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秦、汉玉器的纹饰特征

 来来永胜 2018-05-14

秦、汉玉器的纹饰

    秦及两汉早期,许多玉器的纹饰延续了战国玉器的纹饰风格。西汉晚期玉器风格出现了变化。东汉时期动物纹样、云水纹样有了较特殊的使用。常见的汉代玉器饰纹有下列几种。


谷纹

谷纹在战国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汉代沿用了战国玉器的这一纹饰,使用中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①卧蚕类谷纹。战国作品上的谷纹谷粒较小,排列紧密,谷粒顶部较尖。汉代谷纹中出现了谷粒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的装饰方法。②乳了类谷粒。为凸起的圆形颗粒。战国玉器上乳丁类谷粒纹使用较少,多见于楚文化玉器,谷粒一般较小。汉乳丁纹玉器较多地出现,一些玉器上使用了大乳丁纹。另外,自秦代玉器上就出现凸起较矮、轮廓模糊的小乳丁纹,这类纹饰在一些汉代玉璧、玉珍上经常出现。③带有阴线构连的谷纹。汉代玉器上谷纹间的钩连阴线有多种形式,丁字形钩连、折角形钩连是两种最常用的连线方法。

  这个玉环上面有两个龙头,一左一右相互对称,就连上面布满的卧蚕纹也都是刻意设计精心雕琢的。《双龙首环》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青玉谷纹圭 清。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谷纹玉璧

战国

外径12.7、内径4.7、厚0.4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青黄色,局部有褐色瑕斑。呈扁平正圆形,内外边缘各雕一周阴线纹,两面饰浅浮雕的谷纹,谷纹排列较为规整,谷粒自然饱满,地子不甚平坦。


《双龙首珩》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此璜玉色晶莹润白,琢工精致。龙首分张,身饰谷纹,谷粒匀称饱满。璜顶穿有一孔,龙首及中部均有单面双穿,以系组佩带。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5、孔径3.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璧内外边缘各刻一周阴线形成边廓,其内满饰浅浮雕谷纹,谷纹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显然在雕饰时事先在玉的表面刻划出菱形或方形的网纹,然后在每一个网格内碾琢谷纹。璧的表面和内外边缘的侧面均作了较细的抛光处理。谷纹璧出现较早,春秋中期以前,谷纹排列稀疏不规则,为浅浮雕,谷粒圆鼓,形体较大,手感圆钝;春秋晚期到战国,中间突出部分手感尖锐,排列密致有序,谷粒似旋涡;汉代的谷纹璧谷粒小而圆,有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3.1、孔径4.2、厚0.4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扁平圆形,中有孔,两面均琢谷纹,布局匀称,排列整齐,边缘阴刻轮廓线。制作规整,抛光精细。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4.2、厚0.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平圆形,中有圆孔,璧面上琢有谷纹和蒲纹,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正反两面纹饰一致。

刻字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0.96、孔径4.5、厚0.4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外缘局部有深浅不一的褐色沁斑,半透明。外形圆整,有内、外廓,廓为战国时代流行的斜高窄廓,器面疏朗地布满细小而圆鼓的谷纹。玉璧外缘刻有5字,其中后3字是六十,前2字尚不能解读。


谷纹玉璧

东汉

直径16、璧面宽6.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略有黄褐色沁。双面雕琢排列规则的乳钉形谷纹。琢磨精工,颗颗晶莹,是典型的东汉谷纹璧。



柿蒂纹形似柿蒂,分为多瓣,每一瓣的主体呈横向的椭圆形,前部尖凸,似蒂而有变化。这类饰纹多呈环形装饰,常见于剑首、柱形杯的杯足或其他圆周式装饰的玉器部位。汉代柿蒂的花瓣略宽厚,以五瓣、六瓣为多,偶见四瓣,一般都为较浅的凸起,饰于玉器凸起或为弧面下凹的部位。

 

柿蒂纹玉剑首

战国

直径3.6、孔径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器体呈圆饼形,中间内凹,内孔近方形,孔缘未做修整,外有五瓣柿蒂纹。外圈浮雕勾连谷纹。反面阴刻卷云纹及绳纹。从其造型看,可能为剑首



云纹人们常祀战国及汉代玉器上的某些二祀排列或四祀排列的装饰图案列为云纹类。实际上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类图案有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依据并不充分,也不能形象地表明纹饰的形状。常见的汉代云纹类纹饰大致有以下几种:①钩云纹。形似在两个小的半圆环间以弧线相连,有些图案以阴线构成,有些则以凸凹结合的方式构成。②云雷纹、云矩纹。所谓云雷纹是以直线折成近似“回”字状的多层祀形图案排列而成的装饰纹。云矩纹是不完全封闭的长祀形状图案排列组成。③云水纹。是一种连弧状或波状的图案组合。呈凸凹状,似云水流动,或呈云团状,这类图案只见于佩饰类玉件上。④三叉云。汉代玉器上有很多三叉形图案,形状多为在一个柄状图案的端部向前祀及两侧歧出三个义,两侧歧出的图案略向回钩。有一些图案出现于其他装饰图案中,被称为三叉云。

