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妮·赫布特恩

 风临酒把2 2018-05-18

【类别】布面油画

【规格】91.4×73cm
【年代】1918年
【作者】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收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看了昨天推介的《向左斜倚的裸体》可能会有朋友说,不懂不懂,怎么这么一幅人体画竟然拍出了天价。其实六月和你一样不懂,正如不懂这同样的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屋,在不同的城市竟然会有天壤之别,即便是同一座城中也会有东西之别,这可能也算人们要称事物为东西的一个原因,同样的事物产生的差别有时真是一东一西,有时差别还可能会说不清东西,东西居然成了不是那东西。同样工作8小时,人们的收入也会有天地之别。类似的事很多,这就让六月想起一个传说,有人走进毕加索的工作室,表达对毕加索的敬仰,同时表示看不懂他的作品。于是毕加索提问此人听得懂鸟鸣么,好听么,得到不懂但好听的回答,似乎说明着什么。


人们对审美的感知并不等同于对事物的认知。绘画作品的画面,雕塑作品的造型,音乐作品的音律,舞蹈作品的舞姿,与作品是否具有让受众有认同的审美价值并无直接联系。好比听不懂鸟的叫声,并不影响鸟儿带给我们听到啼鸣后产生的愉悦或是惊扰。正是鸟儿的音色、节奏、旋律传出的信息产生了当下共鸣的感应和奇效。那么问题是鸟儿的叫声,是不是可有人懂?如果还在纠结这个题面,看来真有一道墙挡在了你与艺术之间。此时只需要感知,好比没有语言的交流,一个脸色,一个眼神,如此会意,于是乎真会意了。



那么今天趁着这股热乎股,借由继续赏析一幅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的作品,《珍妮·赫布特恩》(Portrait of Jeanne Hébuterne),来试着捅破你我与艺术之间的窗户纸。昨天六月寻觅到梵高与莫迪利亚尼的两点共性,其中说到他俩具有他人难以超越的个性,似乎可以说明一切。梵高的群青色与柠檬黄,以及敦实、粗壮,近乎从颜料管直接挤上画布的笔触,成为他的个性标志。谁再如此作画,只能是梵高第二,不只是因为只有一个梵高。从莫迪利亚尼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劳特累克对线条自由的控制,表现出的简约明快。有塞尚对传统法则的放弃,表现出的缺乏技巧的稚拙感。有毕加索对空间的拼贴,表现出的造型层次。似乎他更有将塞尚对人物造型与主观情绪的探索,表现出的拉长和变形的手法,演化成他一贯的表现。或许如此夸张人形的手法源于他从非洲雕刻或古埃及壁画的启发,总感到这样的变形可以跨越现代与古代达到一种微妙的审美平衡。犹如一件精致的食盒,封装了各家最拿手的点心,得心应手地把点、线、面、形、色、肌理等艺术语言,包括节奏变化都分层设色随心所欲地组织起来,只有他可以做到,再有做到的,也只能是莫迪利亚尼第二。


莫迪利亚尼舍弃了对象的质感,却借着朴实稚拙,又显冷峻的表现,呈现出一种对原始绘画的追求,有意识地贴近自己的主观世界做概括和取舍,这就是莫迪利亚尼最独特鲜明的风格再多看几幅他的画,你冷不丁会有一种感觉,这不是动画片中看过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么,一种玩味生活的卡通感,漫画感,却是内容和情感,寓意其中的道理都传递了,成人能懂,儿童也能懂。此时身患疾病的莫迪利亚尼描绘着眼前爱着的珍妮·赫布特恩,他可能不会想到这个女子在他病逝后,会随之殉情。但是就在此刻,他大面积用的蓝色、白色、棕黄,似乎在透露出,赫布特恩与生俱来的刚柔相济的个性,既有一种不食烟火的孤冷,又有一种泛着纯纯静静的傻气,更有一种可以照亮黑暗,化为光明的果敢


莫迪利亚尼几乎所有的肖像或人体画的背景都不是单一着色,且不会是单一的平面,总会以“角”的布景来自然体现出空间感,这或许是他对毕加索立体拼接空间的另一种理解,花了一番心思后的自然,在不显质感的肌肤映衬下,更能突出立体的效果,而且烘托出人融于景,景为人生的整体感和一体性。有点紧盯万花筒中一块碎片的感觉,看久了一块,其它块就一并凹凸了起来。画面粗细相和,没有具象的眼睛,表现的非同寻常、乃至有点诡异,没有神采的传递,犹如时装秀上模特不能有表情,免得抢了时装的眼。双下巴和腋毛的捕捉似乎客观中有点添足,恰能说明莫迪利亚尼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一刻的赫布特恩,而是他心中每时每刻的赫布特恩,他的心中并不存在最应该强化与最应该弱化的地方,美就应该如此自然,如此有刻画,有疏忽,有经意,有不经意。


莫迪利亚尼用不多时开创了独特且极具辨识度的创作风格,无论他经历是非,就艺术而言理应获得我们的尊重。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