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叫卖的规则与禁忌--宗波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5-16

[摘要]同样是儿化字的大量运用,同样是连音连字的一气呵成,但吆喝出来的字正腔圆、曲调音韵的优美和字里词间的鲜活,以及好懂耐听……这一定会让你明白北京话和普通话相比的“活色生香”。

老北京叫卖的规则与禁忌

老北京叫卖

北京“三不”吆喝

鸡毛掸子,一扛就一大捆,比较张扬一看就明白;修鞋的有工具箱和铁拐做招牌;剃头的用响器“唤头”提醒,都不用吆喝招揽顾客。“因为不好形容,或者说如果你形容不好会挨骂,甚至挨打。”臧泉江解释道。

剃头不吆喝

挑着剃头挑子的商贩从来不吆喝,想象一下他们的叫卖该是什么样的?“哪位剃头、哪位剃头、哪位剃头,我手艺好,快刀热水,一秃噜一个”。一秃噜一个,那是宰猪呢,搁在热锅里头,吹起来刮毛。那不能吆喝,一吆喝就挨骂了。

卖鸡毛掸子不吆喝

过去家家都有鸡毛掸子,有胆瓶,那胆瓶就是搁鸡毛掸子的,平时没事放个供桌拿鸡毛掸子掸掸,春节家里清扫房间的也用掸子,卖鸡毛掸子的,扛着一大堆掸子,没有吆喝的。“像我们两口子,我妈在楼底下住,走到大街上,今儿咱俩别回家了,咱俩人今天上前门全聚德烤鸭店咱吃一顿去,别跟咱妈说,让妈一个人跟那儿吃窝窝头得了,这是不孝子,背着老家儿吃烤鸭去了,妈吃窝窝头、喝棒面粥。后面有一个卖鸡毛掸子的过来了,你这儿刚说完,俩人说行,咱俩吃烤鸭去,让妈喝棒面粥,俩人正在这儿说着呢,后面的人‘你好大的胆子’,这俩人本身心亏着呢,就得吓一大跳,所以说卖掸子的不吆喝。”

修鞋不吆喝

修鞋的不吆喝,这个修鞋的到哪儿一坐,胡同里头,人一瞅就是修鞋的来了,一吆喝,“哪位修鞋,哪位修鞋,哪位破鞋”,不能吆喝“破鞋”,一吆喝“破鞋”正好有一个要修鞋的来了,拿着要修的鞋,修鞋匠说“哪位破鞋”,啪,给一嘴巴.

叫卖与节气有关

初一,商家新年第一个买卖,卖大活鲤鱼,为了初二祭神用。“祭神灵了,大活鲤鱼呀咿”、“祭神去了”,这是卖大活鲤鱼的。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吆喝:“筋道又化透了”,“大碗的元宵”。“筋道”指的是面筋道,馅一煮,要化了,表示面筋道、滑溜,馅好的意思。

二月初二卖太阳糕,太阳糕是一种和酥皮很像的小点心,=上面有一层白糖。二月二龙抬头卖太阳糕,就是说太阳也升起得早了,龙也抬头了,人也开始往高处走,就是说人气也好。

三月三,老北京没什么水果了,过去储藏条件有限,只有二月肖,即密云肖梨,红肖梨,储存在一年四季恒温的山洞里头,到阴历的二月份拿出来到北京卖。。水果商吆喝着“买梨买那个肖梨肖,吃饱了就得往家捎”,配合着苹果干、梨干、柿饼等干果,走街串巷地兜售。

叫卖是最经济、最通俗、最普通的广告,这种口头广告的特征有三点:

一、叫卖具有老北京独有的方言特质,它有一定的音乐美感,有韵、有辙,叫卖声含混、悠长,曲调音韵也十分优美,将声乐、戏曲中的花腔、滑腔、甩腔运用其中,悠扬悦耳。

二、叫卖内容因时而易,有人总结出了“一岁货声”,比如孟春一月有四卖,活鲤鱼、小金鱼、烫面饺、卖元宵。当胡同里传出“卖大小子鱼嘞--哎嗨!”,便是一月到来了;仲春二月有三卖,太阳糕、卖小盆儿的、卖和菜;季春三月有二卖,香椿芽和苣荬菜,此时胡同里便传出“嫩了芽的香椿哟”的吆喝……一年四季都有不同。

三、特别行业的特殊响器,剃头的用“唤头”,磨剪子磨刀的用“铁廉”,波浪鼓一响就是卖小百货的到了。不同的响器已经成为不同行业的固定用具。

吆喝的语言特点

“吆喝”浓缩并突出了北方语言体系的特点,并独树一帜地创造了老北京独有的方言。有人说北京话听不清楚,还有发音,好像被开水烫了舌头。但是如果你听过了地道的北京吆喝,就不会这么说了。同样是儿化字的大量运用,同样是连音连字的一气呵成,但吆喝出来的字正腔圆、曲调音韵的优美和字里词间的鲜活,以及幽默、诙谐、好懂耐听……这一定会让你明白北京话和普通话相比的“活色生香”。(文 图/宗波)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