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医养生,今年最火的是这几个关键词

 369蓝田书院 2018-05-14

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现在都流行网络关键词,可你又知道哪些中医养生关键词吗?

随着节气的交替,养生关键词也更新了!快来看看你都get了吗?

关键词1:排毒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毒素表现形式。小孩子积热、积食,青少年长痘痘,中年女性长斑,老年人大便干等。

首先,最简单的排毒方式就是睡眠。选择睡子午觉,时间段在每天11时至13时之间。晚上12时需在睡眠的状态,这时候身体是新陈代谢、新旧交替的阶段,若不好好休息,人体的发动机就会出现异常,肝脏的代谢也会出现问题。

其次,适当排汗。人体最大的器官就是皮肤,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毒素。有的人不爱动或不出汗,汗腺里的代谢产物排不出。正常的毛孔是一开一合,帮助皮肤的呼吸和毒素的排出,因此要适当做有氧运动。

最后,合理饮食。多吃大白菜、胡萝卜、海带等绿叶蔬菜,黑木耳、豆类、粗纤维食物和水果,保持体内微量元素、维生素的摄入,使大便正常排出。饮水可促进小便的排出,也是排毒的方法。

女性排毒要从肝着手。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以肾为先天。肝主疏泄,情志舒畅可以助肝疏泄,情志抑郁则影响肝脏疏泄,所以,心情要平和。

男性应酬多,饮酒、过量摄入海鲜、肉类、动物内脏等,且往往湿气重,当湿、毒淤在一起时,不好祛除,可以适当用艾灸、刮痧、按摩来排毒。

养肝小妙招 ↓↓↓

艾灸自古便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的作用,对肝脏郁结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肝俞穴:与太冲穴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并且它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艾灸它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期门穴:此穴是肝经的募穴,也是肝经上的一个穴位,是调理肝的重要穴位,配合肝俞具有疏肝活血化瘀的作用。

足三里:此穴是补脾胃的要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靠它们运化,所以养肝必须把脾胃这个运化气血的“机器”保养好。

太溪穴:此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中医养生提醒您养肝必须要滋阴,而太溪能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太冲穴:此穴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刺激太冲,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关键词2:润燥

“燥”主要表现为干,如皮肤干、眼睛干涩、嘴巴干、鼻子干、大便干、便秘等。如果燥邪侵入肺卫,引发燥症,易出现干咳无痰,严重的话,可能会咳血丝。

另外,风燥引起的感冒,燥邪犯肺,出现咳嗽少痰、头疼、嗓子干、口渴欲饮等,医学上称为秋燥综合征,老年人多见。小孩秋天易出现燥热感冒,流鼻血、大便干等。

第一,保持空气湿度,勤开窗通风,尤其是冬天,北方室内暖气热,湿度低,可以选用加湿器。

第二,食用润燥的食物,如鸭梨、冬果梨、百合、麦冬、银耳、沙参、荸荠等。推荐百合银耳梨皮汤,是润燥的食疗方。燥引起肝阴不足,可用桑叶、菊花泡茶喝,也可喝蜂蜜水、绿茶等。

第三,冬季天冷干燥,燥邪耗肺伤津。除了饮食,还应注意身体机能的调养,艾灸不仅可以调理脾胃,平喘镇咳,温阳散寒,还能提升机体的抵抗力,对固表益气,温补元阳都有很大的作用。

冬季润燥小妙招 ↓↓↓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所以晨起会觉得特别冷,大家除了要注意添衣保暖,不要感冒以外,还要谨防肠胃道和呼吸系统疾病,可以多吃一些生津润燥、宣肺止咳作用的食物。

这个时节还是秋向冬过渡的开始,天冷干燥,燥邪耗肺伤津,人们会特别注重养生保健,民间有不少相关的谚语,像是“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补冬不如补霜降”等,所以霜降可谓是一年中最适合进补的时节之一。

此时天气渐冷,气候干燥,饮食应该以保暖、润燥、健脾、养胃的平补为主,除了饮食,还应注意身体机能的调养,艾灸不仅可以调理脾胃,平喘镇咳,温阳散寒,还能提升机体的抵抗力,对固表益气,温补元阳都有很大的作用。

