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武威汉简》,纵心所欲的书写,没有功利枷锁的束缚

 鸿墨轩3dec 2018-05-15
 

1959年以来,我国西北甘肃省武威地区陆续出土了大批汉简,我们通常把它们称作《武威汉简》,是与内蒙古出土的《居延汉简》,山东临沂出土的《银雀山汉简》等相并称的汉代文物。《武威汉简》是西汉未年到东汉初年期间写在竹木简上的文字书法。现大多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除武威仪礼简端庄严谨外,汉简大多是记录日常生活事件的,是很随意的书写,甚至有时是草率完成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字用笔迅疾酣畅,笔画出入很自然,出笔时几乎都不回锋,头部比较尖细。尾部迅速地重按笔锋之后立即挑出。很多笔画具有隶书波磔变化的笔法,但跟东汉成熟的隶书波磔相比,没有那么严谨,而是流利奔放。笔画肥瘦,刚柔结合,变化多端。

西汉《武威汉简》,纵心所欲的书写,没有功利枷锁的束缚

《武威汉简》中的隶书,朴茂自然,兼有隶、篆、草、楷等书体的特点,是研究汉字书法演变过程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时,这些书写简牍的高手,并未认为自己是出人头地的书法家,也未想要创作出惊人的作品来,只不过将学来的,经过磨练的书写方法在竹木片上纵心所欲的书写,努力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多写些字,在狭窄的行间写得清楚一点、漂亮一点,书写目的明确——供人阅读。然而就在这种心态下,没有功利的枷锁的束缚,自由地挥运,尽可能使出书写技巧的解数,写到忘情处,写到得意处,于是有个性的字迹产生了,美的字迹产生了,也就是艺术的美产生了。

西汉《武威汉简》,纵心所欲的书写,没有功利枷锁的束缚

武威王杖诏书令简1981年在磨咀子西汉墓出土,简质地为松木,简长23.2cm至23.7cm不等,宽0.9至1.1cm不等。每简容字4至35字不等,现存26简。该简册书法拙朴自然,气势强悍,表现出汉代西北人的一种粗犷豪放气概和端庄严谨的武威仪礼简相较,其艺术情调显然不一样,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同是简牍隶书而且在书法尚未成为人们自觉的艺术追求时,书手们在无意识中创造了如此面目不同的书法,这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

简册的运气贯注,气势逼人,处理行款时,字距紧密,有的字与字的笔划竟然上下相接相连,形成一种必然连贯的趋势。字虽写在狭窄的简条上,但字有大小,长短,宽窄不同的形体,而且字的取势多有变化,攲正相生。一行写下来参差错落,有如行草书的行款,这种参差错落并非刻意为之,是随字依形自上而下写来,当然其中也不排斥书者匠心处理,这样使行气贯通而生动,在处理行气的过程中,更见绝招者,是字间笔划的穿插。某些字结构的空处,被相邻字的笔划巧妙插进填补,形成一种特殊章法构成,增加一种特别趣味,也强化了行气的连贯性。如图中的“零覆盖”、 “哀怜耆”等字的处理。

西汉《武威汉简》,纵心所欲的书写,没有功利枷锁的束缚

简册行气连贯,气势逼人。但并不是整篇一律字字紧密排布。有时字间长拖一笔,产生一段空处,造成大章法上的一种布白形式。避免了字间一味紧密而产生的板滞感,舒缓了一下逼人的气势。简册中凡遇“皇帝”、“制诏”、“刺曰”等字样,均抬头另行顶格书写,并要高出别简两字,这种官方文书的格式也形成空处,但它是机械的,不得已的,不值得用书法章法的眼光来评判。

西汉《武威汉简》,纵心所欲的书写,没有功利枷锁的束缚

王杖诏书令简特别风姿的形成,是它特别的章法和行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仅看到这点还不够,其用笔所具有的特色,也是形成简册特别风姿的重要因素。简册运笔老练。在不经意中不但结字变化百出,笔姿也富有变化,曲直、长短、粗细信笔挥来,似乎不可捉摸,但有一点是同一的,笔笔爽健沉实,哪怕是一小点、一短横都欲求得势得力。这种特有的点画形态,加上点划的力量感,表现了一种非凡的气象。可见,王杖诏书令简无论是从其线形、线质、线构、行气、章法等角度单独来分析,还是从总体综合来观察,都表现出了拙朴自然气势强悍的艺术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