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可不知的书法知识:古人这样说书法的“肥”和“瘦”

 淼野 2018-05-17

书法'肥'和'瘦'的问题,早在魏晋时期就有论述,著名的书法家卫瓘这样说:'和得伯英(张芝)之筋,恒得其骨。'而卫恒又说:'杜氏(杜度)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那么卫恒又是谁呢?他正是卫瓘的儿子,卫恒是书法世家,其父、其妹卫铄都是当时的书法家。

书法的肥瘦问题,说到底就是筋、骨、肉的问题。书法的筋、骨、肉代表着书法的形质和精神,自东汉以来,这样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表明了古人在研究书法审美的一种取向,'瘦'和'筋'是精神,显得有力。梁朝萧衍说:'元常(锺繇)谓之古肥,子敬(王献之)谓之今瘦。'可以这样说,古人一直强调书法应当'今瘦'。

而'骨'的说法也是与'筋'同时出现的,评价书法的精神问题,首先要观其骨力,唐代大诗人杜甫说:'书贵瘦硬方通神',没有骨力的书法作品就缺乏一种精神。

古人为什么要在书法中提说'骨'的概念呢?其实这与人和自然是有关联的。司马迁说:'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另外,人们还将'骨'的观念提升到了生命、健康、道德、智慧、才能、个性等方面,认为人的健康、寿命与骨相关,而智慧、才能等也离不开健康与寿命。

在书法创作中,提升骨力的作品,才能显得精神自在,否则,其生命力也不会长久,而骨力的提升,除了加强必要的训练外,更为主要的还是要在修养、学习上下功夫。

书法技法讲坛:王献之行书技法五十例
¥26.4
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