战国  卷云纹青玉璜。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云纹玉剑首

战国

直径4.5、厚0.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受沁处呈红褐色。正面弧凸,中央为菱形网格纹。一圈凸弦纹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分别饰四组和九组隐起的云纹。背面内凹,无纹饰。

兽面云纹玉剑璏

战国

7.1、宽2.65、厚1.3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部分受沁呈枣红色。正面微凸起,一端雕兽面,巨目,束状阴刻线代表上扬的眉,兽身饰隐起的勾云纹。背有一长方形的穿孔,上边略拱,孔内打磨平整。为早年出土文物。


云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9、厚0.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局部有沁。圆饼形。正面纹饰分为内外二层,外层饰勾连云纹,内层以云纹围绕着菱形纹,菱形纹里为斜格网纹,是汉代玉剑首上最常见的纹饰。背面有环槽和穿孔,可嵌接剑柄

涡纹涡纹的形状似旋涡、图案的外周多为一个较大的圆环,自圆环向内旋出多组派状旋线,线端又有多种钩连变化,圆环的中心又有一些小的图案。


 

涡纹玉璜

战国

最长15.3、最宽3.4、厚0.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边缘有鸡骨白沁,一角有伤缺。扁平半环形体,正中一孔。以两道绳索纹将器身分割为三部分,两侧部分较大,并雕出扉棱。两面均有纹饰,一面满饰减地浮雕的谷纹;另一面的三区分别装饰减地浮雕的谷纹和勾连云纹。此器纹饰精美,为战国时期常见的装饰用玉。

龙纹龙纹是汉代玉器中使用较多的纹样。西汉早期玉器中的一些龙纹同战国玉器上的一些龙纹类似,如一些玉锁两端的龙首,上唇厚大而上卷,整体上近似祀形,环形墨中心或饰玉龙,其形似国而且唇似刃,为弧形的斧锁。西汉中期龙纹形状有了很大的变化,龙纹可以分为三类:①侧面兽身龙纹。这类龙纹类似后来的以闪,龙身或似兽身,或将兽身拉长,有些龙的身上饰有鳞片纹。龙尾多似虎尾,长且端部回卷。②龙首纹。可分为正面龙首及侧面龙首,以侧面龙首为多。侧面龙首的唇变为长条状,上唇上翘或上卷,嘴微张,眼的上祀为额头,呈商矗状。有很多龙的额头端部是向前的尖状,头顶有一个角往往为弧状。正面龙头主要见于饰有龙纹的玉璧,玉璧上分出内外几层环形区,或于外区饰几组龙首纹。作品的风格与战国时的作品类似。江苏扬州老虎墩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环,其正面龙首,形似蝇头,整体似长祀形下唇极长。③铊身龙纹。龙身地长,或为曲身的玉佩,或为环状的玉佩。环状的玉佩往往带有一个龙足,呈后蹬状。

 

龙纹玉管

战国

3.1、大端直径3、小端直径2.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红褐色沁斑。器体呈喇叭形柱状,两端粗,中部束腰,中心打一孔。外壁浮雕夔龙纹。此玉为战国早期佩饰玉,纹饰风格还带有春秋遗风。

双龙纹玉璧

西汉

直径10.1、璧面宽3.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璧面透雕以首相对的二龙,近似橄榄形眼,身躯曲迥有力,线纹刚劲健拔。



螭纹战国器物中出现了一种头形似虎头的动物纹样。人们认为这便是文献中所谓的岫。这类纹饰在玉器中大量出现,一直延用到清代。汉代玉器中装饰琮纹的作品非常多,目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后世的作品装饰的烟纹,大多是在汉代铜纹的样式上浪儿而来,整体上相似,局部有很大变化。汉代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型、五官、身型、角、足、尾等方面。摘头的上部横宽,近似于长祀形或椭圆形。下部为鼻,异型变窄而明显前凸,呈横条形、斧袖形、凸样形、锥形等不同的样式。耳有几种:短耳,向两侧根出。几式耳,两耳各呈几字形。叉式耳,两耳似双股叉自头顶上竖。环形打洼耳两耳根部各有一个圆形的洼坑。给限的形状有几种:圆球形、阴刻水滴形、阴刻横线形、阴刻环形。蝎尾较长,主要有两式。一为分叉式,或三叉,或两叉,其中一叉为主叉,较长,另一叉在其旁,尾端曲卷。一为虎尾式,似虎尾粗而长,端部回曲,有些上面饰有绳纹。

 

双龙双螭纹玉佩

战国

5.3、宽11.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和褐色沁。阴刻兼镂雕双龙双螭,龙身曲折迂回,饰云纹,下衬双螭。交错盘绕,繁密有序。龙螭遨游云天,观之令人神驰。


