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孩子花500万,毁掉他只用了两个字!

 Karl 2018-05-17


 03 


每个人都有过小时候。

想想自己小时候,

你肯定也会因为磨蹭,

受过父母的催促甚至谩骂。

你改了没有?

相信你也改不了。

我后来仔细思考了一下,

其实父母催促孩子,

实际上是要求孩子与自己在同一时区同一节律:

你催促孩子快点起床,

是因为你也赶着要上班;

你催促孩子赶快吃饭,

是因为你要收拾碗筷;

你催促孩子做作业要迅速,

是因为你自己的工作都还没完成。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

当我们不断提醒孩子要“快快快”的时候,

你是以成年人的节奏带了他的节奏。

儿科医生和科学家已经发现,

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节律的,具体如下:

2岁半以前的孩子,

完全没有“时间”这个概念。

他们完全活在当下,

没有过去的回忆,

也没有未来的焦虑;

到了2岁半,

孩子对“时间”“先后”这些词才有了初步认识;

2岁半到3岁,

孩子的时间观念飞速发展,

“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分得清了;

4岁的孩子,

能够描述出在幼儿园里干了些什么,

但还不能具体说出在什么时间干了什么事,

这一点孩子要到5岁才能做到;

6岁的孩子更进一步,

开始喜欢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

但对于类似于半小时、

20分钟之内的时间到底有多长,

他们没什么感觉;

7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分得清时间了,

却是他们最磨蹭的时候: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面,

其实还没有接受在特定时间做特定事情的节奏。


所以,磨蹭其实是孩子的必经阶段。

只有当他按照自己的节奏,

一步一步感受“时间”、

感受按时做事情的规律,

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长成情商超高、

人见人爱的人。

其实,如果尊重孩子的生长节奏,

他是完全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的。

但如果你越俎代庖,

强行阻断他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后果不堪设想。


 04 


知道了孩子的生长节律以后,

我再也不敢催我家小侄子了。

因为经常被人催促的孩子,

有可能长成两种极端性人格:


● 第一,过分依赖型


比如催做作业这件事。

如果孩子在一边做,

家长在一边指手画脚,

其实孩子会非常紧张,

作业越做越慢。

最终你不得不亲自上阵,

直接帮他做,

或者手把手教他怎么做出来。

结果是什么?

孩子该不会的还是不会,

而且还会变成非常依赖你。

就像心理学家Erica Reischer所说:

“你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怎么为自己负责,

也没有机会练习一些诸如时间管理、

自我约束这样的重要生活技能。”

你想让他赶快学会你会的东西,

结果最后他连你的水平都超不过。

● 第二,极度反叛型


我同事小丹几年前在广州花500万买了学区房。

当时孩子三岁,

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半拍。

同事给他报了各种兴趣班:

钢琴,足球,绘画都有。

一开始孩子还蛮有兴趣,

但由于总是手脚慢,

同事动不动就催促孩子:

“快点!快点!要迟到了”

“快点,记一段谱要半天吗?”

“快点画,颜料都要干了!”

……

慢慢的孩子也变得很暴躁了,

一听到父母催促就砸东西:

“不学不学,你自己去学!”

现在孩子上小学了,

这脾气让他静不下心来读书,

和别的孩子差距明显。

小丹总是哭诉:

“为这孩子的教育至少已经花了500万,

没想到这小子现在这么多问题。

烦死我了!”

其实孩子原本没有问题,

但家长经常的催促介入,

破坏了孩子的情绪,

让孩子变得烦躁焦虑。

你可以为他培养他花500万,

但毁掉他只要两个字:“快点!” 


想想如果你每天耳边听到的都是这样的“咒语”:

“起床,快起床!

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

这是鞋子、这是衣服,你有没有在听!

你就穿成这样出门吗?……”

每天都是唐僧念经一样在你耳边叨叨,

天生反骨的人会极度反感。

已经有研究证明,

如果你的孩子本来性格就强,

容易在催促中变得易怒易烦躁、耐性差,

根本听不进别人劝。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说:

“依赖性人格的孩子,

因为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

而感觉自己是‘坏孩子’,

失去自信;而反叛性人格的孩子,

却只会越来越无视父母,

变得自私冷漠。

这两种孩子,

都毫无例外地丧失了自我。”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

我都不想我家的小孩子变成那样。



 05 


其实我读高中的时候,

就认识几个公认很磨蹭的同学。

其中一个男孩子,

每次交作文都要被老师吐槽:

“××,你能不能写快一点?

