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二)

 sssyeahaaa 2018-05-15






 要想提高历史大题的成绩,必须弄清楚解答大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在历次考试中许多考生由于对部分命题用语内涵不能准确把握,不能区分相近的命题用语的差别导致失分现象十分普遍。因此熟悉命题用语,弄清每一个限定词的内涵,对提升历史高考成绩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此作一专门的分析与介绍。


4


(四)常用指示动词的解释

1.结合、联系、据、根据、依据

【解释】一般设问的形式是“结合(联系)……,分析/说明/评价……”,这里的“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据”、“依据”、“根据”,都是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前提或基础。结合(联系、根据)的对象,在历史题目中实际上作为背景和依据而存在的,用以说明(论证、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结合(联系、根据)”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重点。前者只需简明扼要地带过,答题的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上,放在分析/评价/说明的事物上。


2.指出、举出(列举)、概括、试述、简述、概述

【解释】“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举出(列举)则为举例性质,如无特别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历史学科的“概括”是指按照某种特定的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本质的、科学的、周密的整理和加工,或者把分散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集中归纳到一起,或者将复杂繁多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扼要叙述;“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它所解答的问题依据表现为“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要”,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在近四年福建省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最常用的指示动词是“指出”和“概括”,分别出现了15次和10次,可见试卷的命制者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也追求答案表述的简洁,避免让考生陷入书写的泥淖。


3.比较

【解释】“比较”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件或概念辨别异同。综合比较能力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技能,“比较”包含了概括、归纳、综合等技能,因此鉴别能力较强,有利于区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不同。

“以历史研究基本方法作为‘能力立意’的思维依托”,特别是注重“比较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方法” ⑤是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特点之一。比较题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在题目中规定了比较项目,回答时就要按题目规定的项目(包括顺序)作答,福建省近几年的试题以此类为主,如2009年第38题第(2)问“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第41题B第(1)(2)问“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2010年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2011年第41题A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2012年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第41题B第(1)问“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等等。二是在题目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比较项目,考生要在头脑中按历史事件的前(原因、背景、条件等)、中(过程、性质、特点等)、后(结果、作用、影响等)顺序回顾出各自的相应内容,然后进行提炼、归纳,最后按异、同进行分类作答,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4.说明(简要说明)、表明、体现、反映、表现、分析(简要分析、概括分析)

【解释】“说明”、“表明”的含义相似,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如2009年第38题第(3)问:“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体现”是某种性质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们都属于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换句话说,要得到答案需要拐些弯,即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些表面的、从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不在此列。相对而言,“反映”、“表明”在福建省近几年的高考自主命题中较常运用在选择题,如2009年第14题“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C.福建人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2010年第15题“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B.商品经济活跃)”、第18题“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D.求同存异)”、2011年第15题“《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正确作答这些题目的关键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排除干扰项。

“表现”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的外在表现,与“反映”、“体现”具有明显的区别,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其呈现的答案是多方面的,应包含若干点。“分析”就是“分解辨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综合”相对。历史学科中的分析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在新的历史问题情境中,运用已学的史实、史论和知识去分解历史单位体(即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人物、事件、组织、制度、遗存、文件、思想、阶段等等),从而达到认识问题的实质,解决问题的矛盾,揭示各种内在联系的目的的能力”⑥。2010年以来福建省历史高考自主命题加大了对考生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力度,三年试题中出现“分析”的设问共有8问之多,涉及背景、原因、成因、不足、关系、作用等,不一而足,在备考过程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5.评价、评论、论述、评析、评述

【解释】如果说“述”是叙述、陈述、是摆事实、强调的是客观性的话,那么“评”就是评论、评价,就是讲道理,谈观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评价”就是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误得失、优劣好坏等,具体题目常呈现为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如2009年第41题B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41C第(2)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2010年第41题C第(2)问“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评论”和“论述”都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前者更侧重于“评”,后者“论”中要有“述”,如2011年第38题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点意义”。这几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比较常见的问法还有“评析”和“评述”,如2011年第41题A第(2)问“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2012年第41题C第(2)问“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评析”要兼顾分析和评价,“评述”则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当然,无论是评价、评论,还是评析、评述,历史学科的评价辩证能力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历史的本来逻辑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一分为二的剖析,还是自主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都必须坚持一个前提——你的价值判断必须是公正、科学、合理的,同时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5


(五)常用疑问代词的解释

1.是什么

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西,不能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编造或杜撰。如2011年第41题C第(1)问“材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


2.什么是

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当于上面的“是什么”,区别只是在语句结构形式上,如“什么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其次相当于名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的定义、概念,如“什么是领事裁判权”。


3.为什么

就是分析原因(目的)。


4.怎样、如何

询问状况、情况、方式或性质等。在历史试题中,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句的句尾时,主要应结合前面的词义来确定所答内容。例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怎样”,回答时只要答出经过就可以了。而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句的句子中间时,往往涉及原因和经过(内容)的考查,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答题时就必须答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和经过。这种设问方式在福建省历史高考自主命题中较少出现,这里仅举一例说明。2012年第41题B第(2)问“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考生作答时必须明确,该设问其实是要求从1787年宪法找出相关的内容规定去解释政治局面的改变。


5.哪、哪些:

哪是疑问词,哪些是哪的复数,答案应不止一人或一事;审题时若漏读“些”字,就会造成答案的单一而无谓失分。


6


(六)非选择题基本分析方法和公式套路

掌握并理解以下做题公式,拓展分析问题的思路,找准回答问题的切入点。审题时一是要审准中心词,二是注意条件限制,三是要审好分数,适当分解,对号入座。

公式1: 历史背景、条件、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个人因素……)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阶级+制度(体制)+政策+政局+军事+民族+外交+……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历史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1)条件=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物质条件)+政治基础(制度、政策、政局)+思想基础+个人因素(主观愿望、努力)+历史因素(历史积淀、社会习俗)+外部条件


3. 原因:

(1)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2)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4.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公式2: 特点归纳

1.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规模速度)+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公式3: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1)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农业经济=人口+土地+技术(工具+耕种方式+水利+生产经验)+作物(推广+新品种)+布局

②A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 

   B手工业经济=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工具+技术(特色)+产品+规模+分工+布局+中心+……

③商品经济=城市+市场+商品+货币+边贸+外贸+交通+……

④ 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工业革命)发展要素=社会环境(制度、政策)+市场+技术+资金(资本)+劳力(自由劳动力)+原料(能源)+经济结构+经营方式+经济政策+个人作用……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3)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1)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2)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3)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结局(成功或失败)


公式4: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 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 影响或意义=时代效应(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1)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3)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3.判断成败及原因

(1)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2)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策略+个人因素……)

(3)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阶级、时代)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1)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2)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3)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5. 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1)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阶级、时代)+结论……

(2)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正义)+结论…


今天的干货就到这里啦~敬请期待下一期~

还有,想要再最后冲刺一把的小伙伴们,戳原文链接吧~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无奋斗,不青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