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高考(225)湖南省怀化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考

 蜜蜂爱上彩虹 2018-05-18
2017年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高三第三次模考

语 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是清代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两个词派。浙西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圭臬,推崇“清空”、“醇雅”词风,使词适宜传达家国之恨。浙西词派发展到中后期,由于过度注重风格技巧,内容渐趋空虚狭窄,最终为常州词派所取代。常州词派奉温庭筠为宗主,提出了“意内言外”、“风雅比兴”的词学理论,又提出“寄托出入”之说。但无论是“醇雅”观还是“寄托”论,都是以传统的政治教化观念来发掘词体文学的社会意义,实现以“善”为核心的古典诗学价值目标。
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直接用“真”代替诗教的“善”,用美学代替儒家的伦理,将词学批评推上了艺术哲学的新高度,其标志就是“境界说”的提出。《人间词话》一开始就确立词学批评的新标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何为“有境界”?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里的“真”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真”。王氏之“真”,主张以“赤子之心”、“诗人之眼”通观古今上下,以宇宙人生为具体对象,同时反观自我的最深心灵,对景物情感有深切感受,达到物我两忘之境。这一“真”源自于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对整个人类的人文关怀精神。在传统词学看来,写景咏物,能讲究比兴寄托,才为词之高格;而在王国维看来,能以赤子之心袒露真情实感,以血书写,不管这一情感高尚与否,同样为词之高境界。这种批评,对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带有一定的批判性。
王国维曾刻苦学习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对一门学科应具有的逻辑结构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人间词话》汲取了西方思辨的长处,经过精心安排,形成具有严密逻辑结构和相对完整的词学批评理论。
《人间词话》在《国粹学报》发表的1908年,其诗学影响仅局限于“国粹圈”。1926年俞平伯首次将64则《人间词话》加标点整理,交付朴社出版,自此打破了《人间词话》研究的沉寂局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的八九十年间,《人间词话》逐渐被确立为经典。尽管《人间词话》依然套用了古典诗话、词话的外壳,但内部却融合了西方哲学、美学、逻辑学等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成为现代词学批评的新开端。《人间词话》及其境界说的理论创新、实际应用及深远影响,足以奠定王国维在20世纪词学批评史上一代宗师的地位。
                             (选自2017年03月13日《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代浙西词派崇尚姜夔、张炎等人的作品,以“清空” “醇雅”为作词的最高境界,强调“寄托比兴”,在清朝词坛上一度影响很大。
B.清代词坛主要有浙西和常州两派,虽然两派各执一词,但他们都有着正统文学观,重视词作的政治教化功能。
C.王国维视境界为艺术评价的最高标准,他极为推崇五代、北宋的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词有“境界”。
D.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情,一是景,但二者单纯的结合并不能产生境界,只有情、景、真相联系,境界才会产生。
1.A。解析:强调“寄托比兴”的是常州词派。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不被浙西、常州两派理论束缚,独创“境界说”,是对以“善”为准则的传统伦理批评方式的超越。
B.王国维认为只要在宇宙人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审美观照中做到物我两忘,就会进入叔本华、尼采所说的具有普遍性的人性的境域。
C.《人间词话》的结构体系汲取了西方思维思辨的、科学的、长于抽象、精于分类的方式,因而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D.《人间词话》虽然在形式上承袭了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古老传统,但内容上熔铸西学有所创新,较好地融合了旧学新知。
2.B。解析:“就会进入叔本华、尼采所说的具有普遍性的人性的境域”,原文“源自于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对整个人类的人文关怀精神”正好弄反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取代浙西词派的常州词派吸取前者偏重风格形式的教训,提出一系列理论主张进行词学革新,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浙西派的流弊。
B.“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味着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的文学修养,也有可能写出高格调的诗词,乃至写出千古名句。
C.如果没有俞平伯,《人间词话》很可能仍将长时间沉寂于学术界,所以俞平伯在《人间词话》的经典化历程中,功莫大焉。
D.《人间词话》融合了西方哲学、美学、逻辑学等知识,这种西学中用的“拿来主义”在今天依然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3.B。解析:“有境界”原文指:以“赤子之心”、“诗人之眼”通观古今上下,以宇宙人生为具体对象,同时反观自我的最深心灵,对景物情感有深切感受,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李济:中国人的考古之始
⑴1926年,李济虽然只有30岁,却已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五大导师”一年有余。这一年,他到山西南部考古,完成了对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人主持考古发掘的第一次。挖掘中,李济创造的“三点记载”、“层叠”、“探沟探坑”等田野科学考古工作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今天仍被考古界沿用。 
⑵其实李济并非考古学出身,他是中国第一个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只是他从美国归来后,很快就被中国丰富的考古资源所吸引。1923年,他在新郑李家楼大墓小试牛刀,著《新郑的骨》。1924年创造田野科学考古方法,赴河南新郑对春秋铜器出土地点进行调查清理。及至西阴村发掘,李济已成长为当时中国当之无愧最专业的考古学者。
