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知乎网友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星巴克只卖昂贵的依云矿泉水,不卖其他廉价矿泉水?” 答案是,只有放一瓶那么贵的白开水在那,你才会心甘情愿买一杯价格比实际成本高出几倍的咖啡。 果然,消费时代,满大街最不缺的,就是套路。 在铺天盖地的消费主义文化、商家营销手段的刺激下,计划内或计划外的花销防不胜防: 吃个饭,打卡一次网红店即可获取连吃十天泡面的机会; 生个病,中产家庭回归赤贫; 买套房,永别了自由,余生献给房贷。 只能哀叹一句:工资终于跑赢了通胀,却始终跑不赢物价。 对于收入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实现财富自由真的是个聊以自慰的梦吗? 在理财这件事上,有一条著名的“二八原理”—— 世界上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懂得如何跟钱打交道,而剩下的百分之八十,只会被银行卡余额牵着走。 尽管“花钱比赚钱容易”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你真的不想感受一下驾驭财富的快感吗? 任何时候都不晚 但还是越早越好 有一句话说得好,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在投资这件事上,时间即成本,无论如何,你得尽早开始埋藏属于你那颗树种。否则,你这辈子都只能在太阳下暴晒。 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叫枣枣的女生,在20岁的时候就开始理财,并且得到了每年收益7%的结果,连续投入10年后就不再投入本金,而是完全用之前的利息在盈利; 婉婉比枣枣晚了10年开始做理财,且持续投入本金,也取得了同样的每年收益7%。 投入更多、时间更久的婉婉,收益能和枣枣持平吗? 结果令人震惊。 因为晚了10年,婉婉追了20年最后的收益只有87000多块,还不及只投资十年的枣枣。 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呈指数增长,财富基数越大,利润也就越大。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富人们的钱越来越多。首富们抽根烟的功夫,他的账户里已经流入了你几年的收入。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平均每分钟赚钱23.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万元),大概相当于一名普通美国工人4年的收入。 别人到30岁已经可以躺赚不用投入了,你却还在花呗账单和卡债之间苦苦挣扎。 所以,理财这件事情必须越早开始越好。否则你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追得上别人。 买买买没关系 但你最好迟一点付款 在成为一个聪明的理投资者之前,先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而理性消费的第一步,就是要省下不必要的花销。 一切商家的打折促销行为实际上都在区分着两种用户: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对价格不敏感的用户。 在你的消费欲望即将爆发的时候,要记住,没有任何商家会做亏本生意。 对于那些对价格敏感的用户,他们采取的手段是发放只有凑单才能使用的优惠券,促使你购买那些本来并不需要的商品,确保你的单次消费就足够高。 因此,你看似用更低的价格购买了某些商品,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占便宜。 而抵抗促销中冲动消费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购物车装好。然后等待。 一周之后,当你的消费冲动已经被理智冲淡,这时你才看清购物车里有多少东西需要删除,而你最初想买的,只有一件东西。 没耐心记账 不妨只记下额外消费 所有理财专家都会告诉你:记账是理财的第一步,它让你清楚知道钱都去哪了,然后节约一些不必要的花费。 但是我必须说,记账这事儿,实在是太反人性了:买啥都要掏出手机记一笔,难道原理是要通过重复掏出手机让我产生厌倦感从而打消买东西的念头吗?! 呵,未免太天真了。 记账这事儿,通常最后发展成这样: 第一天,兴奋!发朋友圈,我要开始记账了!每花一笔都郑重其事记下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第二天,我为什么要开始记账?……哪个记账软件来着? 第三天,找到记账软件,并卸载。 基于人的惰性,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每天记账。 不妨先学会先记下非日常生活的额外消费,比如和朋友去下馆子唱K,买了一件一年只会用两次的奢侈品,多囤了可以用两年的洗发水…… 这样你很快就可以看到,自己最容易在哪些地方“意外消费”,从而避免下一次的“消费陷阱”。 聪明人永远知道 自己究竟有多少钱 比记账容易得多的理财第一步,就是数钱。 但是越容易的事情,大家反而越不愿意做,在懒惰的驱使下,我们总是高估和轻信自己的大脑。 当代年轻人,都抱着一种“反正迟早要花出去”的心态,很多人甚至不清楚自己总资产的具体的数目: 大概是有10万投了股票。现在价格多少?应该亏得蛮惨,根本不想看…… 前几个月买了一笔银行理财,但是忘记什么时候到期了…… 每个月都有做基金定投,但是投了多少来着? 几乎每个人都有两三个银行账户,还有三四张信用卡。而每个银行账户,就像是薛定谔的猫——你打开网银之前,永远不知道里面存着多少钱。 贫困人口们边喊穷,边把自己的钱,遗漏在世界每一个角落。 这种“佛系理财”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稀里糊涂买了份长期理财产品,暗暗搓手等待闷声发大财,却发现下个月的房租还没预留,而手里已经没有闲钱了。 最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正儿八经把自己每个账户的余额列出。 然后,将钱分为三部分:日常开销、短期理财预算(比如一年后买车需要的资金)和长期理财资金(闲钱)。 分别放在三个银行账户上。 这样一来,至少你已经迈开了理财的第一步:清楚知道自己有多少财可以理(然后发现自己原来不是隐形贫困人口)。 资产配置神马的 了解一下 清楚自己的总资产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可支配资金来制定长期的理财计划:这就是最基础的“资产配置”。 这玩意儿一点都不高深——无非就是把自己的钱当做蛋糕一样切几块,三天后吃的放冰箱,一天后吃的放柜子,随时要吃的放桌面。 落到实际生活中,就是将长期固定的闲钱投入长期理财产品,比如基金定投; 一定期限后要花费的钱,比如你车子的首付,存入期限明确,而且收益有保障的产品上,比如银行定期理财; 随时要花的钱,放在随时可以拿出来用的货币基金、各种宝宝类产品上。 当然,我也建议你,一定要留出一部分预算,买好保障生老病死的保险。 经过这一番“一盘点、二分配、三配置”的流程,你的财富正式开始走上加速的快车道。你再也没有资格喊自己是个穷人了。 定期查看这些账户,你会发现自己有了理财目标之后,每一件生活琐事都变得井井有条。好像随时可以向王健林看齐,有一个1个亿的小目标。 最后送给理财新手一句话: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风险都要付钱,命运早就暗中为你的投资标好了价格。 所以,不要以为小道消息和上蹿下跳的陌生股票能帮你赚大钱,也别误会自己能比得过那些开着豪车挖着矿的比特币玩家。 上天台的路上,从来都不乏脑子一热的人。 真正的投资是什么? 巴菲特的一句话道出了真谛: 我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又重新打开,恢复交易。 ![]() 即便出神入化如巴菲特,也明白投资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从投资到收益,你要做的是耐心等待。 就好像世界上一切过程艰难而结果令人惊喜的事情,都需要耐心、自律的长期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