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阳理论与针灸临床应用

 易针堂 2018-05-17

作者 宋辉



1 中医扶阳理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的标准是阴阳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任何疾病的产生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衰退的一种表现,人体的功能衰退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气血不足所造成,而阳气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阳气充沛,升降出入有节,机体才会生机旺盛,长生而久安。《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云: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升。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中医最核心的是阴阳,阴为体,阳为用。阳气生,阴亦随之长;阳气衰退,阴亦随之枯萎。《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的收藏是很重要的。阳气成于先天之肾阳,赖后天中阳不断补养,以经气为统领,经脉为通路,达于脏腑、表里、内外,不断充实各脏腑组织之阳气,从而使机体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铜人针灸图经》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阳气对身体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血液流动、津液的生成和运行,维持脏腑组织间的各种健康生理活动,都靠的是阳气。而人体正常的体液要占到百分之七十,这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阳气不足,当然就推动不了,也温煦不了全身上下。更关键的是,阳不足,体液就会出问题,少了就容易上火,多了就是痰湿。

2 中医扶阳理论在针灸的临床运用病例1艾灸为主治疗脉管炎

安氏,女,85岁,患脉管炎多年,目前右足趾皮肤紫暗,除疼痛外无任何感觉,于2009年1月13日由其子带为求医,以温阳活血法为主,艾条灸关元、双足三里,每日一次,每穴25分钟左右,并口服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河南宛西),每日三次,每次8粒。10天后其子来诉,疼痛缓解,触摸患处已有少许感觉,效不更方,嘱咐其子续用前法。

脉管炎的病理是寒湿瘀阻滞经络,最好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就是补肾火,一边给身体增加热量,一边去掉身体内的寒湿。《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艾灸关元穴,加强体内阳气。《外台秘要》: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艾灸双足三里,可益气补血,使元气不衰。通过养阳,让体温升高,身体就不会“结冰”,经络也就没有了淤阻。

病例2艾炷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杨某,男,56岁,患强直性脊柱炎40余年,于2010年1月26日求医。疼痛剧烈,下半夜尤甚。以温阳活血法为主,采用艾炷灸,取穴:关元、双大杼,每日一次,每穴5炷。第二日诉疼痛减轻,第三日诉又疼痛减轻,经数十次治疗后疼痛消失。

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气血不畅,则疾病自现。因此,任何疾病,不论在脏腑、经络,或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都要从调理气血入手。张仲景一句“欲疗诸疾,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道出了慢性杂病的治疗原则。尤其是对于一些无法确定病机的疑病、杂病,从气血入手是最便捷,温阳活血,疏通经络,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病例3艾炷灸治疗前列腺肥大胡某,男,52岁,因患脑梗塞2008年9月20日来我科就诊。诉因前列腺肥大而致夜尿次数太多,每夜多达7-8次,严重影响睡眠质量。予艾炷灸治疗,取穴:关元。一日一次,每次10炷,第一次治疗后夜间小便4次,15次后每夜小便于1-2次,基本治愈。

中风引起尿频尿急,是因为脑梗塞,导致控制膀胱储尿排尿的中枢神经受损所造成的,中医认为,这与肾气受损有关,所谓“肾司二便”,中医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固的时候,膀胱储尿和排尿也会失调,病人就会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病例4艾炷灸治疗高血压

张某,男,76岁,彩超:左右股动脉、左右腘动脉轻度硬化,左右股总动脉斑块形成(6月1日)。以右下肢麻木不仁3月,于2009年8月3日来我科就诊。方法:艾灸双侧足三里。8月26日诉原有高血压(160/110mmHg)经治疗后120/70mmHg,恢复正常。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下肢麻木症状基本消失。

中医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

《外台秘要》: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固元,祛邪防病之功效。

3 扶阳与慢性疾病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五脏元气通畅,人即安和,健康而没有疾病。阳气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高级生物,它本身就具有一种自我预防与治疗保健的机制,若机制健全,人就健康或虽病亦轻。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

现代医学对机体这套自我预防与治疗机制,有详细的阐述。它就是我们人体九大系统中的神经-体液系统、免疫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这三大系统共同构成了我们机体的自我预防与治疗保健机制。举例来说,当有细菌、病毒侵犯人体时,神经-体液系统能立即捕捉这一信息,随后在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指挥下,机体免疫系统调集各种免疫因子,如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将细菌、病毒杀灭。最典型的是临床用抗生素杀灭细菌、病毒的治病过程。再比如,临床上我们看到医生用一些地塞米松、可的松类药品治疗各种危重疾病,其实我们的自身就能分泌这些物质。这些机体自身分泌的“药物”,以及免疫物质,我们称之为内源药库,它就是机体自我修复的本质。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提出了这套自我预防与治疗机制,它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

对于慢性病的发病机理,部分医家认为是由于机体内的浊气太多。一方面,机体脏腑功能低下,气血停滞,经络不通,痰饮瘀血停滞,变为浊气;另一方面,由于脏腑功能低下,人体自身产生的代谢性废物,本来应该排出体外,而不能及时排出,变为浊气;此外,空气、饮食当中摄入的大量垃圾,也会化生为浊气。这些浊气又会进一步导致脏腑功能低下,从而导致气血停滞、机体垃圾停留等。几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织,无从分辨谁为主,谁为辅,处方用药也是无从琢磨、无从下手。像这样病因复杂、病情复杂的疾病,造成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都非常复杂、困难。

中医本身不治病,更不能杀死细菌、病毒,但中医能让细菌、病毒失去正常的生存环境,让细菌、病毒无法生长,从而让疾病无从得起。因此,要治疗这些慢性杂病其实并不难,那仅仅是一个“治理环境”的问题,根据扶阳理论,运用针灸治疗方法,益气活血,扶正固元,使身体内的能量充足,浊气能够及时、有效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慢性疾病的目的。医圣张仲景一句“欲疗诸疾,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金匮要略》),道出了慢性杂病的治疗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