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经麻辣姐:我们是如何患上手机癌的

 汕头能率 2018-05-16



为麻辣姐打Call

智能手机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兴趣爱好、不分阶层地域,只要来了,就统统一网打尽。

这些被试者对iPhone的感情,和对亲密爱人、家人的感情是一模一样的——他们真的爱上了自己的iPhone。

为什么现代人会集体罹患手机癌?不是我们的自控力差,而是这本来就是它的根本使命——手机不是无辜的。

想知道你是否到了手机癌晚期?下面花1分钟时间,来做个简单的测试,以下10个描述中,符合得1分,不符合得0分。

好了,下面请对号入座:

1-3分,手机癌早期,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4-7分,手机癌中期,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8-10分,手机癌晚期,药石罔顾、建议弃疗……

如果我没猜错,你要么和我一样,已经是手机癌晚期;要么,接近晚期。总之,就像朱德庸的漫画说的,“大家都有病”。问题是,为什么大家突然就一起病了,还都病得不轻呢?说到底,手机只不过是人类发明的无数种机器中的一种,它哪儿来的这么大魔力?

手机成瘾,一个也别想跑

还记得十多年前,全社会曾经为所谓的“网瘾少年”问题焦虑不已。如今大家不太提“网瘾少年”这个名词了,为什么呢?因为如今父母们自己成了“网瘾中青年”,爷爷奶奶辈的人成了“网瘾中老年”,当智能手机让一家子人人都成了低头族,那就谁也别说谁。

我发现智能手机的成瘾性之强,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网络游戏。一般来说,网络游戏只对年轻人和青少年有吸引力,很少有中老年人沉溺其中;而智能手机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兴趣爱好、不分阶层地域的,只要来了,就统统一网打尽,一个都跑不掉。有钱又有闲的大爷大妈们更是重点培养对象,如今搞网络营销的,谁敢忽略这股势不可挡的“中老年流量”?

同时,智能手机的成瘾性之快,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从一个小白用户到重度成瘾,需要多久呢?据我的亲身实验,只需要两个月。我老爸用了十多年手机,唯一使用的功能就是打电话,连短信都不会发;最近好不容易说服他换了智能手机,帮他装了几个常用APP,结果竟然不出两月,他看手机的时间就已经超过我了。想想都觉得可怕。

更可怕的是,网络游戏尚且有彻底戒掉的可能性,很多高度沉迷的玩家最终痛定思痛,回归了现实生活;而智能手机只要一用上,就被永久性套牢了,如今谁还能过没有手机的生活,哪怕是一天?如果技术可能,我们恨不得将手机芯片直接植入体内,用意念操作,这样就可以省去时刻拿着手机的麻烦。

有科学家认为,手机上瘾和药物上瘾、酒精上瘾或者赌博上瘾的神经学原理是相同的,或者更甚。在一项针对iPhone使用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用磁共振技术扫描被试者的大脑。很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每当iPhone提示音响起,这些被试者大脑中一个叫“脑岛”的部位就会被激活,而脑岛是大脑中掌管“爱”的区域。这意味着,这些被试者对iPhone的感情,和对亲密爱人、家人、宠物的感情是一模一样的——他们真的爱上了自己的iPhone。

手机癌患者都是被“制造”出来的

回到开头的问题,这种“全民爱手机”、“大家都有病”的情形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这可不是一种偶然,而是现代商业精心设计、有意诱导的结果。吴伯凡老师在一期节目中明确指出,“商业的本质就是制造成瘾性依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医药产业。对医药产业来说,要想持续、稳定地获得利润,就不能一次性把人给治好,而是要达到“药不能停”的效果。

比如糖尿病,据说是无法根治的,一旦患上就得终身服药。数量庞大的糖尿病人每年为全球垄断药企稳定贡献了相当惊人的利润。想想看,即使现在有一家技术先进的小医药公司,研制出了一种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药,会发生什么呢?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垄断药企联手把它收购了,然后把这种新药雪藏,永远无法面世。

互联网科技巨头们显然对这种商业套路谙熟于心。不过,互联网产业与医药产业有个最大的不同:糖尿病人是自然而然就有的,而手机癌患者不可能自然产生,他们必须被“批量制造”出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有一本叫《上瘾》的畅销书给我们揭示了其中的玄机:原来,所有科技产品的设计出发点,根本不是什么“解决用户痛点”之类,而是只有一个根本目的——如何“勾住”客户,让他们对产品上瘾。书中把这类科技产品直接称为“习惯养成类产品”,用户就是“被养成”的对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