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化学 巧妙设疑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期刊论文发表2b 2018-05-18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认识论及动机理论三方面论述了设疑的功能,围绕五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巧妙设疑,并列举了一些实际案例,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巧妙设疑 功能 方法 课堂效率 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进入更高层次循环往复的过程。化学教学中能够巧妙设疑,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研究、发现、掌握和运用规律,以求獲取新知。 
  一、巧妙设疑的功能 
  化学教学中的设疑简单的说:就是设计问题情景或提出问题。无论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教学中,“问题”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往往是由实践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所以问题能引发思维。因此化学教学中,一般地说,首要的也是提出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可以把科学的认识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阶段,从而化学教学中的提问在学生的一般认识过程起着一个导向作用。从问题的本身看,我们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它本身一定包含着提出问题者迄今所不知道的东西,即问题本身包含着已知和未知的矛盾。从教学的角度看,问题的产生往往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将学习者已知的内容与将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在二者的结合点上形成问题,并让问题成为引起学习者从已知了解未知的指路标。教学中的设疑可以引发思维,引起探究,为学习指明方向,激发学生者的学习动机。设疑与解疑或设疑与探究的良好配合与互动,有利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或有利于新知识的形成。明确设疑在教学中的功能对研究化学教学中的巧妙设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巧妙设疑的方法 
  “学起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教师于恰当处设疑,会使学生在感到枯燥乏味、教条性的内容中有出乎意料的新颖感,会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学生思维的纵跳,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学习成果。设疑时,要做到“胸有教材,眼中有学生”,针对教材,针对学生,巧妙设疑。 
  1.新课伊始,激趣设疑 
  课堂伊始设疑,是最佳的新课导入方法之一。新课程强调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为学生克服认知和思维上的障碍,从而顺利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出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的所在,在他们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烈的时候,授课开始,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案例]《二氧化碳的制备》这一新课的导入可以做如下的设计:向学生展示一个集气瓶并盖上毛玻璃片,先提出第一个问题:“有人说这个集气瓶是空的,有人说里面可能装了哪种气体?同学们,你们的看法如何?把你的猜测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同学们立即产生了兴趣,有的说是空气,有的说是氧气,有的说是二氧化碳等等。紧接着第二个问题自然产生:“那么如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说说你的做法。”在大家讨论完验证方法并通过实验证明此瓶气体为二氧化碳时,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你知道这瓶气体老师是如何获得的吗?”从而自然引出新课,此时的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不仅温故了旧知,而且对新知充满了期待和渴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2.关键知识,突破设疑 
  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正是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设疑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时间,问题要针对关键知识,针对性强的提问,能达到思维与情感的碰撞与交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课堂内容的重点是关键处,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是关键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衔接也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让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时,瞬间“柳暗花明”。 
  [案例]在教学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时,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 
  首先多媒体情境创设:“妈妈正准备往发酵的面中放入碱水蒸馒头,孩子走过来说:“怎么这么酸哪?”妈妈说:“没事,放点纯碱水就好了。”20分钟后,馒头出锅,松软而多孔,比入锅前大了许多。且品尝后感觉一点也不酸了。“ 
  利用熟悉的生活情景,成功的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针对这情景中涉及到的重点及难点——盐的性质,学生较难理解,假如就知识点讲解会非常枯燥乏味,因此设计时结合了生活情景,通过以下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对盐性质的研讨: 
  问题一:纯碱是碱吗? 
  问题二:那它为什么还叫做纯碱呢? 
  问题三:加了纯碱的馒头为什么不酸了?酸从何而来? 
  问题四:纯碱和酸真的反应吗?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 
  问题五:加了纯碱的馒头为什么松软多孔呢? 
  可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作为铺垫,提出了几个有针对性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攻克难点的突破口,有效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3.不同学生,分层设疑 
  在新课程里,把课堂设疑看作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有利于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设疑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同一个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问题要清晰明了简短,对于那些含糊不清、笼统、抽象、繁琐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问题提出后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否则设疑可能就变成了一种形式。

[案例]在第五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学习铁与硫酸铜反应时,可根据提问对象的不同从以下五个问题进行提问:(1)观察并描述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现象。(2)通过现象推断出铁与硫酸铜反应产物并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3)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固体及溶液的质量各有什么变化?(4)为什么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應?其它金属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吗?(5)这个反应在现实生产中有什么用?以设置不同的疑问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问题也不要一次性提出,可以分23次提出5个问题,否则多个难题放在一起,会打击学生积极性。对后进生创设低台阶、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中等生则采取诱导式提问;优等生则只点拨关键。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很好地落实了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 
  4.探究学习,延伸设疑 
  课堂的尾声不是知识的终点,不断探索才是化学的生命。新课程不仅强调学生要通过问题来学习,还要把学习过程看成是“解决了前面的问题,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设置的疑问需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吸引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产生更多新问题,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从而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探究。探究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难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性,又要延伸学生的思维发展区,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案例]在学习完酸碱盐的性质以后,有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氢氧化钙和稀硫酸,如何区分?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适合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开放性很强。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给更多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总之,化学教学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它给我们以启迪: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困此,巧妙设疑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锁海.浅谈课堂设疑艺术[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 
  [2]段天兵.化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设疑[G].实验教学与仪器;200501 
  [3]杨文敏.巧妙设疑,优化初中化学教学[N].新课程导学;2013年第20 
  [4]教育研究与评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4),67 
  [5]吴叶红.汪佳敏;使用课堂教学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