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剑大画幅,棒打“庸俗摄影”以及拍男妓摄影师

 如歌行板11 2018-05-16

摄影周讯(4.29——5.05)


菲利普 - 洛卡·迪科西亚作品


编辑 | 柴柴


铁匠有一个徒弟,徒弟总想知道打铁中的秘密,师傅就对徒弟说,你好好干活,我死之前一定告诉你打铁的秘密。


师傅临死前,叫徒弟把耳朵凑近自己的嘴,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热铁别摸。


读完这个故事想了想,这师傅可以说很厚道了。放到现在,很多人为了赚钱,甚至教你徒手去摸热铁。


为何讲这故事?柴柴有病呗!


言归正传,还是来说说本周内几件关于摄影的事,请往下看。


大画幅之争


4月30日,廖伟棠在公众号推文“当你使用大画幅的时候你在使用什么?”,对大画幅摄影发出质疑。5月4日,胡涂在读到这篇文章后,撰文“当我们选择大画幅的时候我们在选择什么”,一一进行了回击。


廖伟棠在文章中写到,“画幅就是王道,胶片时代固然如此,4×5、8×10,越大的底片意味着越细腻,越接近绘画。”


而胡涂对此观点不以为然,他说,廖伟棠此说的用意在于,摄影去模仿绘画审美是一条丧失独立性的死胡同。但廖可能混淆了摄影跟绘画的互涉(比如杰夫·沃尔的作品)和摄影模仿绘画审美(比如雷兰德、郎静山作品)的区别,也可能是廖先生认为摄影一旦跟绘画扯上关系就是有问题的——对于后一种,安德烈亚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的作品很明显有跟绘画较劲的目的,他尺幅巨大的作品甚至可媲美壁画。


接着,廖伟棠在文章中称,135底片意味着灵活、即时和爆发,更接近摄影而不是绘画的某一种本质。


对这种论调,胡涂反驳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种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本体摄影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无论是摄影家还是评论家,都认为摄影终于找到了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独立美学——但实际上,几乎在同一时代,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等人对这种“本体摄影”嗤之以鼻。而在七十年代之后,无论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还是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或者约翰·伯格(John Berger)等人在论及摄影的时候,都没从“灵活”、“即时”、“瞬间”去谈论摄影,而是从“观看”(Ways of Seeing)的角度来揭示摄影。因此,在今天还在宣扬此种论调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


对于廖伟棠认为,现在大量摄影师选择大画幅是因为“潜意识势利”和为了“过度阐释的诱惑”,胡涂称这种说法显得过于简单和武断,他声称,相机的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器材问题,而是关乎一整套摄影美学思想问题,摄影师选择大画幅是为了解决两个重要的实践上的问题:一、确立一种符合人眼的观看方式;二、把作者在照片中的在场降低到最低(刻意隐藏自己),避免直接投射创作者的个人情绪和直白的观点,通过展示事物的外观细节来反映世界的本来面貌。


廖伟棠在文章的最后,怀疑陈荣辉的《收缩城市》是在模仿甚至抄袭阿历克·索斯,“不过是密西西比的舞台搭建到了东北的雪地上。”


对于此种怀疑,胡涂替陈荣辉解释到,“有时候学习和传承可能跟模仿的界限并不明显(比如森山大道从威廉·克莱因那里获得启发和传承),除了同是810大画幅相机,观众可能觉得整部作品的调子也及其相似,但两位摄影师思考的方向是不同的。如果说埃里克·索斯带着一种诗意的、还略微有点伤感的调子打量他的家乡,那么这部以荒芜冰冷的大地(英文名称:Freezing Land)和迷茫的年轻一代所组织起来的作品更像是一种自问:物质日益丰富的中国,精神上却像冰冻的东北大地,而那些代表中国明天的年轻人,更像是中国将何去何从的隐喻。”


廖伟棠与胡涂的论述,孰高孰低,孰是孰非,各位自己去评判,柴柴在此不多置喙了。


棒打“庸俗摄影”


“庸俗摄影”?是什么鬼?第一次见到这个词,很多人会蒙圈,柴柴也是。公众号“中国摄影”在推文“撕下‘艺术、纪实’的幌子,你拍的只是‘庸俗摄影’!”中解释,美国人对于“庸俗摄影”的认定大致关乎到四个方面,且只要具备其中一条,便可视为庸俗摄影:1. 运用过分复杂的技巧表达乏味的思想;2. 忸怩作态的或矫揉造作的表现形式;3. 极度的感情脆弱;4. 摄影手段不宜表达的题材......总之是指那些对毫无意义的或者陈腐的内容所进行的过分生产。


看了这个解释,还是不甚了了。好在文章接下来举了四例进行具体说明,看完后,柴柴不禁会心一笑。


文章中认为的第一类典型的庸俗摄影,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中国的沙龙画意风光摄影。


“把积多年之功才逐渐掌握的各种摄影知识与技艺,全部用在了对陈腐情感的恣意挥霍上,且毫无自知、毫无节制地四处办展与讲座,‘培养’了无数庸俗风光或糖水风光发烧友。呵呵,此间唯一的胜出者,则非摄影器材商与耗材商们莫属了!”


文章的论述实在太过精彩,以上以及下面,柴柴都直接整段引用了。


庸俗摄影在中国的另一大表现则是走马观花采风式的“风俗摄影”,其集中地主要是以西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陝北黄土高原等地。


“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大量风俗摄影,多半是摄影师对异族生活肤皮潦草的猎奇画面,读者在那些影像里根本看不到多少属于摄影师个人的观看立场与思想情感,而中国的风俗摄影如今已变得越来越成为简单记录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料性图片,越来越没看头了。”


除以上两类之外,中国的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也成庸俗摄影。


庸俗摄影在中国纪实摄影中的表现,主要体现于思想与审美的平庸,以及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影响社会。


而庸俗摄影在中国观念摄影中的表现,主要体现于挖空心思制造观念的不良动机,当然也包括那些思想肤浅乃至空洞、徒有时尚般的视觉表现形式、不知所云的怪异影像、青春期浅薄矫情的胡言乱语、巧借其他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旧元素/新组合”的生硬拼合、加入了行为-装置-道具-布景乃至后期进行PS以及多媒体组合展示等等的新手段......当然更包括许多已经百分之八十“美术化”了的所谓“观念摄影”。


对“庸俗摄影”的这四连击,柴柴看完后只能拍手叫好。


拍男妓的摄影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