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恭达:习篆首在劲力

 yiwengrtsg 2018-05-15



习篆首在劲力,此“劲力”即内劲也。刘熙载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古人始终将“篆之所尚,莫过于筋”列在先。有“筋”才生“劲”,才能引篆“婉而通”,登堂入室,深化内涵,蕴积精华,不然,恐流于描字也。时下习篆者往往将“玉箸”、“铁线”小篆体形成描字,殊不知,此种圆转流畅、秀朗典雅的萦纡环回之书体尽管笔画变化不大,却须婉而愈劲,通则愈节。“劲节”是小篆书写的内核,否则,味同嚼蜡,一派僵呆之气。我以为书写小篆虽用笔中锋不变,然线条起讫收落宜有顿挫粗细之变,加上墨色的浓淡润渴调控,可弥补小篆笔法的单纯和形式感的平面,丰富小篆的静态美。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

 

言恭达自作联 小篆 245cmX36cm X2 2006年   

释文:停杯香远醉看留云住,流水声清闲吟待月明。


刘熙载《书概》云:“篆书要如龙腾凤翥,观昌黎歌《石鼓》可知。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则椠人优为之矣。”强调了篆书字势上应有变化。篆书,尤其是小篆,是秩序感极强、整齐划一的书体,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但整齐之中,还要有变化,求得篆书虽静而生动,虽整齐而富变化的审美效果。言恭达先生强调“习篆首在劲力”“‘劲节’是小篆书写的内核”,可以说是小篆具有“龙腾凤翥”之势的关键所在。而“劲力”的产生又在于“筋”,古人亦有“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的说法。“筋”可以强调篆书线条刚劲有力的质感,从而深化内涵,以免流于描字,可见“筋”对小篆的重要性。其实,书法中“筋”的重要性又何止于小篆呢,古人多有论述,如卫夫人《笔阵图》云:“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云:“又曰:‘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赲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长史曰:‘然。’”虞世南《笔髓论·指意》云:“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由此可知书法中筋脉之势、筋骨之力的重要。


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强调篆书字势要圆转流畅,气韵要婉转通达。但刘熙载认为孙过庭的观点不够辩证,补充到“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那就是在书写过程中要辩证对待“婉”和“通”,“婉”中要加以劲健,“通”而又要以涩行加以节制。时下一些学书者在小篆创作上如同描字,故“味同嚼蜡,一派僵呆之气”,这是缺少“劲”“节”之故。

刘熙载在《书概》中强调篆书中锋用笔的重要性:“徐铉小篆,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盖得中郎之遗法者也。”中锋用笔是小篆书写的根本,但不是表现小篆审美性的唯一。所以,言恭达先生认为:“书写小篆虽用笔中锋不变,然线条起讫收落宜有顿挫粗细之变,加上墨色的浓淡润渴调控,可弥补小篆笔法的单纯和形式感的平面,丰富小篆的静态美。”这对于学篆者来说犹如金针度人,令人豁然开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