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小儿常见的症状,虽然种类较多,但最常见的是营养性贫血,尤其婴幼儿发病率更高。因此必须加强防治。 何谓营养性贫血? 小儿营养性贫血是指体内缺乏造血原料致使红细胞生成减少而产生的贫血。根据缺乏原料的种类不同,又分为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前者由缺铁引起,这类患儿红细胞体积较小,故称小细胞性贫血;后者因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所致,其血中红细胞体积较大,故又称为大细胞性贫血;如果上述物质同时缺乏,则称为混合性贫血。 小儿营养性贫血有什么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病孩面色苍白或苍黄,轻时可无不适。较重时疲乏无力、不爱活动、食欲不振、心跳加快,甚至心脏出现杂音、肝脾肿大,并易引起口炎、舌炎。部分病孩可有异食癖。 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的病孩面色苍黄、虚胖乏力、食欲减退、表情淡漠、嗜睡、智力和动作发育较慢,或原来会笑、会坐、病后倒退而不会,对外界反应差,少哭不笑,哭时泪少,无汗,多数可有肢体、头部颤抖等。 出现上述情况,可去医院化验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如血红蛋白9克%以上不足12克%的为轻度贫血,6克%以上不足9克%的为中度贫血,6克%以下为重度贫血。 怎样预防小儿营养性贫血? 首先是改善孕期和哺乳期母亲的营养,多吃含铁、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肉类、蔬菜、水果等。 其次是对婴幼儿合理喂养,婴儿3个月后可加蛋黄,逐渐增量,从4个月起,每天吃一个蛋黄,5~6个月后,可逐渐增加青菜、肝泥。小孩到1岁半就断奶,进食富含铁及维生素B12、叶酸的食物,如肝、肾、发酵豆制品、蔬菜等。对年龄较大的儿童,要纠正不良的偏食、挑食习惯,三餐饮食合理调配。 最后是预防疾病,注意卫生,避免寄生虫病及各种感染。 得了营养性贫血怎么办? 轻度贫血一般不需药物治疗,只需改善饮食,多吃鱼、肉、蛋、奶、豆类食品和蔬菜等。中度以上的贫血,除调整饮食外,应给予药物治疗,缺铁性贫血可用2.5%硫酸亚铁糖浆,每次2毫升(由小量开始逐渐增加)每天三次或10%枸椽酸铁铵,每天每公斤体重1毫升,分三次口服。配合服用胃蛋白酶合剂,维生素C。若口服困难,可用卡古地铁,每1毫升,肌肉注射。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用维生素B12,每次100微克,每周打二针,口服叶酸,每次5~10毫克,每天三次,连用2~4周。 仔细查询致成贫血的原因,并予以去因治疗,如治疗肠道失血,驱除钩虫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