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简北朝史】(3)帝星陨落:出师未捷身先死

 昵称TiFNlDv4 2022-09-21 发布于河南

上一讲我们讲到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成功迁都洛阳。在做好稳定工作后,孝文帝再度将南征提上了议事日程,摆出一幅饮马长江、荡平江南的架势,调集诸路兵马准备南征。

太和十八年秋,孝文帝巡视北方,为南征做准备。他回到平城拜谒了冯太后的永固陵,之后在北方边境转了一圈,于十二月回到洛阳,途径卫辉时拜谒了殷商忠臣比干墓,并为之落泪。据史书记载,孝文帝在位期间几乎年年祭祀比干墓,每次路过卫辉都不忘祭祀一把,不知道孝文帝为啥对比干这么情有独钟。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在做了近一年的准备后,孝文帝正式下诏南征,分兵四路南下:

征南将军薛真度出襄阳;

大将军刘昶出义阳;

徐州刺史元衍出钟離;

平南将军刘藻出南郑;

几天后,孝文帝御驾亲征,大军进驻悬瓠(今河南汝南县,就是唐代著名的蔡州),下诏将几路大军俘获的南朝百姓全部放回去,以为攻心之计。

太和十九年的春节,北魏君臣是在悬瓠行宫度过的,在前线也没有条件,彼此发发红包热闹热闹就得了。此时,长江南岸的南齐在位的皇帝是齐明帝萧鸾,此人可以说是踏着血泊登上宝座的。孝文帝跟他不熟,便传檄江南,那意思是你小子自己乖乖投降,省得我亲自动手。

迫于北魏强大的军事压力,南齐江北驻军纷纷投降,魏军长驱直入,很顺利便渡过淮河,推进到淮南,和齐军在淮南对峙。

一月底,孝文帝车驾渡过淮河,到达八公山。

是不是很耳熟?

这里不就是当年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嘛。

没错,当年前秦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企图一举踏平江南,在此和晋军爆发激战,最后东晋以少胜多,大败秦军,逆袭险胜,改变了江南的命运。而八公山正是当年晋军的驻地,“草木皆兵”的成语就诞生于这里。

如今,当年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新的战火将再度燃起,就在这里。

孝文帝在八公山路遇大雨,道路泥泞,随行将士都成了落汤鸡,孝文帝见此情景便命令撤去自己车上的伞盖,和将士一起淋雨,看见患病的士兵,还亲自下车慰问。孝文帝的宽厚仁爱在盛产暴君杀人狂的南北朝确实不多见,难能可贵。

北魏的战线从今天的江苏一直延伸到陕西汉中一线,非常长。孝文帝视察了东线后,便扭头向西,到达汉江东岸,准备渡江。此时突然传来了司徒冯诞去世的消息,孝文帝非常悲伤,下诏班师。临走前派人隔江喊话,历数萧鸾杀主篡位、屠杀宗室子弟的种种罄竹难书的罪恶,你小子给我等着,早晚让你好看。骂完后全军北返,途中又接到了太师冯熙去世的消息,孝文帝赶到徐州为冯熙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随后,车驾经小沛、曲阜、滑台,返回洛阳,途中顺便祭祀了汉高祖刘邦和孔子。回京后,孝文帝继续推进汉化改革,禁穿胡服、推广汉语。

到了太和二十年正月,更是改拓跋姓为元姓,从此北魏皇室一直以元为姓,到西魏末年,权臣宇文泰推行鲜卑化运动,强迫皇帝改回拓跋姓,使孝文帝改革以来的汉化成果遭到严重摧残。

这期间,孝文帝在黄河南岸的河阴(今河南孟津县)修筑了祭祀黄河河神的方泽坛,并亲自主持祭祀。谁能想到一千多年后这座方泽坛阴差阳错成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咱扯点题外话。

今天河南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外的所谓光武帝陵一直是该县的旅游热门,当地人俗称“刘秀坟”,现在有充足证据证明这座所谓的光武帝陵其实是北魏孝文帝修筑的方泽坛

真正的光武帝陵在邙山上,不在黄河边。

原来东汉帝陵的情况到了唐朝就已经扑朔迷离,人们已经搞不清楚邙山上那些高大的封土陵墓的主人到底是谁了。到北宋时人们稀里糊涂把黄河边的方泽坛遗址当成了光武帝陵,树碑立传、种植柏树、修建陵园,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今天的光武帝陵园。

如今更是成了孟津旅游的金字招牌,谁还愿意去打假呢。

据考古勘测,真正的刘秀陵应该是位于邙山上的大汉冢,如今那里树立着前几年立的汉安帝恭陵的石碑,南侧树立着清朝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的石碑。

