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范意识满分≠没有危险

 一纸青葱写朱尘 2018-05-15
 

1

“遇到个变态,说我长得特别美,特别想亲一口。”


5月6日凌晨,21岁的空姐李某在打车时给同事兼室友发出这样一条消息。

 

室友在微信中帮助她出谋划策,让她假装给“老公”打电话,希望可以让司机知难而退。

 

后来室友不放心,再次拨打电话,只听到李某连说“没事了、没事了、没事了”,而后电话被挂断。


 

受害者生前聊天记录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李某的家属联系不上李某,很是担心,于是赶紧报案,而5月8日,李某的遗体被找到,身中数刀,下场十分凄惨,而11日,司机溺亡的遗体也被打捞上岸。

 

对于公众而言,事情似乎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

 

但身边的女性朋友们却还是惶惶不安,因为在这次事件中,李某的防范意识不可谓不强:

 

○  深夜独自打车是因为工作,并非玩乐。

 

○  所去地点是市中心,并非偏僻场所。

 

○  坐在后排,并非副驾驶。

 

○  遇到司机性骚扰后,马上联系室友,并且室友也及时提供了帮助。



已经做到这种这种程度,可还是没有不幸遭遇危险,很多姑娘遇到这样的情况,甚至还做不到这样的应对。而网络上更多的是在消费“空姐遇害”这个话题刷流量,对于女性自我保护无非还是老生常谈,难道要女性不出门才算真正安全吗?


2

公共空间的女性安全,可能比你想象更糟糕!

 

根据女性出行安全关注组于2017年公布的《中国女性出行安全报告》显示:

 

(1)女性出行遭受暴力(包括性骚扰,为方便描述,下文不再解释)的事件随处可见,这些暴力事件的发生地点不一定是一般认为的人少偏僻之处,大众认为安全的居民区也有发生暴力的可能;

 

(2)女性出行遭遇暴力的发生时间在白天和在夜晚的数目相当19点至20点间为高发期

 

(3)女性不论是否结伴出行均有较高的遭受暴力的可能

 

(4)约5起女性出行中的暴力事件中就有1起是共同作案

 

(5)所有女性出行暴力事件中,媒体鲜少提及相关责任方的责任,比率仅为15%,而承担责任的责任方更是少之又少;

 

(6)在所有女性出行遭受暴力的事件中,警方的介入率为85.83%,但仍有14.17%的事件没有警方的介入;

 

(7)在所有女性出行暴力事件中,仅有7起有后续报道,仅有6起报道提供了积极的建议,媒体报道中缺乏民间妇女组织的声音。



印度的公共空间对女性的不友好早已恶名远扬,而国内女性出行遭受暴力的新闻虽然没有印度那么严重,却依然层出不穷。

 

写这篇文之前,有姑娘问我,对于女生出行有没有什么自我保护建议,比如怎么缓和坏人的情绪之类的。

 

我给这个天真而不懂世事的姑娘唠唠叨叨说了很多,但不忍心告诉她的是,当女性遭遇暴力时,女性已经是弱者了,你还能要求一个弱者做什么?暴力发生前,你可以做很多,而发生后,很多时候,活着就已经是万幸了。

 

我们从来都没办法要求弱者怎么做,只能是强者向弱者妥协。

 

强者不是指施加暴力的那个人,而是指立法部门、警方、媒体、女性组织等等其他。

 

就像有些地方,报警之后警方到处踢皮球,电话打了几圈就是不办事。说什么这个不归他们管,去打另一个电话,打过去之后,也是同样的说辞,直到最后打到一个空号上面。

 

虽然网络上不少人写什么女权之类的,让人感觉现在的环境是女性力量不断强大,甚至有种阴盛阳衰的感觉,但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女性还是弱者,无论是生理条件,还是社会待遇

 

其实挺搞笑也挺可悲的一点是,网上不缺女性安全教程,但是却没几篇教男性不去做人渣禽兽的文章,像泡学那种专门引导男性做个渣男的内容反而能赚得钵盆满载。


3

防范意识真的没用吗?有用,但没你想的那么大。

 

白天出行、结伴而行、人多的公众场所、正常衣着……这些都做到之后,是否可以保证人身安全?《中国女性出行安全报告》给出的答案是:不能。

 

尽管报告中的事例可以说是个例,但是没多少人愿意拿这种个例冒险。

 

我们永远都想象不到,假如我们遭遇不幸,对面的施暴者到底是什么模样。惯犯也许更谨慎,新手则可能冲动之下无视一切。

 

所有的安全攻略都是马后炮,而每天都有新类型的意外事件发生。这次是网约车,没人能保证下次会是什么。

 

姑娘问我,除了不独自走夜路之外,还有什么其他避免危险的吗?这种事我也算经验丰富,于是给她说了几个。

 

比如说在对方产生歹意的时候,直接摆出盛气凌人的气势;当对方开始纠缠但又还没动手的时候,抢先动手,考虑到女性力量比较弱,所以下手一定要狠,不然下手太轻激怒对方反而更加麻烦;都做不到的话,那就在对方有实际行动之前,直接报警,打110电话也好,发12110短信也行。

 

说完这些之后,姑娘给我说:“我又不是你,你说的这些我根本做不到!我怎么能知道对方什么时候想动手!我怎么知道对方是在开玩笑还是真的意图不轨!”

 

一项对大量遭到性侵害的女性进行的研究发现,她们辨识人的面部表情的能力要比一般人差,所以自然难以分辨那些显示危险的信号。而强奸犯却有着高于一般人的辨识面部表情的能力,他们可以看出哪些人胆怯,哪些人不自信

 

当自己身处危险而不知时,再多的防范意识都没有用。

 

既然如此,对女性来说,还能怎么办?束手待毙吗?

 

也不用太过悲观,安全攻略起到的作用虽然说不上绝对,但也是蛮大的,要比不看强太多。各类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也比几年前更快更广,对于与此无关的公众来讲,同样可以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在各自生活中也会有意避免相似的危险情况。

 

不少人说滴滴这次悬赏100万寻找司机,并公布司机的个人信息做得很不合适,超出了自身的权力范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行为也给其他怀有歹意的司机敲响了警钟——现在这个社会对性侵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这是件好事,可这种程度还远远不够。


我们期待社会舆论可以警醒其他心怀歹念的人,我们期待能有更可靠的方式保护弱者,我们也期待会有一个更为性别友好而安全的公共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