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迪生、贝佐斯和扎克伯格都信奉的“一万次实验定律”

 昵称535749 2018-05-15


编者按:“当你反思自己80岁时会感到后悔的事情时,它们几乎总是你没有做过的事情。它们属于遗漏行为。你可能很少会为你做过的失败事情感到后悔,但未曾尝试过的事情会让你觉得遗憾。” 电商巨头亚马逊与火箭公司Blue Origin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日前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本文编译自medium上原题为“Forget The 10,000-Hour Rule; Edison, Bezos, & Zuckerberg Follow The 10,000-Experiment Rule”的文章。

很多人都以为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的。其实不然。

在爱迪生想做出新灯泡之前,有23个发明家早就做出各种灯泡雏形。爱迪生算是发明灯泡活动来的比较晚的。当时已经有弧光灯,用于街道和大型建筑照明。

爱迪生、贝佐斯和扎克伯格都信奉的“一万次实验定律”

弧光灯

爱迪生和他的团队为了做出新灯泡,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一整年,做了上千个实验。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他们取得了成功。随后,爱迪生的各种发明在5个不同领域都大获成功:电力、电影、远程通讯、电池和录音设备。他就是那个时代的神一般的存在,就像我们今天的马斯克、贝索斯和扎克伯格合体。

爱迪生、贝佐斯和扎克伯格都信奉的“一万次实验定律”

“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尝试了一万种失败的方法。”

为什么爱迪生能在这么多领域大放异彩? 答案只有4个字:刻意实验。对于爱迪生来说,开公司跟发明是一样一样的。

刻意实验在今天这个时代同样适用。“亚马逊的成功,秘诀就是每年每月每天不断进行实验。”贝索斯这样说。而扎克伯格也曾提过:“给我们带来成功的众多因素中,最让我自豪的一点就是我们这样的测试框架...每个时点都有成千上万个版本的Facebook在运行。”

贝索斯和扎克伯格言下之意,不是说实验是给他们带来成功的众多策略之一,而是说实验是带来成功最重要的策略。众多领域中,无数成功人士都采用了相同的策略。不管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这项策略都能提高你成功的几率。

做一万个实验的效果优于一万个小时的练习——为什么

很多人都听说过格莱维尔(Malcolm Gladwell)的一万小时定律:想要成为任何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你必须经过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但是研究发现,一万小时定律不能解释所有获得成功的案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2014年有一项对之前88项研究的回顾,研究人员发现,"刻意练习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获得成功,用处不大:游戏领域26%,音乐领域21%,体育领域18%,教育领域4%,职业领域甚至不到1%."。如果你是一万小时定律的狂热信徒,这样的结果可能会让你咋舌。

爱迪生、贝佐斯和扎克伯格都信奉的“一万次实验定律”


也就是说,如果你所在的领域变化很慢,甚至“”止步不前”的话,比如音乐和体育领域,那日积月累的练习,自然对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有可能让你成为大师。如果过去跟未来没什么两样,过去要成功,需要大量练习,那现在也还是老办法。但是对于变化很快的领域,比如科技和商业领域,刻意练习的投入产出比就不如人意了。

爱迪生和下文中的例子将会说明,要获得成功,我们应该增加的不是刻意练习的时间,而是实验的次数。所以说,与其按照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来,倒不如试试一万次实验。

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方法带来的进步远比某种哲学方法要多。而科学方法的核心就是实验:建立假设,用实验证明假设正确与否,分析实验结果,然后基于实验中了解到的知识,建立新的假设。一万实验定律就是把实验室中的“金科玉律”,应用到生活当中来。

与其思考每天的工作要做什么,列出代办清单,倒不如列出“待试清单”,就像达芬奇那样。达芬奇传记的作者艾萨克森写道,“每天早上,达芬奇都会列出自己想了解的东西:人为什么打哈欠?啄木鸟的舌头是什么样子?

一万实验定律要求你每天不断找机会收集数据,而不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完了。而且,每天都需要回顾这些数据,刻意地思考其背后的含义。

比方说,每次打完销售电话之后,你都可以问自己一个新的问题,想办法提高销量。那么,每一次电话都是一个收集数据和反思的机会。又比方说,你想通过提高睡眠质量来提高工作效率。你可以搜集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试试自己觉得可能有用的办法,养成相应的习惯。然后,通过睡眠监测获得睡眠时间(数量)和质量的数据,做出相应调整来不断优化睡眠质量。

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时间成本很高:假如每天练习3小时,需要10年才能完成。做一万个实验估计也很有挑战性,但是我觉得一天做三个实验还是可行的。

一万实验定律在学术界为何能取得成功

如果爱迪生能通过不断做实验来获得成功,那其他领域的大师通过同样的方法,也应能取得成就。过去几十年,学术界也在不断探索成功的奥秘,而事实也确实如此。Simonton的研究显示,每个领域50%的成果,来自顶尖10%的专业人士。

而世界各个领域顶尖的专家成功的根源,不在于他们比同业高明,不在于他们的有更好的想法,更好的点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想法更多,点子更多罢了。