螭凤纹长乐铭文玉璧

东汉

16.55、璧径13.47、孔径2.9、厚0.47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半透明。璧体分成三区,内区为一中孔,中区饰以乳钉纹,外区镂空螭凤纹,并延伸至璧体之外。此种将花纹延伸至廊外的玉璧设计,被称之为出廓玉璧,而在外区中轴上下,镂雕长乐二字。

 

双螭谷纹玉璧

东汉

15.7、直径13.9、璧面宽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多黑褐色沁。璧上部镂雕对称形双螭,眉眼上挑,身饰短阴线、小圆圈纹及细毛纹。璧身浮雕乳钉形谷纹,琢磨精致,莹如露珠,做工严谨规范


鸟纹多见于接用玉璧或细阴线刻纹璧。鸟纹可分为头、翅、尾玉部分。头部特点为长颈,小头、钩嘴、头顶或有一揭短的钩形翎,或有一较长的米字形翎。鸟身较长,略细,翅较小,呈钩状,绝无展翅之经。鸟尾较长,有一支主于,其上分出钩卷的仪,尾上无细部的羽毛刻画。鸟形多为回首或昂首前视的形状。

《鸟纹璧》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凤鸟纹玉璧

西汉

直径16.5、厚0.4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色,半透明。玉璧两面纹饰一致,纹饰分为内外两区,两区间以绳纹间隔,璧外缘雕刻一周阴线。内区饰蒲纹;外区一周均匀分布三只凤鸟,凤鸟昂首,高冠,圆目,尖勾喙,屈体、展翅、卷尾;该璧破损成四块,粘接修复成型。

 

鸟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5.1、厚1.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表有黄褐色沁。器体呈斗笠形,正面以二周弦纹将纹饰分为三层,中心圆圈内浅浮雕勾连云纹。中间一屋浮雕变形鸟纹,外层饰云纹。底面中心有象鼻穿孔,边有一圈绳纹及勾连云纹。整器玉质优良,造型独特,在存世品中少见。


其他装饰纹样汉代玉器上出现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常见的还有兽面效、绳纹、网格纹。小的阴线装饰图案等。兽面纹多呈浅浮雕状,在平面上略有凸凹变化,两届水平,端部或向上折,呈绳纹状,具部竖直,嘴不明显,面部布满小勾云纹。绳纹用于图享分界处、动物的眉尾部,有的较细,似扭丝,有的较粗。网络纹的面积较小,多见于组合图案或兽面图案的局部点缀。小装饰图案有各种样式,饰于兽身、螭身、鸟身的肌肉活动处。汉代玉器装饰中较多地使用了细阴线和大坡面阴线。这两种阴线在战国玉器上已较多地使用,汉代玉器上又有了发展变化。很多地方似接似断,断断续续,一些人称之为“跳刀”线,谓其如钉头跳跃划出。大坡面阴线与所谓的汉八刀琢玉法类似。汉代出现了许多加工方法简练的玉器,如玉猪、玉蝉、玉人、玉带钩等,将玉材进行较简练的切削,便确定器物形状,再进行简单的大坡面阴线勾勒,界出局部特点。这两种阴线的使用,在汉代分区玉璧的兽面纹加工中最为明显,这类兽面纹往往是用细阴线勾出兽面及两侧龙身,再于兽面的眉、鼻、嘴等处勾几道深槽。 

青玉兽面谷纹双区璧 西汉。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兽面纹玉璧

西汉

直径26.3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璧面内区雕琢蒲纹,外区饰四组夔龙纹,内外区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制作规整,玉质纯净,颜色鲜艳,质地坚硬,莹润光亮,纹饰精美,且玉璧尺寸较大,是汉代玉璧中之精品。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22、孔径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土沁。璧呈扁圆形,璧外缘和孔内缘各起弦纹一周,内外缘起凸棱,两面纹饰相同,分内外两区,区间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内区饰谷纹,外区阴刻四组双身龙纹。龙首为长须、圆眼、双角上内卷,龙双身分两侧,蛇曲成S形,体侧为勾卷的双翼。这种玉璧分区琢纹始于战国,即在璧的平面上划分成两个或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各雕纹饰。这种璧上双身兽面纹在战国时期已出现,汉代流行。

 

羽人纹玉韘

汉代

6.7、宽5.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黑色。主体作心形,上部镂雕羽人,长发飘逸,肩生羽翼,拱手跪拜于螭前。余部阴刻兼镂雕凤纹、螭纹。中心一圆孔,孔下有细线纹饰(似兽首)。羽人乃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典出《山海经·海外南经》之羽人国,为不死之民。

熊虎纹玉版

汉代

17、宽3.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玉版为长方形,表面阴刻兼浅浮雕熊虎相斗纹。老虎集全身之力向熊扑去,体魄雄健,气势凶猛;而肥壮的熊则张口嘘吼,舞动四肢,准备应战,形象逼真。左侧之游云水中饰螭及一螭残尾,边缘有削磨痕迹。后世将其嵌于木板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