿到《兰亭集序》后,把《兰亭集序》视为命根子,为了达到长期占有《兰亭集序》的目的,辩才在房梁上凿了一个洞,然后将《兰亭集序》藏入其中,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来独自欣赏一番。为了混淆视听,他对外宣称,自己没有见过《兰亭集序》原本。

李世民是王羲之的死忠粉加脑残粉。

天下平定之后,李世民就没有什么事儿干,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他每天的事儿就是批批奏折,写写书法。做为老王的脑残粉,加死忠粉儿,李世民的终极梦想就是,将偶像的全部作品收入囊中。

玄奘西去归国后,李世民下旨造了大雁塔。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高雅品位,李世民想将王羲之的作品刻在大雁塔上。

于是,李世民想各种办法从民间收集了大约1300余贴王羲之真迹。作为皇帝李世民拥有了最好的江山和最高的权利,那收藏品李世民也想要最顶尖的,于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成了李世民的毕生梦想。

作为一个文能提笔批奏折,武能提刀上战场的万古明君,李世民的智商哪是辩才可以比拟的?

辩才使的那点障眼法,很快就被李世民识破了。经过多方排查,李世民最终确定,《兰亭集序》原稿就在辩才手里。

确定《兰亭集序》在辩才手里后,李世民多次派人去和辩才谈判。出家当和尚的人清心寡欲,辩才唯一的梦想就是早点得道成仙,排第二的梦想就是多占两天《兰亭集序》。

第一个梦想李世民没有办法替辩才早日完成,第二个梦想李世民也不会同意,于是数次谈判都以失败告终。

作为一代明君,李世民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名声都好的要命。他甚至可以为了一个好名声,可以毫无原则的下令让史官篡改史书,篡改史书这个臭毛病就是从李世民起兴起。

几次谈判失败后,反而让李世民那颗得到《兰亭集序》的心更迫切了。为了维护明君的形象,他不能明抢,只能暗夺。

他做了一件非常不要脸的事。

御史萧翼足智多谋,做明偷暗抢这种事是手到擒来,这时候李世民就想起了他。

皇帝派活下来,这真是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啊,萧翼怎么会错过,于是萧翼就轻车简从的上路了。

萧翼是个文人,他就用了文人的方式来解决这件事,他的方法叫抛砖引玉。

萧翼化妆成一个书生,住进了辩才修行的寺庙。两人都是博学多识之人,书法上又都颇有造诣,棋逢对手,又志趣相同,辩才对他惺惺相惜。

一个心怀不轨,一个一见如故,很快两人就成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好友。

这天,辩才和萧翼玩赋诗游戏。

辩才,先抽,手一伸上去,抽到了“来”字。于是,辩才随口吟道:初酿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把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原本就是来博辩才好感的,要是玩个赋诗游戏都hold不住的话,怎么哄骗辩才拿出《兰亭集序》共赏。

辩才吟完诗,这下轮到萧翼了,萧翼也不甘示弱,他抽到了“招”不仅诗词张口就来,还顺带渲染了一下他和辩才的相遇。

只听他吟道: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仪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燥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夜风飘。

路遇知己棋逢对手,两人打了个平手,话匣子就这样打开了。两人从古至今聊到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聊天南海北,油然生出相见恨晚之感,很快就由天崖知己,变成莫逆之交。

萧翼见时机成熟,便将话题往书画上引,并将自己收藏的几帖王羲之临摹品拿出来与辩才共赏。

辩才是个坦荡的君子,别人敬他一尺,他就回敬别人一丈。这么投缘的知己实属难得,君子之交贵在真诚,辩才见萧翼如此待自己,自己也不好意思藏着掖着了。

于是,在观赏完王羲之临摹帖后,辩才从房梁上暗格里拿出了私家珍藏品王羲之《兰亭集序》原稿。让辩才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画才刚拿出来就天降一道惊雷。

原本在那好好和他吟诗谈画,写赋作诗,从三皇五帝谈到太宗李世民的萧翼突然拿出一道圣旨,大声呵斥辩才,说他欺瞒皇上,犯下欺君之罪,要么交出王羲之原贴,要么就是欺君犯上,抗旨不尊,而这些罪都是要杀头的。

这事儿都上升到要命的程度了,辩才无奈,眼睁睁看着王羲之真品要被萧翼夺走。萧翼靠着抢来的《兰亭集序》升官发财,而辩才的命运就比较悲催。

萧翼夺走《兰亭集序》后,辩才深感愧对恩师,没几天就吃不下饭,日夜忧虑,没过一年就一命呜呼了。

李世民当年追星的脑残粉行径,为他一生留下了重大的污点。他对王羲之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虞世南的看法。

虞世南到唐朝为官后,李世民常对其他臣子念叨: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虞世南过世后,李世民十分感慨,他曾称赞虞世南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绝:忠谠(忠诚正直)、友悌(能与兄弟相友爱)、博文(通晓古代文献)、词藻(诗赋)、书翰(作书),虞世南的逝世,给李世民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他曾对大臣感慨道,高山流水曲高和寡,伯牙死后,子期不再弹琴,世南过世了,我的诗词又该与谁共赏呢?


