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欲见佛,只须见己

 蓮葉 2018-05-15
       若欲见佛,只须见己
                        苏树华


若不识真,则不知妄。若识得真,则全妄即真。水外无沤,真外无妄。全沤即水,全妄即真。学人不识自心,而问章敬禅师:“祖师传心地法门,为是真如心,妄想心,非真非妄心,为是三乘教外别立心?”章敬禅师反问道:“汝见目前虚空么?”[1]既然见虚空,那么,这个见虚空万相的,究竟是个什么心?三世诸佛,无量教言,只是令人识得这个见天地万物的妙明真心。佛教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我”,就是这个妙明真心,就是这个“本真的自己”。
前佛指示此心,后佛觉悟此心,佛佛相授,如是而已。此心是佛,佛是此心,离此心外,更无别佛,离此佛外,更无别心。
此心此佛,人人皆具。此心此佛,人人皆同。释迦佛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这个妙明真心,这个妙明真心,人人本具,不是向外求来的。
若要见佛,莫向外求,只须回头,见得自心。见得自心时,即是见佛时。百丈怀海禅师云:“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勿忆,方省己物,不从他得。”[2]丹霞天然禅师云:“阿尔自看,善巧方便,慈悲喜舍,不从外得,不着方寸。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尔更拟趁逐什么物?”[3]赵州老和尚云:“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既不从外得,更拘执作什么?”[4]自古佛祖,皆言本自具足,向外不得一法,若有少法可得,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问:从上相传,从何而有?
答曰:佛佛相传,只是觉悟自心,师徒相授,不曾传得一法。前人指示此心,即是诸佛教化。后人悟了此心,便是续了传承。
既然此心是佛,那么,若欲见佛,只须见心。这个观音的,究竟是个什么?这个见色的,究竟是个什么?这个起心动念的,究竟是个什么?百般作用,更无第二人,唯此一心,是见色闻声的人。唯此一心,是百般作用的人。佛法大事,无需多言,只将自心看得明白,胜过读他无量闲文字。
若欲脱落娑婆世界,当须反观自见,融入自性大海,就像河伯东游,融入无边的大海。融入大海时,便无了小我。无了小我,便是一个纯然的大我。这时的大我,便是一个“万相与我一体”的“我”,便是一个“万物皆备”的“我”。我与万相,一体如如,犹如水之与波,一体如如,这便是古德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便是圣者所说的“世界大同”的境界,这便是佛教所说的“极乐净土”的境界。
这个“世界大同”的境界,这个“极乐净土”的境界,不是物质世界,而是圣者的自心境界。物质世界,如此之大,天下之人,如此之多,岂能世界大同?岂能全是君子?即使圣如孔子,觉同释迦,尚且不能使蓝天之下大同。释迦与孔子,尚且不能,世间英雄,岂能使蓝天之下纯善?岂能使世界大同?所以说,天下太平,世界大同,这不是物理世界中的事,而是心灵世界中的事。可惜,讲述圣贤文化的人,却向物质世界上说,却向道德规范上说,说什么天下太平,就是蓝天之下,和睦相处,幸福安康,就是人人讲道德,个个是君子。物理世界,岂有如此这般事?
儒家所说的天下太平,是唯心太平,是个人的修养。佛家所说的净土世界,是唯心净土,是个人的修养。佛家所谓,“欲净其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同样也可以说,“欲平天下,当平自心,随其心平,则天下平。”

[1]《景德传灯录》卷七。《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二五二页下。
[2]《景德传灯录》卷九。《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二六四页中。
[3]《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三一一页上。
[4]《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四六六页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