每一次都是蹭到第二节课上课铃响才交作文。”

他不仅平时写作文慢,

考试的时候也慢。

不管考什么,

他总要等到老师过来收卷了才肯交。

好几次监考老师都威胁他:

“再不交就取消成绩了!”

但是每次考试,

他都在全班前三之列。

高考的时候他没磨蹭,

准时交卷,最后去了复旦大学。

我这位同学从小做事就很磨蹭:

吃饭也慢,起床也慢,

做作业也慢。

跟现在的孩子没什么区别。

每次问他考试的秘诀,

他都是这么说的:

“慢慢想嘛,急着做题没用的。

想想老师为什么这么出题,

再做同样的题不就快了嘛。”

很多家长都会催促孩子做事,

是因为他们普遍认为:

孩子拖拖拉拉,

总是赶不上别人脚步,

孩子学东西慢,

还怎么跟人家竞争?

其实我们真错了。

比如做题目,

有时候也许孩子真的做得很慢。

但正因为慢慢思考,

才能让他对题目了解得更加深一点。

孩子磨不磨蹭,

跟他是否聪明,

是否学习好没有必然联系。

慢,其实才是最快的方法。

磨蹭,其实能够很有效率。


 06 


像我的同学一样,

那些会思考的孩子,

真的挺磨蹭的。

有位爸爸去接儿子放学,

在学校门口等了半个小时还没见人。

心里已经火冒三丈了:

“这孩子,怎么连放个学都这么磨叽!”

他围着校园兜了一圈,

终于在学校一个小工地上发现了儿子:

他正在全神贯注观察工人打桩。

见到爸爸来了,

这孩子兴奋地说:

“爸,我发现了打桩机工作的原理!”

结果他爸爸哑口无言:

哦,这孩子磨蹭原来也是有原因的。

心理学家Erica Reischer经常会收到很多父母投诉:

自己的孩子好像根本没有时间观念,

经常丢三落四,

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但是当他单独问了孩子以后,

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安排其实是非常合理、有序的,

而且还会养成习惯。

家长知道了这一点以后非常惊讶:

“为什么他从来不跟我说?”

Erica Reischer会跟他们说:

“因为在催促和抱怨的氛围之下,

孩子根本就不想说。”

孩子和家长,

看似并肩同行,

但其实是在不同的轨道运行,

各有各的去路。

家长出面干涉,

其实会跟孩子“撞车”,这就容易出事。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

催促的家长才最要命。



 07 


我一个同事的姐夫,

就是个懂得尊重孩子磨蹭的爸爸。

他是德国人,

家庭管理有板有眼:

几点上床、几点吃饭、

要怎么接待客人,都规定好了。

孩子磨磨蹭蹭、误了点做事,

他也不担心,

直接把她们关到房间里,

让她们反省。

直到孩子们认错了,

才把她们放出来。

他有一个观点:

孩子该守的规矩,

在2岁以前就要学会。

如果因为拖拉,

浪费了时间,

后果让她们自己承担,

该惩罚的决不能含糊。

但他非常宽容孩子们一些必要的“磨蹭”:

比如大女儿吃饭就很慢。

他认为吃饭就应该细嚼慢咽,

享受食物,不用那么急急忙忙吞咽。

做其他事情的时候,

也没见她快手过。

学画画的时候,

老师跟她父母反映说:

“这孩子手脚比较慢。不过呢,

她画出来的东西还很特别。

可能正因为她慢,

所以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吧。”


直到今天,这位德国姐夫依然遵守自己的教育理念:

孩子把该守的规矩守了就行,

至于做得快还是慢,看她们的喜好。

两个孩子也从来没有因为磨蹭而吃过亏,

但每天都过很开心。

且不说磨蹭是自然规律,

你的孩子磨蹭,

别人家的孩子也磨蹭;

更重要的是,

磨蹭的孩子在慢慢适应世界的过程中,

还能把对世界的好奇心保持得很完好。

心急火燎做事情的孩子,

很难想象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发展一种兴趣;

而慢吞吞的孩子,

反倒能够自得其乐。

不用为孩子的磨蹭焦虑,

不要做“杀死”孩子情商的“凶手”。

你应该庆幸的是,

在这个大家都习惯奔跑的世界,

你的孩子还能保持一点走路的悠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