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文出生于1998年,目前是陕西西安中学的高三学生, 本来将于今年9月就读北京大学历史系。 他生前曾经出版过两本学术著作, 分别是: 《当道家统治中国: 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2014年), 《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2016年)。 史学界为此惊奇, 更有学者称: 他是“解放后最年轻具有研究能力作者”,是“史学天才”; 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荣誉。 但是,在2016年2月23日, 林嘉文因抑郁而自杀身亡,留下一封遗书后永远“离去”, 留给家长、教师和社会许多叹息与深思。 为什么“史学天才”林嘉文这样“坦然”而去? 他的“离去”给人们什么教训启示? 从网上一些关于他的文章中追踪他的人生轨迹。 林嘉文出生在西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 读小学时,正是电视节目读史、讲史之风高涨的之时, 他和家人一起常常看《百家讲坛》。 除了《百家讲坛》,他还看《资治通鉴》、《吕氏春秋》等书籍。 “好在父母舍得花钱让我恣意买书,只要我想买,他们都会答应。” 林嘉文在一篇自述文章中回忆; 中学时,他已开始读民族史和大量关于宋史的一手文献, 自学西夏文、文献学、目录学以及学术规范的知识, 并在社交媒体上,和活跃的史学界前辈交流探讨相关问题。 “曲高和寡。” 史学不仅是林嘉文的兴趣爱好,更成为他安全的精神高地。 在发给朋友的最后一封邮件中, 林嘉文坦言:“我对古人的历史没什么兴趣, 但每当我为活着感到疲惫、无趣时, 对比之下,我总会自然地想去缩进历史研究的世界。” 在同班同学眼里, 林嘉文身在重点班,成绩又不错,尤其是历史成绩特别好, 因而被称为“林老师”。 连历史老师刘雅雯,也称他为“林老师”。 同学说,林嘉文唤两位刘姓历史老师刘文芳和刘雅雯为“姐姐”。 在历史课上,“姐姐”常让林嘉文上台(讲历史), 但林嘉文讲得太深奥,能听懂的同学并不多。 “很多人不喜欢他,不喜欢他的高傲, 不喜欢他的不爱打扫卫生,不喜欢他的不合群。” 林嘉文的初中和高中同学张杨(化名)曾被林嘉文赞扬: “你们什么都不懂,只有张杨懂一点,但那也只是皮毛。”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赞扬方式。 “他的话中饱含自负, 但他的自负绝非刚愎自用,而是真真实实的满腹经纶。” 张杨曾打趣评价林嘉文——高处不胜寒(和者无几)。 林嘉文赞同张杨的评价,常环顾全班叹息: “你们都只会学习,但你们不会研究。” 在学校信息中心魏主任看来,林嘉文的学识, 远超过同龄人,因而能与之交谈的并不多(寥寥无几)。 患病半年。 在网络世界更活跃(一泻千里)。 半年前,林嘉文患上抑郁症。 父母带着他前往看过, 并开了药,一直在服用(难以治愈)。 这种痛苦,偶尔透露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上。 2015年12月4日, 他写道:“说明书上写药的副作用是增重, 结果我吃了后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 (也许痛苦不已)。 1月26日晚,他又发了一条微信说: 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有什么意思?), 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而已)。 网络世界的林嘉文似乎更活跃一些。 他知识面宽广、周全思虑问题, 他还常与多位史学家互动(交流信息)。 李裕民教授回忆,两人相识于2015年7月22日。 之后,林嘉文共拜访过他6次,两人每次见面都讨论历史问题。 李裕民觉得,这孩子是不可多得之人才(很有出息)。 今年大年初五,林嘉文带着枸杞等礼物,前往李裕民家拜年。 他在李裕民的书架前徘徊良久, 最终借走了李裕民师弟的一本著作(书籍)。 2月19日,林嘉文前去还书。 这一别,成为两人最后一次相见(他不别而去)。 李裕民说,当时他才知道,林嘉文早就看过这本书, 之所以7天前借走,是因为那本书上李裕民做了很多批注(解释), “他说想从批注中学习做学问的门道。” “两三年时间,出了两本书,还翻译了西夏文, 这么大的学术跨度,很多博士生都做不到。” 李裕民称, 林嘉文知识面很广,两人每次交谈,他都会倾注心血为他指点(指示)。 林嘉文在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中称: “每次去李裕民老师家, 都能感受到平日很少能体会到的温馨和安稳感。 我对不起李老师夫妇对我的关爱。” 最后时刻。 不忘送教授一本历史书。 当吐槽在朋友圈成为一种公然的“卖萌”方式, 似乎少有人在意林嘉文偶尔敞开的孤独和痛苦。 前几天,林嘉文曾和张杨探讨“自杀方式”。 张杨对他没有预感,所以,说话无所顾忌。 “我觉得我有罪。”张杨自责不已。 一切都太突然,但似乎“计划已久”。 这两天,李裕民教授回想起一个细节,让他追悔莫及。” 让李裕民追悔的是, 交谈这么多次,他从不知道林嘉文患有“抑郁”。 “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 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林嘉文说,终于还是要离去。 疑似遗书曝光:未来对我太没吸引力。 在林嘉文离世后, 网络及微信圈中流传着疑似他的一份遗书, 在这份写于23日名为“最后的话”的遗书里, 林嘉文这样写道, “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 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 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 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 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 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 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 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 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 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 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 …… 连小小的中学里也处处是浓厚的政治气息 (举一小小例子,西中教学楼内教师办公室靠走廊的的门窗 无不是人为地被用纸贴上或用柜子挡住, 或者干脆办公室靠走廊一侧就没建窗户, 而学生教室却可随时被人从窗户向里一览无余, 这就是种显而易见的对等级氛围和身份权利差异的暗示, 套用周振鹤先生的概念,可谓之校园政治地理学。 