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衣天子”朱元璋的政治思想(3)

 墨香笙樵 2018-05-14

三、尊儒崇经与愚民 

朱元璋尊崇儒家,优渥孔氏。元至正十五年(1355),他下太平、克应天,首谒夫子庙,亲行释奠礼;十六年,入镇江,亦先谒孔子庙。明洪武元年,他即位之初便在国学以太牢祀孔子,又遣专使诣曲阜祭孔,郑重谕诫使臣曰:“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今既释奠成均,乃遣尔修祀事物阙里,尔其敬之”。三年,衍圣公袭封及授曲阜知县,优待孔氏子孙;七年,修曲阜孔庙成,设孔、颜、孟三氏学,教授其族人。十五年诏令天下通祀孔子,并颁释奠礼于天下;又以太学成,亲幸太学向孔子行释菜礼。他以“孔子,百世帝王师”,故宣称:“今朕有天下,敬礼百神,于先师礼宜加崇”(26)。

朱元璋崇奉儒家经典,注重了解、学习儒家思想。他自己“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27),又教育皇太子要通过学习儒经来认识“为君之道”(28)。他还曾问宋濂“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29)。如此注得了解、学习儒家思想,对朱元璋的政治思想当然会有重要影响。

如果说在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朱元璋推崇儒学,重视发挥儒家学者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争取人心,特别是为了争得儒生文士对他的支持(30),那末,明王朝建立以后,他仍然尊儒崇经,则完全是为维护其君主专制统治。换言之,他实际是将儒学当作愚民之治术。朱元璋视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为“生民之休戚系焉,国家之治乱关焉”(31),故对其特别重视,始终坚持以三纲五常示天下。他经常诏告臣民,颁讲“事君之道,唯尽忠不欺”(32),“治天下者,修身为本、正家为先”,“孝顺父母,尊敬长上”(33)等伦常规范。他尤为重视忠孝之道,说:“圣贤之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亲”(34),特命大学士吴沉等以“敬天”、“忠君”、“孝亲”为纲,以采儒经之言为主,编成《精诚录》,颁示臣僚,为其提供行动指南。在他看业,“孝”是“忠”的基础,“非孝不忠,非忠不孝”,“所以忠于君而不变为奸恶者,必以孝为本”(35)。朱元璋还竭力强化礼法以整顿君臣纪纲。他认为,“礼法”乃“国之纲纪”,而元末所以会“人心涣散”、“天下骚乱”,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所以,他强调“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指出:“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36)。他依据礼法规定,明确君臣等级名分,严明号令,君主“驭臣下以礼法,臣能驭吏卒以体上”(37),从而形成上下一贯的行政体系。这便使专制君主之权力,意志的贯彻执行得到制度上的保障,使君主具有个人的绝对权威。

朱元璋不仅在政治制度废除宰相,实行高度的君主集权统治,而且还在思想文化上借重儒学来维护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他“即位之初,首立太学,命许存仁为祭酒,一宗朱氏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38)。洪武六年,他诏谕国子博士赵俶及助教钱宰、贝琼等曰:“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经书为教,慎勿杂苏秦、张仪纵横之言。”赵俶遂请颁《正定十三经》于天下,屏《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勿列学宫(39)。他又明确规定科举考试必须以钦定的《四书》、《五经》为内容,以程朱理学为标的,“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40)。这就使得知识分子为谋求政治出路,不得不“日夜竭精敝神以攻其业,自《四书》一经外,咸束高阁。虽图史满前,皆八股取士制度确实技高一筹,“特明巧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41)。他自己也直言不讳地说:“吾有法以柔天下,则无如复举制科”(42)。这样,朱元璋便将儒家思想同君主专制统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愚弄民众、钳制人们思想的效果。

朱元璋尤为重视对生徒的思想统治和行为控制。洪武二年(1369),诏令天下立学时,他特命礼部刊定禁约十二条,传谕天下立石于学宫,要求幼孺皆知,人人遵从。其前二条规定:

国家明经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主。今后务须颁降《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及历代诏律典制等书,课令生徒讲解。其有剽窃异端邪说、炫奇立异者,文虽工弗录。

天下利病,诸人皆许直言,惟生员不许。今后生员本身切己事情,许家人扞告。其事不干己,辄便出入衙门,以行止有亏革退。若纠众扛帮、詈骂官长,为首者问遣,余尽革为民。(《松下杂钞》卷下)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主要有二点:(一)要求生徒恪守儒家正统,以宋儒、尤其是程朱一派理学家的传注为准则,否则便为“异端邪说”;以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支配人们的行为。(二)严禁生徒议论“天下利病”,即不许对当世政治有任何评说。这就使生徒只能将精力放在为应举业而进行的互相观摩、评论八股文字上,后来的文人结社即起源于此。陆世仪说:“令甲以科目取人而制义始重。士即重于其事,咸思厚自濯磨以求副功令,因共尊取友,多者数十人、少者数人,谓之文社,即古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遗则也。好修之士以是为学问之地,驰鹜之徒亦以是为功名之门,所从来旧矣”(43)计东说得更为明确:“社事之兴,不过诸生文字之会。自朝宁视之,无异童子之陈俎豆、习礼义,为嬉戏耳。且明太祖诸生之禁甚严,非若汉、唐、宋之太学生得群聚京师,伏阙百十人,横议存亡大计也”(44)。生徒们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犹如“童子之陈俎豆、习礼义”的“嬉戏”,这正是明太祖朱元璋“诸生之禁甚严”的必然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