每1000个点子里有一个超凡脱俗,而专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提出的点子远比他人多的多,赢在量上,而非比例。虽然说点子多,失败的次数也多,但成功的数量自然也增加了。

“而最让人着迷的就是,这些有创意的人的成功率,并不会因为自己的专业程度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就算是所谓的天才,也无法预料自己的下一个作品是平庸,还是惊世之作。“

也就是说,通过增加尝试的次数,就能提高成功的次数,好点子、好作品数量也就越多。

一万实验定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万实验定律在不同领域都发挥了作用。世界上最具创意的科技公司,大多有两个特点:技术先进,结构精简。而他们每年尝试的新事物成千上万。

爱因斯坦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相对论,但是他还有248篇其他论文.Erdos与他人合著的论文有1500篇,那么多论文,最重要的、让他被人铭记、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的,只有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要知道,一年能发表一篇论文的科学家,还不到1%。最长寿的娱乐节目SNL,每周都要做实验,头脑风暴、调查、剧本修改,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都是冰山一角。纽约客的讽刺漫画每周都有50多个自由职业画家交稿,每人交稿数量高达10份,最后发表的也只有一份。

世界上最成功的电影工作室Pixar,为电影《瓦力》做了10万份剧本,才最终定稿。

爱迪生、贝佐斯和扎克伯格都信奉的“一万次实验定律”

而那些愿意在私人生活中不断实验的人也取得了很多好处。美剧《实习医生格蕾》和《丑闻》的制片人、作者Shonda Rhimes做了个实验,为了缓解自己的社交方面的焦虑,让自己不那么工作狂,在一整年里,她对每个问题都回答“好”。而她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只有在尝试过各种不同事物之后,人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把精力放在何处。

企业家Jia Jang也做了个100天的个人项目:这一百天里,他每天都会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觉得尴尬、最后很可能受到他人拒绝的事情,并且全程录像,比如,请求别人让自己在他们的后院踢球。Elizabeth Gilbert辞职并且离婚,花了一年世界在世界各地旅行,探索自己的内心。她后来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就是我们熟知的畅销书《Eat,pray,love》,还拍成电影。Ari Meisel患有Crohn‘s病,医生说无法治愈,他却通过收集自己的数据并不断实验把自己治好了。

实验次数够多 成功的数量也自然增加了

如果实验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为什么尝试的人不多呢?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首先,我们的文化对效率“鬼迷心窍”。我们总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最多的任务,所以我们会系统化、自动化甚至外包。而每天花时间做有创意的事情,不但每次后果无法预料,长期的效果一时之间也看不到。实验在长期看来是很有效率的,但是短期看来像是在浪费时间。每天花15分钟刻意学习,可能都有困难,更何况还不一定能取得成功的结果。虽说现在的社会鼓励人们尝试,就算失败也无所谓,但是人打心底里还是害怕失败的,会觉得惭愧和失望。

但我在了解做实验的极大好处之后,终于克服了自己害怕失败的恐惧。说到底,还是要用数据说话。

  • 如果你实验达到一定数量,你成功的几率就自然增大。随着你不断做实验,每次实验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因为你会将之前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新的实验里。过去的失败会为未来的成功做铺路石。

  • 只要成功一次,过去的失败的损失都能得到补偿。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在赌博,每次有10%的机会能翻100倍,赌输的概率不变,还是十赌九输。但你还是该每次都去赌,因为只要赢一盘,之前的损失就会回本。

爱迪生、贝佐斯和扎克伯格都信奉的“一万次实验定律”

  • 目前的技术和工具能让我们做更多的实验,不断地尝试。不管是使用应用、服务还是监测设备,我们都能很轻易地得到数据,解读数据然后实时追踪自己的进展状况。比如说在健康领域,我们都能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睡眠质量、活动水平、心率、肠道微生物群和基因,不断改善自己的健康。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我们的人际关系、智力发展、幸福感、效率和理财。

  • 如果不同领域的人都能开始这些方面的刻意实验,你当然也可以尝试。

    爱迪生身上最值得学习的一点:把实验精神发挥到极致

    爱迪生的成功,不在于他擅长发明。而在于他创建的发明工厂,整个团队不断做出新产品。他设定的目标是,每10天一个小发明,每半年一个大发明。每次有重大发明之前,他都会测试成百上千个设想。

    那么,将实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将会是什么面貌?

    首先,不同实验也应有优先次序:因为有些实验时间紧、节奏快;有些实验带来小的改变;有些会改变你的人生;有些实验成功率很低;有些十有八九能成。在刚开始的阶段,你可以试试在经济和时间上比较宽松、要求不那么高的实验,同时要有能改变人生的潜能,回报也比较可观的实验,就像买彩票一样。我称这一类实验为彩票实验。

    其次,我建议每天做3个实验。每天早上,想出3个自己想做的实验、收集数据,在晚上睡觉前分析这些结果。尝试一个月,看看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