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王集司氏正骨祖方

 自修德 2018-05-15

司氏正骨祖方是流传于夏邑县王集乡刘楼村的一种民间正骨技艺和传统膏药、口服丸。该技艺和膏药、口服丸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大约有100余年历史。

据司家后人追忆,清朝光绪年间,刘楼村司家先祖巧遇宫廷御医,因聪明好学被御医看中,遂收在身边为徒。从而学会了正骨技艺和熬制传统膏药、口服中医蜜丸等一系列方剂,用于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常见疑难杂症的治疗,深受群众喜爱,在方圆百里很有影响。后来,司家人将正骨手法、膏药、口服中药蜜丸等系列方剂作为祖传秘方世代相传,现已传承四代,100余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王集司氏正骨祖方

司家正骨技艺手法简单,治疗精准,三到五分钟缓解疼痛。膏药及口服中药蜜丸具有较强的调理、拔毒、除湿、镇痛作用。适用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各种膝关节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类风湿、骨质增生、半月板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该手法辨证医治,除根固本。膏药、口服丸配方独到,采取祖传传统技术加工制作,使用方便,作用持久,治疗方法独特。而且严重的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用正骨手法配合膏药、口服中药蜜丸治疗后疗效迅速,愈后不复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王集司氏正骨祖方

一、司氏正骨祖方组成:

(一)手法

1、工具:正骨椅、按摩床

2、步骤:让患者坐在正骨椅或平爬(躺)在按摩床上,先松懈患处僵硬肌肉组织,然后将错位的骨头复位,出槽的筋入槽。

3、手法功效:通筋活络,快速减缓、解除疼痛,三五分钟奏效。

(二)膏药

膏药配方:麝香、红花、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全虫、蜈蚣、伸筋草、透骨草、黄丹等。制作流程为:浸泡药材-炸药-炒丹-炼油-下丹-去火毒-加细药-摊膏药。

1、浸泡药材:将按配方配制好的药材放入芝麻油中浸泡三天。

2、炸药:将浸泡好的药材连同芝麻油倒入铁锅中炸至内部焦黄,去除药渣。

3、炒丹:将黄丹炒去水份备用。

4、炼油:将去除药渣后的药油用中火熬至滴水成珠(取少许药油滴入水中不散开为度)。

5、下丹:取适量炒去水份的黄丹倒入炼好的药油中,搅拌成粘稠的药膏,拉丝不断不宜。

6、去火毒:将制成的膏药放入凉水中浸泡12天,每天换一次水。

7、加细药:将膏药放入铁锅中,用文火化开后加入粉碎后的乳香、没药等搅拌均匀。

8、摊膏药:根据需要取适量膏药,均匀涂抹在棉布和纱布上。

(三)口服蜜丸

口服中药蜜丸配方:红参、黄芪、白术、当归、枸杞、仙茅、白芍、独活、菟丝子、羌活、山楂、神曲、砂仁等。配制流程:配药粉碎-配料熬蜜-调药和药-搓条和丸-包装贮藏。

1、配药粉碎:首先将按配方配制好的药材用文火炒制,其次用药碾子碾成细面状,再用240目的筛子过筛成药粉。

2、配料熬蜜:将药粉与蜂蜜(冬天1:2,夏天1:1.5)的比例备好料待用。将蜂蜜放入锅中用文火熬至浮沫略浅红色,用筷子沾上一点滴入清水中,如蜂蜜不散开且沉底即可。

3、调药和药:将熬好的蜂蜜倒入药粉中搅拌均匀,再和成团。

4、搓条和丸:将药团分成小剂搓成条状,放入中药搓板搓成药丸。将药丸“发汗”晾至表面发硬不沾手。

5、包装贮藏:将“发汗”后的药丸用蜡纸包裹,放在干燥阴凉处贮存。

司家正骨手法和膏药、口服中药蜜丸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医药价值和社会价值。首先,它来自宫廷御医,传承古代祖传秘技,在历代都为广大疼痛病患者解除了疾痛,发挥了较好的治疗价值,是我国传统正骨领域的一件瑰宝。其二,司家膏药、口服中药蜜丸体现了传统医药的特点,药物组成精妙,配制方法独特,使用操作简便,药效显著,毒副作用少。其三,该手法配合膏药、口服中药蜜丸解除了广大疼痛病患者的痛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而在中医药领域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王集司氏正骨祖方

传承人司冬梅

2017年1月,司氏正骨祖方被夏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7年9月,司氏正骨祖方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商丘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