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经济学的全球性传播促进了人类平均思想水平的大幅倒退

 昵称41082923 2018-05-18

现代主流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大面积普及,简直可以说是人类整体思想水平的一次重大倒退。抛弃掉那表面上科学的外衣(大量的数学模型),现代经济学所要表达论证的核心思想,如“看不见的手”、“私人部门间的利益交换促进人类整体福利”等等,根本无法和东西方古典至近现代一些著名哲学家的深邃思想相提并论。

笔者在上大学之前的暑假就坚持阅读西方哲学史,几乎每天都坚持阅读和思考。直到大一的时候接触到了微观经济学,起初感觉如获至宝,甚至认为这就是自己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能够“拯救世界于水火”的法宝。大一上半学期,笔者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不参加任何娱乐和社交活动,每天在图书馆里把微观经济学从“序言”的第一个字看到“后记”的最后一个字,生怕错过了什么……结果越学习越思考,心里的疑惑也越多。尤其当看到有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甚至有人觉得“快乐”这个东西都可以用经济学的去交换获得,瞬间感觉大跌眼镜,这种思想根本无法和当初读过的西方哲学史相提并论。如果经济学给大众传递的是这样的思维方式,那简直是把人类当成了机器!看上去更像是在愚弄老百姓。哪里有什么“智慧”?俗气、狭隘、斤斤计较的人怎么可能体会到真正的洒脱和快乐?如果所有人都相信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付出都必须要以某种结果或回报为目的,那才是人类思想和精神上的一次巨大灾难!经济学教我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然而事实上,笔者在大学毕业后参加的无数次公益志愿者活动中,无数次感受到世界上明明就是有那么多“免费的午餐”。如果没有这些不求回报的人们频频出现,可能很多事情根本做不成,人类的历史恐怕只会在无休止的计较和博弈中变得更加多灾多难!

后来了解到,这叫“科学霸权主义”,就是企图把一切能够解释或还没法彻底解释的东西都纳入到同一种分析范式里去强行解释……

事实上,不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天生就带有哲学上短视的基因,而是后世的人们在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忘记了它的另一半,也就是亚当斯密写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这两本书放在一起看,才是相对完整的亚当斯密留给后人的思想遗产。然而,主流经济学(或《国富论》)最终想要传递的那个核心思想极易被现代人接受!事实上,一种思想越是容易被人大面积地轻易接受,它在很多方面应该也就是越可疑的。笔者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在想,如果亚当斯密还在世,看到如今的西方经济学界只发展了他思想的一半,不知道斯密本人会不会想要出来申辩。这算不算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断章取义事件?

亚当斯密(1723-1790)

代表作品:《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西方经济学这种思想从高校里的经济系到市井生活中传播开来极为容易,因为它有意或无意地肯定、强化和放大了人自私的那一面(这给普通大众不愿意面对的一些责任和道德义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提倡实际的效率(资源配置方面的),轻视价值观意义上是非对错的讨论,把人类做决策的依据抽象到只需要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它把人类历史上所有和是非价值观有关的命题和论述全部先搁在一边不管(虚伪的价值观中立假设,实质上是为了建立话语霸权的刻意回避)——这一条恰恰极大地迎合了人类的某种惰性:现代人似乎从根子上就普遍带有一种不愿意从道德层面深究一件事情是非对错的倾向。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朴素的、农民出身的老百姓听经济学家说话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因为这种过度抽象化的精明和算计,本身可能就不符合人类的天性,恰好一个没有经过现代教育“污染”的农民在良知觉察方面更为敏锐、活泼。比如,有人说“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这句话在经济学领域有“造诣”的人听来应该会觉得还好,因为这就是经济学一直以来鼓励的实证精神,科学本来就不应该把道德评判引入进“实证”的分析中。但一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人听到这个话必然是不买账的,而且一定会瞠目结舌。这就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悲剧:通过高深的数学方法建立起的逻辑大厦,很多结论却无法通得过一个普通人良知的检验。

最终,现代经济学提倡的这个逻辑难免就沦为了精英支配世界的工具和游戏。这个精英圈子自己制定了规则并通过资本向全世界输出,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学者无法发表论文、不遵守这个规则的国家将面临西方制裁、不认同这个规则的普通人甚至还会被乌合之众嘲笑为异类。大学里经济系的优秀生们盲目拜倒在经济学原理面前,“人们能吃到面包并不是出自面包师的恩惠,而是以自私为前提的利益交换导致你吃到了面包”,这个逻辑看上去多么无懈可击!可细想来又是多么蛮不讲理和霸道。年轻一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在经济学的“智慧”面前已经毫无辩驳之力,经济学仿佛已经变成了一门新的宗教,在科学(数学)的精致外衣包装之下变成了新时代的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西方的精英就是这样从物质、学术观点、精神追求等各个方面控制了大半个地球。人间可以没有乌托邦,但是人不可以没有除了利益交换之上的精神追求。

一个平常还会思考问题的人,可能很容易看出这里面的陷阱,可能还会质疑经济学的假设到底对不对?可能还会听说经济学内部各种流派对同一个问题经常无休止地争论,从而不盲目轻信主流经济学鼓吹的一些东西。然而,对于天生就不求甚解的普通人而言,他们是很难看到这些的。客观上主流经济学那一套价值观中立的边际分析法依旧霸占了教科书;同时主观上人们不想也不愿去深究除了用这种实用主义“一刀切”的办法来分析经济效率以外,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比如说股票交易,你看看身边炒股的散户们靠什么来做决策的?是看技术上买入卖出信号更多一些,还是会先去了解一下想要投资的这家公司的CEO有没有干过什么亏心事,大股东是不是一个厚道的人?公司的经营理念是不是值得你去投资?我估计这样的股民,应该可能也许已经绝种了,因为在大部分人看来,当这些“深奥的”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最佳的赚钱机会早就被你错过了N次。这种人,不是傻,就是疯了想要去当哲学家。

文案:张省一

排版:金融计量学社

插图及封面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END

GIF

植根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科普金融经济知识

传播正确的金融观和投资伦理

展示新时代金融人的精神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