⑶1928年,他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考古组主任,并开始执掌后来被称为“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系统展开之始”的殷墟发掘。他与同仁约法三章,不藏古董,不买古董。1928至1937年,史语所先后在殷墟发掘15次,声势之浩大,在1949年前的中国考古史上无可匹敌。发现的宫殿、宗庙和帝王大墓,则将3000年前商王朝的辉煌背影从无到有勾勒而出。
⑷1940年,作为史语所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带领部下来到四川南溪的李庄。在此之前,从南京出发的李济,已辗转长沙、昆明,躲避着日军的空袭,押送着国家的文物,撤退了两年多。到李庄后的6年里,他一边整理殷墟的陶器材料,一边指挥史语所与中博院就地发掘四川的彭山汉墓、成都前蜀王永陵,两度深入西北考察,在成都、重庆举办“远古石器展”……李济劝勉同仁:“不要问在第一线的忠勇将士抵抗得了敌人吗?我们应当问我们的科学或一般学术是否敌得过敌人。”
⑸但躲过了日军炮火的李济一家,仍未被死神放过:1940年二女儿染疾而亡,1942年大女儿不幸殒命。1945年抗战胜利后,与他同回南京的子女,只剩了儿子李光谟一人。1948年12月22日,李济督运着装载有史语所重要图书、设备以及故宫迁运文物的轮船,挥别大陆,去了台湾。李济选择了守护殷墟的文物,因此他又失去了他的儿子。
⑹2005年李光谟回忆,解放前夕他身处上海,“父母一天一个电报,把飞机票买好了寄来……那时机票比黄金还贵”。但“我给他们写了最后一封信,告诉他们我决定留下来,说我想看到一个新社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那一年,我22岁”。自此,李济与李光谟的余生分道扬镳。
⑺来到台湾的李济,婉拒了美国多家大学的长期讲学邀请,出任迁至台湾的“中研院”史语所第三任所长,后又两度代理“中研院”院长。他创办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大力推进台湾岛的考古工作。他桃李满园,改革开放后给大陆考古带来深远影响的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就是李济在台大的高徒。综合15次殷墟发掘的材料,至1977年他终于完成了《安阳》等著作,对当年的考古工作做了总结性回顾。至他生命的最后年月,他还坚持每周去一次台北“故宫”。
⑻1979年8月1日上午9点半,李济心脏病猝发去世。后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除了台北“故宫”赠送的两三件仿造艺术品之外,未发现一件古董。
⑼正如张光直曾对恩师的评价:“迄今为止,在中国考古学这块广袤土地上,在达到最高学术典范这一点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随着他的过世,一个巨人消失了……”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6.8,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1926年写起,略去了李济出生年月、籍贯、家庭状况等常见介绍文字,不属于面面俱到的传统式个人传记。
B.文章用平实自然的语言重点讲述了李济一生的巨大磨难及其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历尽沧桑仍恪尽职守的考古学家的形象。
C.本文在叙述李济人生重大经历时基本上写出了具体时间,还引用了李济及李光谟的话,使传记更具真实性、准确性。
D.结尾引用张光直的评价从学术角度高度评价了李济的地位和影响,作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李济的肯定与赞叹。
4.B。“重点讲述了李济一生的磨难”不正确。
5.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1926年李济主持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人主持考古发掘的第一次,同时也是他考古生涯的开始,之后他从人类学研究转向考古研究。
B. 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灾难,李济指挥史语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相关人员开始了艰难的流亡之路,他在抗战期间被迫停止了所有的考古工作。
C.在国破离乱的时代里,李济痛失两个女儿;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李济选择了守护殷墟的文物,与儿子骨肉分离,不能团聚。
D.李济离开大陆后,在台湾继续传薪播火的同时仍然继续着研究殷墟,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E. 李济一生亲手发掘和经手保管的文物无数,可后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没有发现一件古董,这说明他始终遵守“考古不藏古”的规矩。
5.AB。解析:A.“1926年是他考古生涯的开始”不正确,他考古从1923年开始。B. “他在抗战期间被迫中止了所有的考古工作”不正确。
6.李济在考古学方面成就突出,请简要归纳。(5分)
6. ⑴主持西阴村、殷墟、彭山汉墓等多处遗址挖掘。⑵创造了“三点记载”、“层叠”、“探沟探坑”等田野科学考古工作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⑶研究考古(殷墟)的相关资料,著作立说。⑷培养了大批考古人才。⑸创办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大力推进台湾岛的考古工作。(答对1点2分,2点4分,3点满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共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还 乡
路遥
【节选前的情节概括:高加林是一个农民的儿子,通过十几年的拼命读书终于体面地当上了民办教师;却在不久后,被别人通过关系挤掉。在精神危机中遇上初恋巧珍,可在他进城后却又成为黄亚萍(老同学)爱情的俘虏。好不容易在县城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飞翔,却被克南(老同学)的母亲揭发走后门找工作的事情。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上几经沉浮,最后只得离开县委大院。】
⑴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⑵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蓬的像一团茅草。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纹。
⑶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庄稼和青草的绿叶上,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不起一点黄尘。高加林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⑷离村子还有一里路的地方,他听见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话,其中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高老师回来……”他知道这是他们村的砍柴娃娃,都是他过去的学生。
