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原真实的张居正:既有改革家一面 又有政客一面(6)

 墨香笙樵 2018-05-14
皇帝与内阁在对待张居正问题上,态度如此合拍,预示着新的政治动向:张居正时代已经悄然落幕!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有时确实难以低估。假如张居正、冯保仍然在政治舞台上,其他人要想改变万历十年以前的政治走向,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此时此地,早已今非昔比,张、冯二位令人望而生畏的铁腕人物,一死一去,皇帝挣脱了钳制他的大手,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主持内阁的张四维、申时行,极力与张居正划清界限;长期受到压制的言官如释重负,抨击张居正,政治形势剧烈动荡。

    皇帝关于查抄张府的圣旨,在朝野上下引起巨大震动。一些清醒的官员希望皇帝冷静、宽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曾被张居正打压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赵锦,力排众议,挺身为张居正讲几句公道话。他批评皇帝对张居正的惩罚过于严酷,必然使得今后内阁大臣产生恐惧感,手足无措,形成政治后遗症。

    皇帝根本听不进去。

    原任礼部尚书,后来升任内阁大学士的于慎行,和赵锦一样,都算不上张居正的亲信,当年“夺情起复”时,他和同僚反对张居正的做法,受到张的谴责,被迫辞职。张死后,他重新起用,得知查抄张府的消息,不计前嫌,写信给主持抄家的丘橓,对官场的世态炎凉,刻画得入木三分。他说:张居正“殚精毕智,勤劳于国家,阴祸机深,结怨于上下”,在他掌权时,“举朝争颂其功,不敢言其过”;他死了以后,“举朝争索其罪,不敢言其功”,都不是实情。《明史·于慎行传》提到这封信,给予八个字的评论:“词极恳切,时论韪之。”可见,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讲这样的大实话,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张居正的悲剧,无疑是一桩冤案。天启二年,熹宗皇帝给张居正平反;崇祯三年,思宗皇帝给张居正的后人平反。为什么?因为大明王朝行将就木,为了挽救颓势,朝廷需要张居正那样的铁腕首相再度出来,力挽狂澜。

    人们回顾这一段历史,启迪良多,最值得回味的莫过于海瑞对张居正的评语:“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在海瑞看来,张居正善于为国家谋划,不善于为自身考虑。实在是深得其中三昧的精彩点评。《明实录》讲到张居正的功过是非时,也这样说:“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人们当然希望政治家“工于谋国”,并不希望他们“拙于谋身”;希望他们“功在社稷”,并不希望他们“过在身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拙于谋身”或“过在身家”呢?确实值得深长思之,这也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