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度是修行的开始

 愚人道缘 2018-05-16


福報是一種像迷一般的存在,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也無法預測它何時到來,因此,即使是聖人也無法給福報以明確定義,又或許,福報本身是無法定義的。有人說,有足夠的金錢可以支配就是福報,也有人說,平安是福。被人認為最沒有福報的行乞者,可能躲在某個角落裡竊笑我們每日為了生活奔波而疲憊不堪。福報沒有標準,也許,真正的福報源於一顆接近於道的內心。

多年前,我遊覽某地時,被一位擺地攤算卦的老頭喊住,說我一臉福相、日後必定飛黃騰達,於是我喜形於色,一次性把身上僅有的幾十塊錢全部給了他以感謝其“貴言”,直到後來幾年中經歷了一窮二白之後我才明白,原來,所謂的福報其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與日常行為息息相關,與內心相連。當我們心中只有自己時,便毫無福報可言;而真正的福報,會在我們放下自我、開始心系眾生時悄然到來。


福報與修行有關。很多人認為,所謂修行就是提升自己的靈性,即提升自己的靈魂能量。這話沒有錯,一個人能否真正修成神,取決於靈魂的能量,當靈魂的能量足夠強大,就可以普度眾生。而靈魂的能量來源於內心,減少內心的私欲的同時還需要廣度有緣,然後便會產生場效應。因而,生活中的修行,無外乎自度和度人,少私寡欲即自度,普度眾生謂度人。

自度是修行的開始。有人說,自度就是自救,要度人則先得自己有足夠的資本,否則無以度人。因而,很多人似乎也心懷眾生,也擁有慈悲心,但始終難以停下匆忙的腳步“關照”眾生,慢慢地向自利的泥潭裡靠攏而“無暇”顧及別人,這就是自私自利的開始。當沒有利益衝突時,人人皆是君子,當出現利益衝突時,“利己”的私心會讓人變成一個張牙舞爪的怪獸,直至懷疑人生。

自度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是一種給予,通過無我的付出以獲得福報。若付出源於無私、無我,則所獲得的福報也大,反之則少。無私的付出其實是清空自己心靈的垃圾,這些垃圾是欲望留下的,垃圾太多便容不下太多福報。以俗世的觀點看,付出可能是“破財免災”,當然,破的可能是財、可能是心、可能是力,但這些都會指向共同的結果----清除心靈的垃圾,留出一定的空間以容納福報。


給予、謙讓、慈悲等等等就是自度的方式,是修行的開始。很多人問我,我們應該如何開始修行?我一般會推薦先讀《太上感應篇》、《呂祖經》、《道德經》等書籍。修行總是先從心入手,明是非對錯、善惡正邪,然後體現為行為。將別人放在眼裡,然後才能開始真正的修行,如此,心量也會不斷放大,如此,福報不求自來。

“度人”一詞帶有很濃的宗教色彩,不過傳達的意思是很明確的。度字原為“渡”,即撐船載人過河,即幫人,後多用“度”字,意謂不僅要幫人、濟人、救人,而且要化人,即感染、教化,使人心中升起慈悲心,這是很難做到的。道教很多經典皆有“度”字,如《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等等,這些經典的真正意義不在於念誦N遍之後我們就能成神成聖,而是在於讓我們領會並效法神靈濟世救人的精神。

有句話說:“心中常有度人意,自有天尊護我身。”心有眾生是謂無我、無功、無名。從世俗的觀點看,度人其實是消災的手段,心中只有“我”,則災就由我一人承擔,心中有眾生,則災由眾生承擔,無我則無災可言,因為沒有足以承載災難的基礎。災莫大於死亡,而無我、無欲的人則可以不死。故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


一位修行多年的朋友說,他曾數次在意外災難中奇跡般地得以倖免且毫髮無損,說每次都是因臨時有事耽擱而逃過災劫,雖身處險境之中也從未遭遇橫禍。在我看來,這就是行善修行所得到的福報,而不死之“壽”就是最大的福報。有位道友曾說,所有與死亡有關的災難都是天譴,絕無意外之說。當福報驟然耗盡,意外便會忽然降臨。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應該讓心出家,讓心持守如出家人一般的戒律,齋眼、齋耳、齋心,清心然後可以寡欲、為無為然後可無不為,否則無以度人。修行不是空講一些高深莫測的大道理,而是付諸行為,為當為之事,化可化之人,無時不修行,無處不修行。若能如此,又何必擔心沒有福報?慈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