一墓三主,够奇葩的。

扯了半天淡,回到主题。

太和二十一年六月,孝文帝在完成对北疆的巡视后再度征调20万大军兵分六路南征。

这次南征,孝文帝亲率主力进攻南阳,企图中部突破,拿下襄阳,沿汉江东下,突破南齐地位长江防线。

这次魏军有备而来,而且还是皇帝亲征,士气高涨,领军出战的咸阳王元禧、前将军元英都是宗室重臣,魏军一鼓作气攻下宛城,兵临新野城下,襄阳震惊。

孝文帝车驾亲临新野前线督战,魏军玩命地攻城,围攻新野40多天,新野太守刘忌拼命死守,等待援军。新野是襄阳北大门,一旦失守,襄阳将门户洞开,朝不保夕。因此,南齐迅速调集重兵驰援新野,双方在此决一死战。

十月,魏军四面围城、日夜猛攻,齐军死守不退,城中粮草断绝,就杀战马吃,后来发展到吃人肉,刘忌硬是不降。魏军屡次猛攻都没有效果,孝文帝只好下令修长墙把新野围起来,困死你。

先围上几个月,我就不信你还能吃什么?吃空气吗。

等来年开春,再发动总攻。长期的围困使得新野城中人心惶惶,陆续有将士出城投降,保命要紧,新野危在旦夕。

转眼到了太和二十二年的春节,北魏君臣在新野前线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新年刚过,孝文帝就收到了迟到的新年贺礼——新野攻破了。

魏军潮水般从城墙缺口冲进城,南齐新野太守刘忌在坚守两个多月后被俘,不屈而死。

新野失守,南齐军心涣散,各路援军顿时作鸟兽散,魏军趁机攻克邓城(今邓州)南阳郡、樊城,兵临汉江北岸,和齐军隔江对峙。

史书记载,孝文帝到达樊城后并没有急着渡江作战,而只是在北岸耀武扬威一番就撤退了。

孝文帝为什么撤退了呢?

原来是魏军在中线战场遇到了麻烦,我们前面说过魏军这次兵分六路南征,西线虽然凯歌高奏,中线却不太顺利,孝文帝这才移师悬瓠鼓舞士气。魏齐双方在今天的河南东南部、安徽西北部一带反复争夺,两国援军不断投入战场,难分胜负。

魏军兵分六路,气势汹汹而来,齐军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占据了局部优势。这样一来,齐军居然取得了涡阳大捷,重创魏军,孝文帝见啃到了硬骨头,感觉兵力不足,便下诏要求当地州郡临时征调20万地方民兵部队,令其与八月前集中到悬瓠待命。

看样子,孝文帝是想再拼一把,希望翻盘,赢一把。

可是他是一个明白人,心里也明白这南齐看来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怂,短期内荡平江南的可能性不大,这时候孝文帝是否产生了动摇,我们不得而知。

但此时的战事显然已经陷入了拉锯战,那么孝文帝下一步会出什么牌呢?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南齐出事了,孝文帝很高兴。

南齐出什么事了呢?

原来,南齐这时候又换皇帝了,南朝换皇帝家常便饭。齐明帝萧鸾驾崩,儿子即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东昏侯萧宝卷。

这哥们儿自幼不爱学习,口吃,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即位后整天和一帮太监在后花园抓老鼠。酷爱抓老鼠游戏,军国大事统统丢给大臣,自己不闻不问,东昏后来更是成了昏君的代名词。

碰到这么一个奇葩主子,换谁也高兴,那就趁机大举进攻呗。

魏军大帐里,一帮将军眼巴巴瞅着皇帝下命令。

孝文帝悠悠地吐出俩字,不是“进攻”

而是——撤退!

一帮将军面面相觑

......

总得给个理由吧?

孝文帝不紧不慢说,当然有理由,江南办国丧,怎么可以趁人之危呢?这不是仁义之师的所作所为,正所谓礼不伐丧也。

“帝以萧鸾死,礼不伐丧,乃诏反旌。”——《魏书.高祖纪》

这个,我个人感觉所谓礼不伐丧更多地只是一个借口,实际情况是孝文帝借这个机会以退为进,跳出拉锯战的泥潭,整军经武,卷土重来。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迫使孝文帝必须撤军了,就是北魏北方草原上的敕勒部落造反了。

这家伙,后院起火,得赶紧回去灭火。

孝文帝一面下诏班师,一边紧急派平北将军、江阳王元继率军平叛,孝文帝自己亲自坐镇邺城(今河北临漳县)督战。泰山压顶,不费吹灰之力便平定了敕勒叛乱,稳定了北疆的安定。

转眼到了太和二十三年,常年在外征战严重耗损了孝文帝的健康,他病倒了(和后周世宗柴荣很相似)。这一年的春节他是在邺城度过的。群臣为了祈祷皇帝康复,春节纷纷到行宫问安,孝文帝强打精神在行宫设宴招待群臣,稳定人心。

新年刚过,就传来了南齐北侵的消息。萧宝卷派太尉陈显达率军进犯荆州,身在邺城的孝文帝一面令前将军元英讨伐;一面亲自赶赴前线。

此时,齐军来势汹汹,已经攻陷了马圈戍,围困顺阳(今河南淅川县)北魏太守张烈凭城坚守,形势危急。

北魏振武将军慕容平城率兵五千驰援顺阳,南下途中的孝文帝因长途奔波导致病情加重,不能视事,临时由六弟彭城王元勰处理军政事务,命令广阳王元嘉率军占据均口,截断陈显达退路,关门打狗。

