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关于思考 作者/叔本华 不管任何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顿杂乱无章的话,它给予我们的利益,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同理,不管你胸罗如何的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我们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在诸方面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互相比较,当然,我们所能“深思熟虑“的东西,范围狭窄得很,它只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事倩,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求上进,不断地学习。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方面。但话说回来,有很多书籍非但无益,而召还会引导我们走向邪路,如果轻易被它们诱惑的话,我们势必陷入深渊歧途不可。 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靠他来指示迷津,引向正道。这个守护神,只有能够正确思考的人才有之。就是说,唯有能自由而正当思索的人,才可发现精神上的康庄大道。 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思想渊流的停滞,连最好的头脑也经常有此现象。不如此,而手不释卷地孜孜勤读,把自己的思想放逐到僻静的角落,这对思想的圣灵实是罪过。这类人正如一些不得要领的学画者,成天看着干枯的值物标本,或铜版雕刻的风景,而把大自然的景物置于脑后一样。 思考的人往往会发现一种现象就是他搜索枯肠,绞尽脑汁,经长时间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闲来不经意地翻开书本来看,原来这些论调别人早已发掘到了,此时应该泄气、失望吗?大可不必。 这个真理或见解是经过你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其价值自非寻常可比。惟是如此,才更能证明该种真理或见解的正确性,它的理论才更能为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如是,你成了该真理的一员生力军,这个真理也成了人类思想体系的一支。并且,它不象一般读来的理论,只是浮光掠影而已,它在你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永远不会消逝。 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就好象义手、义脚、义齿或蜡制鼻予及利用皮肤移植术等,附着在身体的器官一样,也许还不如它们来得逼真。而自己所思索得来的真理,则好象自然的身体四肚,确确实实属于自己所有。哲学家和一般学者的最大分野在此。由是之故,他们在精神上的收获也大异其趣。 哲学家有如一个画师以正确的光影、适当的比例、调和的色彩,画出一幅动人的杰作。而学者呢?他只是把各种色料加以系统的排列而已,它酷似一个大的调色板,既无变化也不调和,更没有丝毫意味。 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 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别人的色彩。它不能象自己思考的人,已把白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了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 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后者虽说是胸无点墨,但靠着经验,阅历以及零碎的阅读,把所学得的一点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融合,或在自己的思想下臣服,所以他们有主见,有判断力。 其实,学术性的思想家做法也不外是如此,只不过他们的尺度较大,比较有深度而已。思想家们因为要用到许多知识所以非多读不可,但他们精神力极强固,能把所有的东西克服或同化,融进他们的思想体系内。因之,他们的识见虽是愈来规模愈大,但已做有机的关联,全部隶属在他们的思想总体系之下了。 这种场合,这些思想家的固有思想,就如同风琴的低音主调,任何时刻都支配一切,绝对不会被其他音调所压制。而那些知识上的大杂烩的头脑中,好似一支曲子渗进很多杂音,它的基本调久久仍找寻不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