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应篇》心得分享之八

 Fo弟子2yui2a22 2018-05-14

【欢迎关注“三个根心得分享”】

《文钞》戒善,辟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陈趋避之良谟。言戒善者,五戒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现,即智。戒善者,五戒配五常,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

因果,陈趋避之良谟。计谋、策略。为什么?《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缨络经·有行无行品》:“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知道因果报应,谁愿意得恶报?都喜欢善报!所谓是趋吉避凶,就从这来的。

五戒全持,不堕三途,恒生人道。此与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尽义,佛则兼明果报耳。五戒全持,不堕三途,恒生人道。五戒与五常大同。儒家偏在尽义尽分上,五伦当中,各人有各人的本分和义务,儒家讲世间法,重视人道的责任,要做个好人。

我在家为父,对孩子有慈心;为子,对父母有孝心;为下属,对工作有忠心;为夫,对家庭有承担及责任心,为兄长,对妹妹有爱护的心,为朋友,有诚信,基本做到了各人的本分和义务。

可父母并不喜欢我,妹妹更不喜欢我,朋友也有不喜欢我的。有的对我痛恨,有的对我仇恨,有的对我嫉妒障碍,都是我往世今生有很多过失和错误。但是我并不因为他们对我是什么态度,就改变了我对自己尽本分态度。

不尽本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是自己出了问题,果报还要自己承受。这是我学佛多年,有这种认识,常人未必懂得。

老法师讲:“懂得伦常道德,耻于作恶;明了因果报应,不敢作恶”。学儒的未必做得到,佛弟子害怕报应,不敢作恶,一定会尽职尽份,乃至受多大的委屈,经受多大的磨难,仍会做到。

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名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名口四业。不贪,不瞋,不痴,名意三业。此与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约身,十善多分约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十善与五戒大同,五戒偏重在身业,十善偏重在意业。十善修好了,定生天道。

上面讲持好五戒,恒生人道。这是因为注重身业,意业并不一定修好了。意业修好了,生天道。十善的果报好,可是难修,贪瞋痴不容易伏住。贪心,有戒能伏住;瞋心,得定能伏;愚痴,开智慧能断。

佛家常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至于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对兄说友,对弟说恭,种种伦理之教,则皆欲使人各尽其分,无或欠缺,随顺世相,修出世法。这是讲五伦之教,希望人人各尽本分。能尽本分,家无矛盾,和睦了。这样的家庭,人人有做人资格,再修行佛法,就没有偏颇。

为什么?佛家常说放下,你要是把个人的责任都放下了,国不要了,家不要了,工作不要了,人该尽的本分谁去做?不信佛的人看了,对佛法会有什么看法?更会骂佛法,把人都教坏了。佛弟子都不能尽职尽责,完全是给佛法抹黑。

佛法的放下,是我们在完成个人本职工作中,放下执着、分别和妄想。并没有让我们放下本职工作。

事不能放,心放下。心里没有自私和名利,完全为国家为众生,这样才能干好事业。

所以印祖说:随顺世相,修出世法”。当年到寺庙修行,那时父母还不老,家里都有人照顾。

【欢迎转发“朋友圈”、“qq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