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素之问 | 七传者死,间藏者生

 为什么73 2018-05-17






七传者死,间藏者生


文字/忆忘   图片/毕加索

 

难经五十三难

经言:七传者死,间藏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子母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

 

集注:

丁曰。经云前七传者死。后言间藏者生。其言七传者。是五藏为阴。传其所胜。间藏者。是六府为阳。故传其所生。亦五藏六府并应五行。传其所生者生。传其所胜者死。其言传肺。肺死而不传。故一藏不再伤也。

 

吕曰。七当为次字之误也。此下有间字。即知上当为次。又有五藏。心独再伤。为有六传耳。此盖次传其所胜藏故其病死也。

 

虞曰。七传者死。七字明也。吕氏以七为次。深为误矣。又声音不相近也。今明之以示后学。谓五行相生而数之。数终于五。又却再数至二成七。向上之五。来传于七。七之被克。故云死也。今举一例以发明之。假令相生之数。数木火土金水木火。第五水字。隔第六木字。来克第七火字。火被水克。故曰七传。下文云间藏者。是第五水字。下传与第六木字。见相生。故曰间藏者生也。吕氏言次者。次正成间藏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之无端。故言生也。

 

丁曰。其言心传脾。脾得生气。再传于肺。是母子相传。故言生也。吕曰。间藏者、间其所胜之藏而相传也。心胜肺。脾间之。肝胜脾。心间之。脾胜肾。肺间之。肺胜肝。肾间之。肾胜心。肝间之。此谓传其所生也。


 

难经五十三难是对古医经的解释。那七传是怎么回事,注家并没有明确的统一解,五藏相传、传其所胜,也没弄出个7来,非常勉强的用五行生克去附会。实际七传过程在【素问】中解释的非常清楚。

 

【素问玉机真藏论】: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传其所胜,实际是病情加重,最后不治或治疗不当而死。所以首先要明白阴阳表里的病传: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阳病、表病是疾病的初期,从外感由来;阴病、里病是传变入里,病情加重到了死证,古人所谓的死证的定义在这里,才可以使用判断死生之日期的方法。所以说:“风者百病之长也”,强调外感疾病是一切病的初期,风起青萍之末。风为百病之长,意味着疾病的传变,最初是外感所致,由浅到深,从表入里的病传。这里用风邪作为代表,接着列举最常见的一般情况: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1

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2

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3

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4

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5

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6

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7

 

注: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中风、伤寒、太阳病,可发汗而已。

 

一传: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痹、不仁、肿,三种情况,依然在表,包括了了风寒湿 、血痹、风水,用外治法(相当于汗法)依然可以解决。

 

二传: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除了外证表束,又有了咳嗽,名曰肺痹。

【痹论】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五藏生成】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所以肺痹的定义,是症状的叠加,表束的痹症,加上上焦喘、咳、呕、积气在胸等等,就是肺痹,表示病邪已经入里。痹瘅疝在西汉时代已经成为三大类病。

 

三传: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从上焦肺系的症状,发展到了中焦:胁痛出食。

【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五藏生成】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肝痹,积气在心下、肢胠、胁痛、这是邪气入里“结于胁下”,还是表里同病。这种情况,是可以按摩或针刺的。【伤寒论】里面说可以刺期门。

 

四传: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脾中风,瘅病腹中热,瘅病指的是里虚热津亏,严重的情况会有心烦、发黄(小便不利),这是太阴中风病兼传阳明,可见于血痹虚劳黄汗百合黄疸等病。

 

五传: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

 

病情一直没有得到遏阻,小腹热痛,小便颜色也出问题了。疝多指男病腹痛,瘕多指女病积聚。从中焦逐步发展了到下焦,持续加重。

 

六传: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说文】瘛 小兒瘛瘲病也。急就篇亦云瘛瘲。師古云。卽今癇病。按今小兒驚病也。瘛之言掣也。瘲之言縱也。蓺文志有瘛瘲方。

病筋脉相引而急,这个类似胸痹心痛,瘈通瘛,掣也:

掣: 

【六書故】瘛瘲,謂小兒風驚,乍掣乍縱。掣,搐也,縱則掣而乍舒也。

 

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说这个瘛,这个筋脉相引的症状出现就很严重了,不治的话十天就会死,这该是严重的心藏病了。

 

七传: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在这个严重心藏病的基础上,然后又再次发寒热,又传了肺。这是现代所谓的肺心病了,所以这是说最后是肺心病,心衰、肺衰,严重的里病又雪上加霜的加上表病、表邪。

 

按照伤寒的病传来看:

1、太阳病2、湿暍痉;3、少阳、类厥阴4、传太阴传阳明转虚;5/6、传少阴、厥阴;7、少阴、厥阴的死证。

 

第一阶段:外感,或夹杂风寒湿邪 汗法可治;

第二阶段:表邪入里,咳嗽上气--肺痹:咳逆兼表邪;

第三阶段:继续入里:结于胁下,胁痛呕吐;

第四阶段:里热津亏、水热兼表,甚至小便不利黄疸;

第五阶段:病入下焦,小腹痛或结块,小便白(蛋白尿),相当于现代的肾病、肾衰;

第六阶段:表里俱急,瘛疭,类似血痹虚劳伤精之后,循环系统功能的受损、心衰;

第七阶段:表里俱急的基础上,倒春寒或者又受了外感(发寒热、咳嗽),心肺俱衰,多器官衰竭,不治。

 

玉机真藏论,本来该叫生机真藏论,素问中“生机”误为“玉机”,应在唐代以后,至今不能纠正。就是说这个生机是怎么消失的,最后各器官衰竭不可治而死。这一段讲述各种病传,越来越严重直到死证的过程。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就是强调要早治,阻止这个传变,并且更重要的是提示了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表邪入里、阳病转阴,而非什么五行生克。

 

素问这一篇的注解,和难经相关内容,都是用五行生克去曲解古医经。疾病的转归加重的一般规律,七传,病传七个阶段的问题,【素问】的描述非常符合事实,在五藏之间用五行生克是搞不出七传的。

 

间藏而生的解释,难经本身属于臆测。所谓间藏,并非间隔而不依次,避免了“相克”这种死板套路。实际上更可能是,这个病没有加重,自愈了或者及时治疗,里邪出表,好了。何以见得?【平人气象论】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

 

脉与表里寒热相应,容易好;不相应,难治;得四时之顺,也就是说 病状与脉符合、不相逆,曰病无他,没什么严重了。病与脉是反的,并且“不间藏”,不好治。所以,间藏绝对是好现象。

 

间:【廣韻】瘳也。【正字通】病恆在身,無少空隙,今病旣損有空隙,故謂病瘳爲间也。

 

间藏,并不是不按这个次序,而是在这个次序中,也可能出现“病瘳”,阻断了这个传变的加重过程,故曰“间藏者生”,而不仅仅是“病在府”、“不依次”等不严重的情况。

 

而五十四难曰藏病难治,府病易治,何谓也?然: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府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藏同法也。

 

这是用五行生克之理,去解释府病、藏病的浅深和难治易治,乃至生死的问题。这个思路,存在定义上的某些问题。在传变过程中重复强调“弗治”,意味着没有及时治疗甚至误治,而产生进一步的病重,并不是一定会死在病传过程中;同时,所谓表病轻浅、“病在府”、顺病易治、以及情志病的不依次,并不意味着传变的过程,也无法用相生去解释其病理。

 

因此,七传指的是疾病逐步加重的一般规律,而“间藏”意味着没有加重或者本身病情轻浅。因此“间藏者生”并不是强调相生的次序发生,而是指要及时治疗,阻止病情加重的传变,同时指出了疾病的传变途径为表邪入里,以及治疗大法,乃是里邪出表,而不是五行生克的牵强附会。

 

这就是要拿去给小学生学习,所谓的素养和基准。古医经的理论,是怎样被五行文化曲解的过程,看看通行的理论,便知几乎万劫不复,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