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神奇的冰柱与意外烫裂的水杯

 sssyeahaaa 2018-05-16

《物理源自生活》第16篇:湖边偶遇奇异的冰柱、水杯意外烫裂、发电站的冷凝塔之间有什么神奇的联系?如何从身边学习科学知识,哪怕是意外或错误?本应当注重物理性能的物理学家却买了一个最不科学的水杯,而且还不按照科学方法烫裂了水杯。抱着“从错误中学习”的态度,与大家分享有趣的科学知识。


2月19日到23日这一周中,只有周二周三气温高,所以决定这两天去湖边跑步。周二早早地吃完午饭就出发去湖边,我跑了七、八公里,小朋友穿着新雨靴在湖边玩得非常开心。小朋友超级喜欢水,我们就沿着湖边往回走。没想到发现了2个神奇的科学实验,它与刚刚意外破裂的水杯有些关联。


1、树叶附近有冰窟窿,没树叶的冰不融化

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湖面上的,并只要是有树叶的的地方就融化成冰窟窿,而没有树叶的地方,冰依然很厚。这大概是因为树叶吸收了阳光里的热量,因此将附近的冰融化。没有树叶的冰呈白色,反射阳光非常的厉害,所以冰融化的不多。湖面真是天然的科学实验,让我们如此清晰地学到光的吸收和反射产生巨大的差异。

(树叶周围的冰完全被融化,可以清晰看到水底的小石子)

(湖面上一个一个的冰窟窿,每一个窟窿里都有树叶)

2、神奇的冰柱,为什么会有冰柱?

爸爸在前面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冰柱,喊我们过去看。一开始还以为是冰沿着石头上结这样,因为以前从来没见过。很快我们又发现靠近岸边的冰基本都是这样的,轻轻弄到岸边来,表面裂纹呈各种不规则的曲线。只要用手轻轻一碰,全部碎成了冰柱了。

(一个个冰柱沿石头整齐规则地排列,很容易掰开)

(这块冰已经碎成很多不规则形状的冰柱,依然整体浮在水面上)

(弄碎的冰柱堆在岸边)


这个神奇的冰柱怎么来的,到底是在结冰还是融化过程中形成?比如结冰过程中按冰柱一个个地排列起来。冰柱的形状,很容易想到凝结核为中心。湖边路上经常会洒盐融雪,难道是这些盐分影响了结冰过程?冰的厚度约5厘米,如此厚的冰不可能是很快的速度形成的。因此冰柱小单元是在结冰过程中形成的猜测可以排除。接下来看看融化过程会不会产生冰柱?


在我们的想象中,冰融化时会变得越来越薄,最后消失,很少看到这种分裂成冰柱形状。后来上网搜索,有人介绍冰从冰库里拿出来,可能会裂开甚至爆炸。所以我猜想是冰因为气温的骤然升高而引起的。周二气温(5-21度)相比于周一温度(零下3-零上10度)升高过快,冰导热差,因此表面的冰层因气温升高而膨胀、接近湖水部分的冰层变化很小,所以垂直破裂成冰柱。与我们平常看到的气温缓慢升高过程中,冰层从表面慢慢融化,然后变薄变少到消失。周二周三连续两天高温,周三时湖面的冰已经完全融化。周二看到奇异的冰柱占了天时地利之先机。


3、大水杯意外地被烫裂开

说到冰因急剧的热胀冷缩而分裂成冰柱,不由得想起了几天前新买的水杯被开水烫裂。我喜欢泡茶喝,于是就去买了一个大水杯。挑选水杯时只考虑了(1)容量和(2)色彩,能装600毫升的水,直筒式即杯底到被口一样宽 。当天小朋友也挑了一个水杯,容量也是600毫升,杯壁是斜的,杯底到杯口慢慢变宽。有了大水杯,自然就用起来了。一天早上烧好开水,放上茶叶,就拿起开水壶哗哗地往里面倒水。没想过了几秒钟,听到咔的一声,杯子破裂了。颇有点“大堤决开口子,你却无法遏制它继续裂开”的无奈。


4、大水杯为什么会烫裂开、怎么预防?

杯子裂口后自然无法再继续用了,我观察了一下它为什么会被裂开。(1)首先是开水直接倒在杯壁裂开的那个点,(2)杯子容量大、瞬间有600毫升的开水与此点接触。这2点导致了杯子裂开的那个口子处。想想以前泡茶或者冲咖啡时,都是往杯底倒、水量也没这么多。根本料不到杯子还会能被裂开,玻璃杯被蒸汽烫得裂开或者被开水裂开,很好理解,因为玻璃遇热时热导性差,受热处膨胀而没受热处不膨胀,最终玻璃不能抗拒这些差异。中国瓷器制造历史悠久,质量不错。以前倒开水泡茶对着杯底而没有把水流倾斜到杯壁上,而且也没有加过如此大量的热水,所以非常安全。

(裂口的最底端就是热水倾倒的集中点)


不禁想起了家乡给人泡茶的风俗习惯是杯子里放上茶叶、倒半杯水,泡了一会再添加满。妈妈解释是这样茶汁容易泡出来,而且端给别人时也不会洒出来。家乡泡茶的方式是不是有利于茶汁的逸出,不得而知,倒是给我一个启发:少量多次地往杯子里加热水。这样做的好处是杯子温度一点点地上升和膨胀,按照物理的说法就是加热速度变慢,比较安全 。


因为水杯破了,自然想把它与容量相当的几个杯子进行一下对比,首先从形状上观察。我买的大水杯是直筒式的,杯底到杯口都是一样宽。另外2个杯子。一个杯底到接近杯口的地方是同宽的,但杯口处朝外翻、呈曲面扩展开去,另一个是从杯底往上渐渐地变宽,呈敞口式开放


上面那2种形状的水杯都有利于散热,类似的是发电站的冷凝塔侧面呈双曲面。热气沿着弧面扩散的速度大,从而更快地散热。现在发电站尤其是火力发电,水蒸汽一方面推动发电机组发电,另一方面会大量的逃逸出来,否则蒸汽过多而产生高压。


科学知识是非常有趣的、广泛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结合身边的事例,活学活用。一些发明创造的灵感就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