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与文学彼此的影响(下)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5-17
接今天的头条文章《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与文学彼此的影响(上)》

上面提的都是说明音乐与文学是平行发展的。
但音乐受到文学的直接影响,受到文学的启发,乃至推动进行创作,进行改革,发生了音乐内部的变化和产生新的表达方法,在音乐发展的历史上还没有象19世纪那样明显,直接,普遍。

以至这种影响受到象汉斯立克这样雄辩和博学的音乐理论家的批驳和反对,受到象勃拉姆斯这样坚持以古典乐派的传统创作出技巧高超,结构精美,情感真切诚恳的绝对音乐的榜样,树立了典范,也不能阻挡受文学影响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前进的脚步。

这表现在:
1)音乐手法上借用文学里的意境来画一幅画,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的伴奏如《魔王》(实际上应该翻译成《柳树精》)表现的是一个小孩发高烧,父亲骑着马抱着他回家,小孩由于高烧一路上产生很多幻觉,如柳树精带着引诱的口气说对他表示好感的话,柳树精邀请小孩到他家里作客,跟他的女儿一起跳舞,临走送给孩子金子等,还有柳树精要抓他,孩子惊恐地向父亲求救以及父亲安慰孩子等等。

舒伯特为这个故事谱了曲,用音乐的形式表现这个故事。曲子里有风声、马蹄声、魔王引诱的声音、孩子求救的声音、父亲安慰的声音等。音乐伴奏起了画画的作用,是氛围的画画。

舒伯特还为《听听云雀》谱了曲,《听听云雀》是莎士比亚的喜剧《辛伯林》中的一首诗,描写早晨清新的空气,云雀振翅直上蓝天,舒伯特用钢琴来表现云雀扑打翅膀的节奏;《鳟鱼》本是一首诗,写鱼在水中游,岸上有人想抓它,就故意把水弄混,舒伯特用音乐来表现,就好像能听到鱼在水中活泼游动的声音。

舒伯特一生写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为大诗人谱曲,其中莎士比亚有2首,歌德有67首,席勒有41首,海涅有6首。

但是音乐描绘作用发展到后来,开始向皮相的音响暗示和音响模彷方向走,出现自然主义倾向(里查特·施特劳斯),但舒曼的钢琴作品“狂欢节”,李斯特用音乐记旅游日记,用文学作品为主题使音乐来描绘事件,音乐是创造了意境和气氛的。

迪卡(写《黄河大合唱》的洗星海留学法国时曾就学于他门下)的《小巫师》(歌德的讽刺诗《Der Zauberlehrling》),内容是小巫师看到师父会各种各样的法术,其中有一样是念咒让扫把帮助自己做事,小巫师偷偷记下咒语,有一天趁师父不在家念咒语让扫把替自己挑水。没想到小扫把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越变越多,不停地挑水,一会小巫师就泡在水中,快要淹死了,但是扫把还是没有停下来挑水。幸好这时候师父赶回来了,才救了小巫师。这个故事讽刺小巫师只会让事情开始,没学会让事情停下来。迪卡的音乐不仅描绘了图画和情节,而且创造了滑稽可笑和讽刺的气氛和意味。

浪漫主义音乐配合那时文学中的手法“浪漫主义嘲讽”,也在音乐中用音乐语言来表示。

什么“浪漫主义嘲讽”?
这个手法海涅用得很多。他在诗中把情景描写得美妙无比,用诗地语言创造出令人神往陶醉的地步,写得到了美的高潮,然后再突然把这个幻境打破。比如他在《北海游记》(见本博客转载冯至译文)中有一首曲子这样描写:一个青年坐在船上看海,幻想自己到了海里,遇到很多很多美丽的姑娘和漂亮的房屋,正到了美妙的地方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句:船长抓着他的腿把他倒拖回去,原来是担心他掉到海里去。(听众笑声)。

这种手法舒曼就在选用用海涅的诗谱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中配合用音乐来表达。浪漫主义音乐让声音起到描绘情境的作用,有人反对这一点,认为这样做太肤浅。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要看是音乐画哪一种画,是皮相式的自然主义的模仿,还是使人感受到某种气氛地画画。应该说,音乐是担负不了造型艺术能创造事物的具象的任务的。但音乐能创造气氛,引起情感,情绪。

用音乐来描写风景,门德尔宋的序曲《赫布利登》,R.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不过应该指出门德尔松的这个序曲充满了诗意,而施特劳斯用音乐的描述阿尔卑斯山趋于自然主义的模仿,让人有浅薄之感。

2)受到诗歌的启发作曲,如肖邦的《叙事曲》,《降A大调波洛内兹舞曲》受到波兰诗人密兹开维契的诗歌和波兰民间传说的启发,李斯特的交响诗几乎毫无例外的是诗人作家的诗歌和文学作品的音乐版本,拉马丁,雨果,歌德,的文学诗歌文本都是交响诗音乐的灵感来源,柏辽兹的作品《哈罗德在意大利》出自拜仑,《浮士德的沉沦》出自歌德,根据诗的灵感来写爱国主义情绪。

3)大量地为著名诗人的诗篇谱曲,音乐努力挖掘字面后的意思,并且在音乐中套用文学手法,使音乐成为诗歌外的另一首诗(遭到歌德的反对)。舒伯特40多歌德诗谱曲,20多篇海涅诗谱曲,其余弥勒的《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舒曼《诗人之恋》(海涅)《妇女的爱和一生》(沙弥索)600多首大部为有名诗人的诗,沃尔夫的歌曲集(墨里克,歌德,埃欣道尔夫),其他如门德尔松,勃拉姆斯都有大量的艺术歌曲。

4)大量地用戏剧名著文学名著来改编成歌剧。瓦格纳的《飘泊荷兰人》,《特里斯坦和伊索尔达》,《尼勃龙根指环》威尔地的《茶花女》,《路易斯·弥勒》,《麦克白斯》《李尔王》《法尔斯塔夫》,《唐卡洛斯》比才的《卡门》R.施特劳斯:《莎乐美》等。

从上面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时代与古典乐派不同,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很紧密,几乎每个音乐家都很向往诗歌,很多音乐家也都非常喜欢阅读文学作品。

舒曼青年时代在他父亲开办的书店里当店员,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许多音乐家和作家是密切的朋友,例如肖邦与密支凯维契,他甚至和法国的女小说家乔治·桑结了婚;又如格里格是易卜生的好朋友,意大利作家曼佐尼去世后威尔第为他写了《安魂曲》,萧伯纳是瓦格纳的崇拜者。那时巴黎和别的大城市都盛行文艺沙龙,诗人、音乐家、画家经常在沙龙聚会。

我提出这些现象,即十九世纪音乐与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什么原因?

可能与当时的时局和风气有关,搞文学艺术的人都是一班对现实生活、对政治敏感的知识分子,19世纪是革命运动迭起的世纪,因此在革命浪潮中音乐家和文学家走到一起去了。音乐家与文学家结合的时候,看来文学起的是主导作用。这些问题还需要在我们认真研究。

至于音乐对文学的影响:墨里克(《莫扎特在去布拉格的路上》有意用奏鸣曲式,和莫扎特的罗珂珂音乐效果),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表征(我国误译“主导”)动机)等等。

说实在话,我自己认为这些东西还停留在不成熟的阶段,因为我这学期在上音乐课,过去也学过文学,就把她们联系起来,但只是看到了现象,还没有做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我今天的报告是抛砖引玉,把这些不成熟的看法抛出来,希望引起注意,有人能做这方面的研究,如此而已。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