均水是汉江支流,一旦均水巷道被截断,齐军将无法全身而退,双方激战一天,魏军大破齐军。

陈显达等主将连夜逃走,魏军缴获大量齐军遗留的军械物资,趁胜追击,一直追到汉江边,齐军战死、淹死于汉江中者十之八九,几乎全军覆没,残余的齐军狼狈逃回齐境。

孝文帝自从卧病在床以来,六弟彭城王元勰一直守候在床边伺候,昼夜不离左右,端茶喂药,无微不至。吃饭时总是自己先尝饭,没问题才给孝文帝吃。晚上元勰睡觉从来不脱衣服,每天就是微微眯一会儿,头发没空梳,脸没空洗,搞得非常辛苦。

孝文帝久病不愈,弄得脾气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处罚侍从,稍有过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每次都是元勰想方设法劝解孝文帝息怒,救下了很多人。

“自魏主有疾,彭城王勰常居中侍医药,昼夜不离左右,饮食必先尝而后进,蓬首垢面,衣不解带。帝久疾多忿,近侍失指,动欲诛斩。勰承颜伺间,多所匡救。”——《资治通鉴.齐纪八》

也许是意识到自己大限已到,来日无多,孝文帝认命元勰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全权负责对齐战事。元勰感觉自己不是那块料,便推辞道臣侍奉陛下起居还行,哪能治军呢?请陛下另选一个能力强的亲王治军,臣只求一门心思侍奉陛下早日康复。

孝文帝不答应,说内事、外事都交给你办,我病得这么厉害,万一哪一天撒手而去,打胜仗、安社稷,除了你还能指望谁呢?我怎么可能同意你换人的话呢?这违背我的意思,我不同意。

元勰万般无奈,只得临危受命。

顺阳大捷后,魏军本打算趁胜追击,扩大战果,可惜孝文帝病情恶化,元勰和任城王元澄一商量,为了防止陈显达听到消息追过来,一面封锁消息;一面悄悄撤军。

又一次功败垂成。

大军行至谷塘原(今河南鲁山县境内),孝文帝病危,看来是撑不到洛阳了,于是叫来元勰交待后事。吩咐他在自己死后按北魏老规矩赐皇后冯氏自尽,我们前面讲过北魏有一个野蛮的制度,就是太子册立,要赐死太子生母,防止母强子弱、外戚专权。

从开国之君道武帝拓跋珪到孝文帝父亲献文帝一直都是严格执行,孝文帝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不能明说的因素。

皇后冯氏反对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经常搞小动作阻挠,甚至利用巫蛊诅咒孝文帝早日病死,还趁孝文帝出征在外和人私通。

孝文帝大怒,你说你这不是找死嘛,冯太后那样的显贵家族怎么会出现这种事,真是家门不幸。

皇后失德,我死以后,可以赐她自尽,以皇后礼节安葬,冯家的丑闻就不要再提了。

处理了皇后的事后,孝文帝又希望元勰出任辅政大臣,向他托孤,还举了霍光、诸葛亮的例子,说霍光、诸葛亮都是外人,尚且受托孤重任,你是我的亲弟弟,怎么能不全力以赴呢?

元勰哭着推辞,说当年周公受武王托孤遗命,辅佐成王,功高震主,即使成王那么英明的圣主尚且不免猜忌周公,更何况我远远不如周公,陛下如果真心为兄弟好,就另请高明吧,兄弟真的不行,你就让兄弟安度晚年吧。

孝文帝汉化程度非常高,他岂能不知历朝历代宫廷里的喋血惨剧?他听了元勰的话,默然良久,叹道: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不知道该怎么反驳你,好吧,我不强求你......

元勰听了兄长凄凉的话,伏地大哭...

后来孝文帝死后公布的六位辅政大臣名单里果然没有元勰,但元勰毕竟是孝文帝六弟,后来还是因为影响力太大,招致嫉恨,被逼自杀,终究还是不得善终,不禁令人悲叹一声!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孝文帝病逝于谷塘原,年仅33岁,可谓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彭城王元勰、任城王元澄商议后秘不发丧,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内情。

大军迅速北返,一路上元勰一面正常问安、端茶送饭,没有任何异样;一面迅速通知太子赶来治丧。一直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县)行宫和太子会合后才公布孝文帝死讯。

一时间全军素缟、哭声震天,父老闻皇帝驾崩,皆痛哭于道,纸钱纷飞,遮天蔽日。南齐陈显达听说孝文帝驾崩,也遵循礼不伐丧的古训,悄然撤军,南北暂时停战。

孝文帝带着深深地遗憾撒手而去了,那么在他身后又会发生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呢?洛阳城里此时此刻又将上演怎样的暴风骤雨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