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理解“屋漏痕”等名词?图文并茂就好理解多了!

 昵称55684766 2018-05-16

印印泥与锥画沙


不知是哪对有情人留在沙滩上的,他们在画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自己的无意之作会成为学习书法的资料!


当锥子、牙签等锐利的东东在平坦细腻的沙滩上划的时候,两边的沙子必然均匀隆起,中间则深深凹成一线;线条的起止形状与中间相比,也并没有明显的尖形,而呈圆状。这非常准确地体现了书法的中锋笔法,以及如此写出的浑厚饱满、具有立体感线条的形象。


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曾听张旭谈到这么一件事:张旭早年习书时有段时间用功很深,却老是没大有长进。于是去请教褚河南,褚遂良也挺扯淡,故弄玄虚的就抛下一句:用笔须当如印印泥。啥意思呢?不甚明了。老张很郁闷,于是去一个江中的小岛上散心,看见沙滩平静,书兴大发,于是以利锋(何等利锋无以考证,估计是牙签,嘿嘿)画而书之,写的很爽,效果也不错。写着写着恍然大悟:介玩意不就是老褚说的印印泥吗?


最后老张这么总结道: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

张旭认为好的书法点画应当如锥画沙、藏锋、沉着、力透纸背。特别是草书、真书,若能做到点画纯净、明利媚好的锥画沙,那就真正入了书道了!



折钗股


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折钗股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另外,对于折钗股古人还有不同理解,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中说:“折钗股”,截笔也。意思是在行草书中中锋行笔收笔处突然截断,留有不规则的断茬,如同折断的金钗(看来如果劲够大,钗还是能折断的!)

参见上图2虚线画圈处!

个人认为第一种较为可信!



屋漏痕


屋漏痕的出处:

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


什么是屋漏痕?

目前有两种不同看法:

一种是古代人在房间西北安床,西北角的墙上开一天窗谓之——屋漏,天光投射入室谓之屋漏痕。比如清朱履贞就持此说,他在《书学捷要》中说: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处、仰视则方、圆、斜、正,形象皎然,比喻点画明净,无连绵牵制之状也。

还有一说是大多数人认可的:屋漏之后雨水留于墙体上的痕迹。沈尹默先生也说:颜清臣则以屋漏痕比喻中锋。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才能徐徐留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下,留其痕于壁上,始得圆而成画,放纵意多,收敛意少。

对于屋漏痕的解释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屋漏的痕迹,第一种说法太玄乎:比喻点画明净,无连绵牵制。怀素和颜真卿是论草书说起的屋漏痕,明净还勉强说得过去,但写草书无连绵牵制?那还咋玩?因此,我对屋漏痕的理解,也倾向于这一种。

小时候在农村并不少见屋漏痕,因为我家里就有一口漏雨的老屋,因此对于屋漏痕很有感触。


屋漏痕1——实拍

雨水从屋漏处流于土墙上,由于土墙的凸凹不平,它不是一下就到底。而是走走停停。先是小水珠一点一点的集聚,当集聚到一定程度,它们就无法附着在墙体上了,就会慢慢往下流,再接着就会突然快速流淌下来形成一条曲折蜿蜒的线。之后再慢慢积聚,再次慢慢下流,接着再次快速向下流淌。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结束。等干了之后就会有一道道的屋漏痕。这种痕迹中间稍深两边稍浅,并且痕迹两边起伏不平、稍有毛边。形成的线条浑厚朴茂、真气内敛,比较有立体感,与锥画沙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笔法十分适合表现金石味!


屋漏痕2——毛笔表现


屋漏痕3——受伤的树皮,很同情白杨树,但又很喜欢它身上的伤痕所形成的线条,纠结!



壁坼之路


墙壁自然裂开的纹路,形成的线条亦与屋漏痕相似!


总之这几种意象都是古人用来形容中锋线条的,其关键在于取法自然,自然中的线条质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因为所有的艺术到了最高境界就是返璞归真,学习书法者不能不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