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说“有眼不识金镶玉”?

 静雅轩345 2018-05-16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有眼不识金镶玉” 来比喻见识浅陋,缺乏识别事物的能力。这是为什么呢?“金镶玉”究竟又是指啥?


  据《韩非子·和氏》载: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寻到一块玉石,他先后两次将此玉石献给楚王,都不被相信还最终被砍去了双脚。抱着璞玉的卞和在荆山下痛哭,新任楚王相信了他,让人剖开璞玉,发现确实是稀世珍宝。为表彰卞和,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出自荆山,又称为“荆山玉”。



  后来秦始皇将“和氏璧”雕成玉玺,镌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汉灭秦后,刘邦将“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世代相传,到王莽篡权时,王莽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摔掉一角。后经巧匠用黄金镶上缺角,愈加光彩耀目,遂命名为 “金镶玉玺”。这个稀世国宝到三国时就不知去向了,但“金镶玉”的制作工艺被传承下来。



  而因为卞和的故事,后来就有了“有眼不识荆山玉”的说法,喻指见识浅陋。如《金瓶梅》21回:“我西门庆一时昏昧,不知你之良言,辜负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


  和氏璧产自荆山,此谚是说美玉藏于石中,并非人人得以辨识,含有眼不识泰山之意。或许是因为嫌“荆山玉”不够通俗,民间又改之为“有眼不识金镶玉”。


  古人以金玉为灵物,认为它们能够通神,甚至能延续生命。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承盘高足杯证明了这一点。秦汉时期的帝王相信饮甘露服丹药、玉屑可以长生不死,这件承盘高足杯想来就是南越王生前用来承聚甘露的器具。



  汉代“事死如生”,在厚葬制度下,更诞生了“金缕玉衣”这般极为豪奢的金玉器物。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玉衣分金缕、银缕和铜缕。通常是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使用银缕玉衣,而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据考证,这种玉衣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所耗玉片、金丝之巨暂且不说,玉片之间如何无缝对接,如何做到表面平整,颜色协调,金丝如何纤细如发,都是对古时工匠的严峻考验。


  “有眼不识金镶玉”怪的其实不应该是人们视野狭小。只要看看帝王贵胄们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生死角度,无论是用来承聚甘露的高足杯,还是巧夺天工的金缕玉衣,又有哪一件是布衣百姓可以梦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