肾俞穴:俞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扁鹊心书》曰:“肾俞二穴,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可见肾俞穴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的要穴。

天突穴:秋冬天气干燥,呼吸道系统更容易出现不适,《玉龙歌》中记载:“哮喘之证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因此,当出现咳嗽、咽喉疼痛时,首选艾灸天突穴。

大椎穴: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所以艾灸此穴可以改善肺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这样不仅能保证营养物质得到充分的吸收,而且不会让机体产生负担,让秋冬进补事半功倍。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人体最重要的大穴之一,是历代公认的长寿保健穴。跟据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灵枢》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在秋冬季节常灸足三里,具有驱寒保暖、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

气血足了,不仅精神会变好,而且会更有食欲,更利于秋冬饮食进补。

列缺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中有记载:“列缺腕侧上,次指交叉,善治偏头患,遍风痹麻,痰涎频雍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调理伤风头痛项强,可以艾灸此穴配合谷穴;调理咳嗽气喘,可以艾灸此穴配肺俞穴。

中脘穴:中脘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循经考穴编》中记载:“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艾灸这个穴位对于调理胃肠不适、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命门穴:命门是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云:“督脉者合并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背属肾。”由此可知,督脉由本穴通少阴之经,又由肾俞穴透入内脏,在秋冬季节,此穴配肾俞、委中两穴一起艾灸,可温经散寒、通经活络。

气海穴:前人留下过一句俗语:“气海一穴暖全身”,意思是说气海穴有调整全身虚弱、增强免疫力的作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记载:“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悉皆灸之。”艾灸此穴能助全身百脉畅通,强壮身体,身体底子养好了,进补才更放心。

关键词3:补气血

气不足,表现为疲乏无力、气短、头晕、语声低微、脉细弱等。血虚的症状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慌、梦多等。女性血虚,会肝血不足,出现月经量少、皮肤干、脉细弱等。

气不足,可选用黄芪、党参、人参、红参等参类的中药,推荐食疗方乌鸡黄芪当归汤、四君子汤等。饮食上可吃些小米、红枣、桂圆、粥类、谷类、鸡汤等,都是补气的好食物。养血可吃当归、白芍、酸枣仁、阿胶等,阿胶滋腻,不能单独吃,要配些健脾和胃的药物,推荐四物汤、益气养血口服液等。

气血足才能身体好,面色红润有光泽。女性艾灸可以增强抗寒能力,改善肤色,更能补气血和人体阳气,从而达到气血通达,身体舒畅。

想要面若桃花小妙招↓↓↓

女性艾灸可以增强抗寒能力,改善肤色,预防感冒等作用。经常做艾灸的你,一定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因为你会发现体质明显改善,皮肤红润细腻有光泽,从内而外地散发出好气质。

女性艾灸可以增强抗寒能力,改善肤色,预防感冒等作用。经常做艾灸的你,一定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因为你会发现体质明显改善,皮肤红润细腻有光泽,从内而外地散发出好气质。

天枢穴:艾灸此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血海穴: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的作用。

三阴交穴: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作用。

足三里穴:此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失眠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4:去火

所有的火都会导致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最常见的心火,表现为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嘴上溃疡、长疱等;肝火表现为眼睛发红、流眼泪、眼角屎多、结膜炎、两侧胁肋部胀痛等;胃火表现为口苦、口臭、牙疼等;肺热表现为感冒后外感风热、口鼻干燥、咳吐黄痰等;肾多为虚火,表现为手足心发热、晚上失眠、反复口腔溃疡等。

第一,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清热泻火。适当吃苦味食物,如苦瓜、绿豆、莲子、芹菜、杏仁等。

第二,管理情绪。情绪抑郁可导致肝火,调畅心情很重要。

第三,服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这类药物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当然,不能长期服用,以防伤及脾胃的阳气,引起脾胃虚寒。