其实李世民,对世南的习惯,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虞世南的博学,虞世南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精通琴棋书画,当时朝廷里面谁有什么不懂的生僻字或者文章里不理解的地方,找虞世南,他准知道。

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时代,也没有百度的年代,虞世南就是一本行走的新华字典,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

之前我们说过,李世民为了得到王羲之的真迹,几乎到了走火入魔、不知羞耻的程度,虞世南和王羲之渊源不浅,我们这里就有,说一下李世民为何如此看中虞世南。

虞世南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祖父给梁朝始兴王做咨议,父亲效力于陈朝太子,他名义上的父亲虞寄,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

虞世南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奇葩。他沉默寡言,意志坚定,唯独对学习感兴趣,对学习几乎到了沉迷不能自拔的程度。虞世南年少时和哥哥虞世基学于顾野王门下,他学习刻苦专注,为了学习可以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一直在顾野王门下学习了十几年。

后又拜入徐陵门下,学习撰文。此外,虞世南还和辩才是师兄弟,曾一同在王羲之七世孙永智门下学过书法。他与永智是同乡,本人也因此深得王羲之真传,连唐太宗李世民都认可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可见,虞世南受学永智门下时应该是很得永智喜爱的,从历史来看虞世南人品评价也不错,可不知道为啥永智在挑选王羲之真迹传人是避开了他而传给了辩才。

我们前面讲的那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是非常确定王羲之真迹就是在辩才手里,这才派萧翼装成落魄书生骗取兰亭集序的,我觉得这份确定很大程度来自于虞世南。

作为同门师兄弟,他比谁都有理由清楚师父把真迹传给了谁?况且他在唐太宗名下又那么受宠,嫌疑更大。

虞世南生于陈朝,公园561年,年仅三岁的虞世南经历了丧父之痛,年幼的虞世南因为父亲的去世悲痛过度,虞世南身形羸弱,弱不禁风,差点都不能服完父亲丧期。

陈文帝听说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多识,于是派人去救助他们。但是倒霉孩子虞世南,却因叔父虞寄有罪的缘故只能过极为清贫的生活,布衣蔬食,连肉都没得吃。

也正是由于这种清贫和艰辛,锻炼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天嘉五年,陈宝应战败,虞世南终于可以脱去布衣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可以吃肉。这时候虞世南才六岁,可是由于长年累月的吃素,营养跟不上,虞世南一直到成年后身体都羸弱。

至得元年,也就是公元583年,15岁的虞世南在陈后主手下当了一个芝麻小官——西阳王友。陈朝灭亡后,虞世南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到当时隋朝国都长安。

陈朝亡国前,这哥俩都是陈朝名人,名人嘛,总是会刮起点儿妖风,他们一进长安,就受到了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和秦王杨俊的争抢。

卷上王储之争,本来就是一条不归路。那时已经31岁的虞世南,经历过世间各种人情冷暖,知道这趟浑水是万万趟不得的,于是以母亲年迈需要人照顾为由坚决推辞。

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表现出了对人才的绝对尊重,在虞世南坚决请辞后,杨广仍旧命使者去追他们。

六年后,虞世南被授秘书郎,后升迁起居舍人,事业上得意但,虞世南的磨难并没有减少,也是在同一年,虞世南母亲去世。

当时虞世基是隋炀帝杨广身边的大红人,生活奢靡,妻子的装扮都和王孙贵族看齐。虞世南对此非常不屑,依旧过着清贫节俭,粗布麻衣的生活。

但是苦难并没有随着这份清贫而减少,历史还是随着我们已知的痕迹继续往前推进。大业12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自缢于江都宫内。时年54岁的虞世南随宇文化及到山东聊城为官,可是好日子不长,七年后宇文化及兵败被斩,虞世南被窦建德抓获,窦建德命他为黄门侍郎。

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历经四朝时年64岁的虞世南终于了结了他颠沛流离的上半生,在李世民府内做参军。同年10月,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虞世南被封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弘文馆诏告文翰,位列十八学士之首。

