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等慈寺碑》可上溯隋、陈、北魏之雅隽, 下寻中、晚唐之婉丽

 昵称26121641 2018-05-14

《等慈寺碑》既有茂密雄健之精神,又有匀净精劲之风采,学之可上溯隋、陈、北魏之雅隽,下寻中、晚唐之婉丽。

一、等慈寺也称《等慈寺塔记铭》,唐代颜师古撰文,无书人姓名,可能是颜师古自书,无立碑年月。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认为此碑成于唐贞观二年(628),清王昶《金石萃编》认为碑成于贞观三年(629),但是清方若认为成于贞观十一年(637)之后。

二、颜师古乃颜之推之孙。师古兄弟四人,二弟颜相时,三弟颜勤礼。颜勤礼是颜真卿的曾祖父,工于篆隶,尤精训诂。颜真卿44岁时所书《多宝塔感应碑》书法结体架构,点画布局似从《等慈寺碑》脱胎而来。

三、艺术特色

1、《等慈寺碑》书法规整俊秀,但不靡丽浮华,有规矩而不僵化,笔画流畅而不轻飘油滑,既有北碑遗意又具唐楷风范,保持着隋碑的基本特色,结构严谨,行笔健劲,剥蚀较少,可谓实用书法之范本。

2、此碑书法主要取法北魏,但有经隋入唐以来的尚法要求。用笔明净雄健,起收舒锋见神,行笔便捷,提按不显,而折角清朗。结体横平扁宽,笔画排列,突出平行映衬的艺术效果。因而既有茂密雄健之精神,又有匀净精劲之风采,为唐楷中之另一风格。

3、学之所益。以长期被“馆阁”要求所掩,未得弘扬。实际上,习楷从此入手,既可上溯隋、陈、北魏之雅隽,又可下寻中,晚唐之婉丽。质言之,即使作硬笔书法,以此为范本亦甚得体。望启蒙之师能注意及此。

四、评价

杨守敬《平碑记》云:等慈寺碑之书法,结构全法魏人,而字态横生,劲利异常,无一弱笔,堪与“欧虞”抗衡。故此碑与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所书诸碑为同时之物,其书即含欧、禇均净清静之风,有得北碑茂密雄健之精神。故此碑结体于精妙处见姿势,下笔峻利沉稳,可说是唐楷中之佼佼者,惜历来临抚此碑者不多,非其书法不佳,而是好拓本流传不多。

清王澎评云:“书法工绝,上援丁道护,下开徐李海,腆润跌宕,致有杰思。”杨守敬《平碑记》云:“结构全法魏人,而姿态横生,劲利异常,无一弱笔,直堪与欧(阳询)、虞(世南)抗行。”

五、历史渊源

《唐等慈寺碑》是唐太宗诏命七碑之一,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因碑额刻有阳文篆书《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故今相沿成习,简称《唐等慈寺碑》。此碑原立河南省汜水县(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乡)碑文为魏体正书,共32 行,每行56字。此碑为初唐李世民诏命于交兵处,并建寺为阵亡将士荐福的七碑之一,历史文物和书法价值极高。

唐初,李世民率兵攻打洛阳当时守将王世充。为阻断窦建德西进增援王世充,武德四年(621)三月,李世民率兵骑3500人在武牢,与窦建德的10万大军相持20多天。后李世民采用诱敌战术,大败窦建德。武牢之战,双方伤亡很大。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诏令“于克敌之地,普建道场,情均彼我,恩治同异”,对所有战死的人给于慈爱,将他们的尸骨统统收集起来掩埋,在当年战场(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赵村),建立等慈寺,以纪念和超度武牢之战亡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