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第十三卷:宋 黄庭坚 洛阳雨霁,诗送四十九,与无咎书,报云夫,苦笋,花气,糟姜,家,松风阁,与公蕴,惟清,次韵叔父,伏承,送刘季展,书争座帖,与希召,与庭诲,二士,山预,与立之帖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黄庭坚《送四十九姪诗帖》此帖原为《宋元宝翰》册之一,后改装成卷。此诗在《山谷外集》中没有记载,四十九侄亦无考。该帖字大如拳,结体多取柳公权法,字大方可尽其笔势。撇捺特长,笔画多取横势,字势舒展俊朗,跌宕起伏,变化出新,极具挺拔之态。 黄庭坚的书法正如其诗法。张耒评其诗句:“不践前人旧行迹,独经斯世擅风流。”用此句评论黄庭坚的书法是很恰当的。 这幅帖实际是黄庭坚笔录自己的诗,书赠自已的亲姪。初见不能长聚又要分别是一种很令人感伤的事。因此我想,内心伤别离的诗人,以诗文墨宝相赠,彷佛与所别之人长相伴以冲淡别离带来的不快。此帖的笔法中,可见一气呵成,可见诗人的黯然的感伤,也可见诗人曾经世事的洒脱,收放有致的修养境界,以及潜心研习所最终在书体中体现出的深厚文人味道的修养。有如相府花园中的花木,品质高贵,但却娇嫩、脆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动人的忧郁。 此帖见于《石渠宝笈初编》着录,是宋元时代受人珍视的上品。清代,被刻入了君王的珍览精品中——《三希堂法帖》第十三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