自此,已过耳顺之年的虞世南与开启了他开挂的后半生。五年后李世民正式被册封为太子,虞世南升太子中舍人,同年8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这时候的虞世南已经到快到70高龄,在我们老家,70岁高龄的老人,已经过了带孙子年龄,一般都在街上打打麻将,或者就是每天和几个老友吹吹牛,回忆回忆峥嵘,每天关心的只有锅碗瓢盆和柴米油盐,并沉迷于解决世界三大难题,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按理说70岁的虞世南,也该告老还乡了。的确,虞世南也是这样做的,在太宗命他为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后,虞世南上表请辞。

可是唐太宗李世民不允许,他觉得70岁高龄的虞世南仍旧可以发光发热,为大唐贡献自己的光芒。没想到虞世南这次请辞下来,不仅没有达成告老还乡的目的,还被太宗下诏升位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几番拒绝,最后还是被强行授与秘书少监。

虞世南就是老当益壮的典型例子,公元631年,虞世南以80岁龄,参与编撰了《群书政要》。不仅孜孜不倦的跟着太宗分配,看他的日常政务,还时不时的,拍一下李世民的马屁。

这马屁拍的李世民都不好意思啊,给虞世南说:你的评价太高了,我怎么敢用上古帝王相比,只不过是比同时代的杨广啊,杨坚啊要强一些,但是你只看到了我的的开头,没有看到我的结果,如果一生都能这样兢兢业业,选贤举能,明辨是非,任用忠臣贤良,远离奸佞小人,那么我的一生真的是可以善始善终,而你的那你的言论也可以流传后世,如果我做不到这样,那么你的言论只会成为后世的笑柄。自然这样的马屁给虞世南带来了不少好处,贞观七年,虞世南转任秘书监,李世民还辞赐他永兴县子的爵位。


虞世南因为平常爱点野史杂记,也是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有志之士。他博古通今,书法又深得王羲之真传,唐太宗李世民在批改奏折之余,没事就喜欢找他吹吹牛聊聊天,谈论一下历史政要。

因为从小就营养不良,李世民又经常拉着虞世南熬夜,七八十岁的虞世南瘦得只剩琵琶骨,有一次唐太宗看着身形瘦弱的虞世南十分愧疚,于是对身边的侍臣说:我闲暇时与世南声讨古今政要,只要有一个字说错,他都惆怅恼恨,认真仔细到了这种程度,我用他用得很好啊,如果大臣们都像他这样,天下还愁治理不好吗?

虞世南年纪一大把还废寝忘食的工作,太宗十分过意不去,贞观八年,虞世南又进封永兴县公。这一年唐朝出现了多次地质灾害,山东等地多次出现大蛇,紧接着被水淹。

唐太宗十分焦虑,惶恐不安的问虞世南是不是要变天了?晚年的唐太宗,因为长孙皇后的去世,变得独断专行,很难听的进大臣们的建议。

刚好找不到理由说这事儿,太宗倒自己送上门了,虞世南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借此机会为李世民上了一次思想政治课。

他先以晋朝多次山崩为例,说明了说明了君主贤明的重要性,借机劝谏太宗遵循道德礼仪道德,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因天下太平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太宗听后觉得这说的很有道理呀,并开始反省自己,并用虞世南的话时常提醒自己。

贞观九年,李渊去世,虞世南多次上奏要求厚葬太上皇,还严厉的告诫李世民不要因为玩乐而荒废了政务,不然二世而亡的命运也将降临在唐朝。

贞观十二年,80高龄的虞世南再一次请求辞官归隐。这一次李世民可能是看他太过于衰老了,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仍保留了他光禄大夫的职位和弘文馆学士的地位。

可能习惯了长期工作,辞官归隐后的虞世南并没有享受多长时间的闲暇生活,同年5月,他就在长安病逝了,享年81。

虞世南死后,李世民十分悲痛的对着群臣感慨到:虞世南对我忠心不二,就是我身边行走的新华字典呀,每当我有什么错误缺漏,他总能第一时间指出,避免我造成更大的错误和损失,这实在是当代名臣,行业标杆。我有什么错误,他一定是第一个站出来指责我的那个人,可是今天,他去世了,朝廷上下,再也没有那个人了!

虞世南一生可谓是为了工作和事业发光发热到最后一秒,他博古通今却一生历经磨难,先后侍奉过陈、隋、宇文化及、窦建德、唐七位君主,最后在唐朝终于得到重用,完成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毕生梦想,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绚丽风姿。

参考资料:《旧唐书·》、《谥法考》、《唐会要·卷四十五·功臣》、 《新唐书》 、《陈书》、《隋书》等。

后记:因为长期伏案写作,写这篇文的时候,胳膊非常疼疼到不能写字,这篇文都是通过语音输入写出来最后校对的,虞世南应该是我看唐史里最欣赏的一个人,沉迷与学术而不世俗,什么事情都拎得清,历经几朝不倒最后位列凌烟阁24功臣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