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万初教授中医辨证论治治愈乙肝验案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8-05-17

基本病情  

谢某,男,34岁。既往有乙肝病史3年,患者因中上腹及右胁疼痛于2011年4月14在成都某医院就诊。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

  查两对半示:HBsAg( )、HBeAg( )、HBcAb( );HBV-DNA:6.3X10^5;肝功能:ALT1534U/L,AST1144U/L,TBIL107μmol/L,DBIL56μmol/L,上腹部B超示:右肝内探及一强回声团,直径约0.8cm,后半浅淡声影,余肝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提示:肝实质回声增粗、右肝钙化灶,经保肝、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疗效不理想,辗转谭教授处就诊。       

诊治经过 

2011年4月22日初诊,症见:自述中上腹胀痛及右胁胀痛,偶有刺痛,口苦,发热,乏力,尿黄,厌油,纳差,便稀不畅,巩膜黄染,全身皮肤黧黑,牙龈出血,苔薄黄腻,舌质暗红,边有瘀点、中部少津,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郁阻,枢机不利,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活血化瘀。 

处方:茵陈蒿汤加减,焦栀子20g,生大黄10g,茵陈蒿30g,柴胡10g,白芍15g,茯苓30g,法半夏15g,竹茹15g,猪苓15g,车前子15g,檀香15g,白茅根30g,蝼蛄20g,鳖甲30g,虎杖20g,麦、谷芽各30g。14剂。  

2011年5月8日再诊,服药后中上腹胀痛、牙龈出血、口苦、发热症状消失,巩膜黄染及右胁疼痛减轻,仍有乏力、纳差、厌油、便溏症状,舌暗红,苔薄腻,稍黄,脉弦,濡数。邪热渐退,湿热始化,瘀结仍在,应趁正气尚能抗邪之际一鼓作气通力驱邪,以免死灰复燃,故效不更方,只在剂量上稍作修改,继续守方7剂。  

2011年5月16日三诊,复查两对半示:HBsAg( )、HBeAg(-)、HBcAb( );HBV-DNA低于检测值;肝功能:ALT127U/L,AST110U/L,DBIL16μmol/L,上腹部B超示:右肝内探及一强回声团,直径约0.3cm,余肝实质回声均匀,巩膜黄染减轻,仍便溏、厌油、纳呆、乏力,并出现小便混浊,色淡黄,右胁偶有刺痛,苔薄黄,质暗红,脉濡数。 

辨证:湿热留恋,困阻中焦。 

治法:清热化湿、健运中焦。 

处方:参苓白术散合茵陈蒿汤,焦栀子15g,生大黄3g,茵陈蒿30g,乳没各15g,薏苡仁30g、砂仁15g、桔梗15g,升麻10g,云苓30g,参须15g、甘草10g、白术30g、山药30g,柴胡10g,白芍15g,法夏15g,竹茹15g,檀香10g,鳖甲30g,二芽30g。14剂。  

2011年7月2日四诊,右胁刺痛症状消失,巩膜黄染消退,胃纳增加,大便2次/日,质稍稀,小便色淡黄,乏力,嗜睡,面色黧黑无华,苔薄黄,质淡红,脉濡细,迟尤弱。 

辨证:脾肾阳虚,正气未复。 

治法:补脾益肾、培元固本。 

处方:肾气丸加减:熟地30g,山药30g,山茱萸15g,茯苓30g,泽泻15g,丹皮15g,桂枝15g,附子(炮)各15g,陈皮15g,参须10g,升麻10g。14剂。 

2012年6月17日5诊,复查肝功,ALT30.2U/LAST,29.7U/LTBIL,9.1μmol/L,DBIL8.7μmol/L,B超示:肝包膜光滑完整,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诊断:肝脏未见异常,继守方14剂以资巩固。后多次复查肝功、两对半,病情稳定无反复,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

此病例治疗分为初、中、后期三个阶段,层次清晰,有始有终。初期毒邪炽盛,不除恐生它变,故急则治其标,用焦栀清三焦气分之火,大黄用其味清血分之热,此气血双清之法;茯苓、法半夏燥脾运湿,猪苓、车前子利水泻热,利湿与燥湿并用;白芍、柴胡养血柔肝、疏利肝胆之气,虎杖、蝼蛄、鳖甲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疏肝养肝与解毒散结相辅相成;竹茹化痰和胃,白茅根凉血止血,二芽顾护脾胃之气,条畅脾胃之机,方中檀香是谭师的经验用药,一可以行气止痛缓解中上腹胀痛之症,二在湿热病症中加入适量檀香可以增强疗效。

中期湿热留恋,正气难复,正气不复,邪气难祛,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且患者出现小便混浊,结合辨证系脾不升清所致,故应扶正驱邪兼顾,故用参苓白术散合茵陈蒿汤治疗。  

后期患者复查肝功指标均已恢复正常,HBeAg转阴提示病毒复制停止,肝脏钙化灶消失,但面黑无华,便稀、乏力、嗜睡症状仍在,说明正气未复,故以培元固本之法收功。

谭教授认为,治病不仅要顾及近期疗效,更要着眼于远期预后,固本是中医治病的立足点,也是防止疾病复发的根本保证。根本坚固,正气健旺,内邪不生,外邪不入,病从何来。而顾护中焦脾胃,调畅升降枢机是固本的基本手段。“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谭教授却认为疗效的关键在于对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的把握,疾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疾病的“证”是指导用药层次的重要根据,只有掌握好用药的“火候”,才能有的放矢,效如桴鼓。

来自: 仙鹤草中医学堂 > 《待分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