可叹很多老师从没意识到过他们这种不自重, 用寡鲜廉耻评价毫不过分, 因为他们一面对自己享有的这种特权安之若素, 另一方面却大量抱怨着中学老师社会地位、收入、学校里面领导的官僚化作风, 却不反思自己), 这样的社会风气里,容不下安乐死这样很个人主义的事的, 因为总有人想榨取别人,自然不能放别人自由地生死。” 遗嘱见下: “…… 3、希望我的父亲能知足,珍惜我的母亲, 同时改掉自己家长制的脾气以及极差的饮食追求, 认清自己实际的生活能力和状况…… …… 5、剩下两次心理咨询,建议我父母分别去找郑皓鹏谈一次。 我的离开不需要、不应该追责任何人,尤其是郑皓鹏,否则就是在侮辱我。 我连我对刘雅雯的爱恋都没对郑皓鹏坦白过, 而且我的心理问题太形而上了, 郑皓鹏似乎比较适合解决诱因比较具有现实性的心理问题。 …… 10、我要承认我对历史研究的日久生情。 之前在媒体上抑或私下里, 总冷冰冰地说历史研究只是渐渐随年岁长进而被我习惯的工作而已。 但活到最后,对之还是曾有过牵挂。 人活在世上,实在不该太把自己当回事, 但只要人要赖活着,总得靠某种虚荣来营造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 无用的历史研究曾让我底气十足。 虽然我的两本著作 烂到算作草稿都不配,但我对我的学问有信心。 我对古人的历史没什么兴趣, 但每当我为活着感到疲惫、无趣时, 对比之下,我总会自然地想去缩进历史研究的世界。 但是即便是做研究,也并非能让我拥有尽善的生活感觉, 因为有太多虚假的“研究”,还因为本质上少有其他人会对研究爱得纯粹。 一个人喜欢追索,哪怕是对任意领域的,都会受到现实的阻挠和精神的压迫。 问太多、想太多是种折磨, 因为这样的情况下人会很难活得简单肤浅起来。 好像说远了,其实仅就对做历史研究的想法而言, 我只是想明白了心有天游,拘泥在一门学问之中, 那样活着也是很庸碌的。说放下也就放下。” 思考和感想: 一个“史学天才”的早逝,让人痛心不已。 追踪林嘉文的人生轨迹, 会发现他的“离去”涉及几个关键词: 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排解压力…… 林嘉文的人生悲剧源于教育出了问题。 过于偏重专业学习而忽视了人生教育就容易出大事。 中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很幼稚, 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 更要教他们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人生,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正确排挤压力。 要想好好地活着,就要懂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的意义不在乎眼下拥有什么, 而在于顺应自然,走完生命的历程, 为自己、父母、亲朋好友、家族、国家而尽心尽力。 一个仅为自己活着或解脱的人,也显得太过于自私。 要学会从高远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和社会。 在遮天蔽日的森林中,永远看不到朝霞或晚霞的绚丽。 未来的世界很精彩, 还有许多即将出现的动人的“5G”、“6G”、“7G”…… 勇敢前行,四季轮回,柳暗花明又一村,春来花开遍地。 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人生位置。 即使成就辉煌,也应该谦虚; 山外有山,社会藏龙卧虎,自己也只是大海边的一粒普通沙子。 放低身段,谦虚向他人学习, 会得到别人的赞许,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孤芳自赏、曲高和寡,会四面树敌。 社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和谐,这是很正确的事。 再好的草地也有瘦牛;天空不会永远风和日丽。 有一个包容的心,就不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我们不要老想着去改变他人和社会, 而是为了适应众人和社会而改变自己。 要善于追求和放弃,正确排挤压力。 追求自己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不要为难自己。 既然有特长、有成绩,就要发展兴趣、乐趣; 没有兴趣、乐趣,有压力,就要学会放弃。 总是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苦累了自己。 有爱恋,看看是否现实?为情所困,也是很苦累的事; 要把爱慕变成正动力。 单相思无疑是自己折磨自己。 为什么要去爱一个他人不爱自己的人呢? 成就自己,开阔视野,展望未来, 一定会找到如意郎君或妻子。 车到山前必有路;适婚年纪正当时。 一个人不能有完美主义, 自己、他人、社会总会有种种不如意。 适时包容、放弃,会快乐无比。 不断往心胸填充,既是包袱,也是压力。 要有儒家思想,拿得起; 要有道家思想,放得下; 要有佛家思想,想得开。 如果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他人、社会, 所看到的一切都会灰暗的,没有一丝朝气,没有吸引力。 一个人为什么会得“抑郁”? 除了一定的气质遗传之外, 更多源于内在和外在的压力,源于不恰当的心理。 中医认为,人的疾病有20%有外界风寒暑湿燥火引起, 有80%是疾病有自己的情感因素所引起。 除中西医治疗抑郁症外,更要从思想、心理、行为方面解决问题。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用阳光的心态去认识和处理眼前的问题, 多交流沟通,多包容退让, 多发掘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 会发现世界很精彩,值得留恋、品味, 会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和价值。 怎么样去教育引导我们的孩子呢? 值得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好好深思。 现在,独生子女多,普遍孩子存在心理问题。 少年强,则中国强; 他们是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发展与未来。 我们应该做好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 作者:追梦1979 2016年3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