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到底能活多久

 一片心花正放时 2018-05-15
  
  每个人都想长寿,这个愿望古已有之,而严肃的长寿研究却一直受到各方冷落,真正的原因或许是——研究难度实在太大了。
  科学意义上的长寿研究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因为此前的生物学家们认为永生是不可能的,人的身体就像一辆小汽车,只要天天上路,早晚会抛锚,这是个物理问题。
  有趣的是,最早意识到这个想法有问题的却是物理学家薛定谔,他把熵的概念引入生命科学,指出生命和非生命的最大区别就是如何应对熵增原理。像小汽车这样的非生命物体,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抗熵的增加,最终一定会化为一堆铁锈。但生命会主动从环境中获取能量来抵抗熵的增加,只要能量供应不断,理论上是有可能做到长生不老的。
  薛定谔开创了物理学家跨行研究生物学的先河,尤其是长寿领域更是吸引了很多物理学家投身其中。直到上世纪50年代DNA的秘密被发现后,生物学家们才从物理学家手中接过了火炬,开始从基因的角度探索生命的奥秘。
  在此之后,长寿研究领域诞生了300多个理论,彼此争论不休。大致可以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人一生中要面对各种生存压力,比如饥饿、病菌和放射性元素等,会给身体造成伤害,如果无法按时修复,伤害大到一定程度人就死了,所以一个人的寿命最终是由他的身体修复能力决定的; 另一派则相信,死亡是生命用来调节种群数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是生命为后代留出生存空间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他们认为死亡本质上是一种自杀行为。
  长期以来,前一种理论占了上风,主流的长寿研究一直按照这一理论进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提高抗压能力的方法,或者想办法减轻外部压力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上世纪90年代,第一个长寿基因在线虫身上被发现,理论上证明可以通过调节基因的活性而延长寿命。长寿研究骤然升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这个行列。不过后来的长寿研究换了个名称——衰老研究,研究目的也从提高绝对寿命改成了延长健康寿命。
  虽然目前这两派仍在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人脑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因为神经细胞不会分裂,而不会分裂的细胞寿命肯定是有限的,只能通过替换的方式让其永生。但是,人脑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所在,如果替换了它们,“我”就不存在了。换句话说,即使未来发明出了长寿药,最多也只能让我们的身体活得更长,我们的精神是没办法延续的。于是另有一派人开始研究脑机接口的问题,试图通过这个办法把我们的精神传入电脑,间接地获得永生。
  以目前研究来看,如果大脑无法永生的话,身体的长寿是没有意义的。就像热门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记得你了。
  (本文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