口干、皮肤干、想喝水咽不下去,腰膝酸软,进一步发展,阳偏亢,产生虚火,表现为五心烦热、急躁等,严重者心肾不交,出现失眠,舌红少苔、津液少、脉细数。

中医一般将上火分为“实火”与“虚火”两大类。《医学入门》记载:“寒、热、虚、实均能灸之 。”也就是说灸既能补,也能泻,能够适用于寒热虚实诸症的需要,清热泻火自然不在话下。

春节去火需灸小妙招↓↓↓

《医学入门》记载:“寒、热、虚、实均能灸之”。也就是说灸既能补,也能泻,能够适用于寒热虚实诸症的需要,清热泻火自然不在话下。

下关配阳溪、关冲、液门、阳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下关穴:此穴位于耳前方,颧弓与下颌之间形成的凹陷中,因为这个穴“合口有孔,张口即闭”(《中国针灸全书》),所以在取穴时要特别注意一定要闭口。

阳溪穴:取此穴时,将大拇指外翘,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就是了。《中国针灸全书》有言:“阳溪为五输穴中的经穴,五行属火,火乃肝之子、土之母,泻之可清心肝之火,补之可健脾祛痰。”故此穴有清热散风,通利关节的作用。

关冲穴:《针灸穴名解》有言:“关冲穴系三焦经之井穴,是该经经气所出之所,能清三焦之热,醒神开窍,治口干,喉痹,目昏,掌热...等症。”如果是上火引起的喉咙肿痛,还可以关冲配少商、少泽,有泻热利咽的作用。

液门穴:取此穴时需微握拳,掌心向下,在位于第四、五指间缝纹端的赤白肉际处取穴。《针灸穴名解》有言:“液门穴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之功,治咽痛、目清、耳聋、齿痛、寒热、狂疾,及伤津而致干燥之症,均可取之。”

阳谷穴:此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中国针灸学词典》有言:“阳谷穴有清热散风、熄风安神作用。”当出现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鸣时,都可艾灸此穴进行缓解。

三间配前谷,有清热泻火明目作用,治目急痛。

三间穴: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输穴,常用于缓解咽喉肿痛,扁桃体炎。《中国针灸学词典》有言:“三间有泄邪热,利咽喉,调腑气作用。

前谷穴:《中国针灸学词典》有言:“前谷有清热解表、调气通络作用。”此穴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取穴时要微握拳,在掌指关节前的横纹地方取穴。

二间配鱼际、合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牙痛。

二间穴: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第二穴,多用于缓解齿痛,咽喉肿痛,喉炎,扁桃体炎,目赤,热病,身热等不适。《中国针灸学词典》有言:“二间穴有散邪热、利咽喉等作用。”

鱼际穴:《中国针灸全书》有言:“本穴具有清肺热的特点,凡外感风热、燥热伤肺,或阴虚内热、热伤肺络等所导致的病证,均可取鱼际治疗。”但要注意:此穴不宜化脓灸,所以要掌握热量,做好防护,防止灼伤皮肤。

合谷穴:此穴为常灸穴位之一,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穴有开窍醒神、清泻阳明、疏风镇痛之功”(《针灸穴名解》)。八要穴口诀歌里提到:“面口合谷收”,故“合谷多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诸多病证。”(《中国针灸全书》)

关键词5:祛湿

湿属于阴邪,在人体中往下走,让人感到沉重、困倦、疲乏等。常见症状有头昏、晨起恶心想吐、胸腹部闷胀、面色暗沉、尿少而黄、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粘马桶、舌苔白腻等。

祛湿可以饮食调理。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多吃。大鱼大肉、油炸、寒凉的食物也要少吃。可以吃些化湿的食物,如薏米、白扁豆、山药、芡实等。推荐冬瓜薏米汤、薏仁赤小豆汤等食疗方,这些食物能化湿浊,建议搭配其他食物一同食用。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等作用,可以快速运化湿气,是很好的祛湿方法。平日我们还可用艾叶、温胆汤等煎汤,水温在37至40摄氏度左右,泡脚,有助于体内阳气的恢复,帮助体内的湿气外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