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如筏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心经直说讲记02
2018-05-14 | 阅:  转:  |  分享 
  
五蕴皆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都各有这样的四句,比如“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等等。

这段经文分两部分解释:一、以色蕴为例说明空性;二、证知色蕴后,四蕴应念圆明。

前者又分三:(一)先破色蕴的原因;(二)以四句破三见;(三)证知四句的利益。

(一)先破色蕴的原因

此正对鹙子释前五蕴皆空之意。而五蕴中先举色蕴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执之以为有,乃坚固妄想之所凝结,所谓我执之根本,最为难破者。今入观之初,先观此身四大假合,本来不有当体全空,内外洞然,不为此身之所笼,则生死去来,了无挂碍,名色蕴破。色蕴若破,则彼四蕴可渐次深观,例此而推矣。

而言色不异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见也。良由凡夫但认色身,执为真实,将谓是常,而作千秋百岁之计,殊不知此身虚假不实,为生老病死四相所迁,念念不停,以至老死,毕竟无常,终归于空。此犹属生灭之空,尚未尽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异于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晓之曰色不异空,谓色身本不异于真空也。

空不异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断灭之见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从业生,业从心生,三世循环,轮转不息,由不达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乃谓人死之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还乎太虚。苟如此说,则绝无报应之理,而作善者为徒劳,作恶者为得计矣以性归太虚,则善恶无征,几于沦灭,岂不幸哉。孔子言曰: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此正谓死而不亡者,乃轮回报应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横为断灭,谬之甚耳。然二乘虽依佛教而修,由不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将谓三界之相以为实有,故观三界如牢狱,厌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滞寂,沦于寂灭故晓之曰空不异色谓真空本不异于幻色,非是离色断灭之空,正显般若乃实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圆镜,一切幻色,如镜中像苟知像不离镜,则知空不异色矣。此正破二乘离色断灭之空,及外道豁达之空也。又恐世人将色空二字话为两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观,故又和会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两橛苟如此观知色不异空,则无声色货利可贪,亦无五欲尘劳可恋,此则顿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异色,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动本际而作度生事业,居空而万行沸腾,涉有而一道清净,此则顿超外道二乘之执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则念念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见佛果可求,所谓圆成一心无智无得,此则超越菩萨而顿登佛地彼岸者也。

即此色蕴一法能作如是观,则其四蕴应念圆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诚能如是,则诸苦顿断,佛果可至,彼岸非遥,只在当人一念观心成就耳。如此之法,岂非甚深者哉。

















20心经直说讲记



心经直说讲记19







献花(0)
+1
(本文系如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