⑸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
⑹“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⑺孩子们都哈哈大笑,叽叽喳喳地跑到沟里去了。
⑻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
⑼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一片茂密的枣树林掩映着前半个村子;另外半个村伸在沟口里,他看不见……
⑽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⑾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向他跑来了。
⑿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透着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
⒀“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⒁“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
⒂“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
⒃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
⒄人们问候和安慰了他一番,就都又下地去了。
⒅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⒆当他从公路上转下来,走到大马河湾的岔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了。
⒇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从县城回来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的——现在他们却永远地分手了。他也想起,当他离开村子去县城参加工作时,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送他的。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他嘴里喃喃地说:“亲爱的人!我要是不辜负你就好了……”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来了……
(选自路遥的《人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⑵段运用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将高加林这一人物塑造得形象鲜明。
B.第⑶段所描写的景物与前两段所描写的高加林内心情感一致,烘托出了高加林内心的失落、迷惘。
C.小孩子唱“信天游”,有谴责高加林为了个人利益卖了良心的意味。
D.节选内容主要叙述的是高加林还乡的过程,其间着力于对高加林心理的刻画,作者意在突出乡亲们的淳朴、宽厚。
7.C。解析:A.第⑵段中没有“心理描写”。B.景与情不一致,乐景衬哀情。D.“意在突出乡亲们的淳朴、宽厚”错,意在启发我们思考人生。
8.纵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高加林的心理变化。(5分)
8.①离开县委大院后,失落而迷惘;②听见过去学生的讥笑时,感到难堪与愧疚;③得到乡亲安慰关心后,感激又自责;④回忆往事,悔恨交加。(答对1点1分,2点2分,3点4分,4点5分。)
9.在小说节选部分,高加林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从高加林身上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6分)
⑴高加林是一个勇于反省忏悔、良知未泯的农村青年。(结合情节分析人物)(2分)
⑵启迪:①为人要善良淳朴,不能忘本,坚守道德底线。(2分)②要有反省精神。(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梁焘,字况之,郓州须城人。内侍王中正将兵出疆,干赏不以法。焘争之不得,请外,出知宣州。入辞,神宗曰:“枢臣云卿不肯安职,何也?”对曰:“臣居官五年,非敢不安职,恐不胜任使,故去耳。”神宗曰:“王中正功赏文书,何为独不可?”曰:“中正罔冒侥觊,臣不敢屈法以负陛下。”未几,提点京西刑狱,哲宗立,召为工部郎中,迁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有请宣仁后御文德殿服衮冕受册者,焘率同列谏,引薛奎谏章献明肃皇后不当以王服见太庙事,宣仁后欣纳。又论市易已废,乞蠲中下户逋负;又乞欠青苗下户,不得令保人备偿。至潞,值岁饥,不待命发常平粟振民。流人闻之,来者不绝,焘处之有条,人不告病。明年,以左谏议大夫召。甫就道,民攀辕不得行,逾太行,抵河内乃已。既对上书言帝富于春秋未专宸断太皇保佑圣主制政帘帷奸人易为欺蔽。愿正纲纪,明法度,采用忠言,讲求仁术。”两宫嘉纳焉。  元祐七年,拜尚书右丞,转左丞。蔡京帅蜀,焘曰:“元丰侍从,可用者多;惟京轻险贪愎,不可用。”又与同列议夏国地界,不能合,遂丐去。哲宗遣近臣问所以去意,且令密访人才。焘曰:“信任不笃,言不见听,而询问人才,非臣所敢当也。”以疾,罢为资政殿学士、同醴泉观使。故事,非宰相不除使,遂置同使以宠之。力辞,改知颍昌府。既出京师,哲宗遣中贵谕以复用之旨。绍圣元年,知郓州。朋党论起,哲宗曰:“梁焘每起中正之论,其开陈排击,尽出公议,朕皆记之。”以故最后责,竟以司马光党黜知鄂州。三年,再贬少府监。其后三年卒,年六十四。
                                                  (选自《明史》)
10.下列文字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既对/上书言/帝富于春/秋未专宸断/太皇保佑/圣主制政帘帷/奸人易为欺蔽
B. 既对/上书言/帝富于春秋/未专宸断/太皇保佑/圣主制政帘帷/奸人易为欺蔽
C. 既对/上书言/帝富于春秋/未专宸断/太皇保佑圣主/制政帘帷/奸人易为欺蔽
D. 既对/上书言/帝富于春/秋未专宸断/太皇保佑圣主/制政帘帷/奸人易为欺蔽
10、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部:六部之一,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掌管营造工程事项、官员任免等。
B.衮冕:是古代帝王或公侯的礼服和礼帽,是皇帝或公侯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服装。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D.谏议大夫: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是秦朝开始设置的,专门掌论议,是朝廷重要的官职。
11、A。解析:“掌管营造工程事项、官员任免等”错误,“官员任免”由吏部掌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焘关心百姓。他请求免除中户、下户的欠债。到潞州,遇到饥年,他来不及等待朝廷命令就分发常平粟赈济百姓。
B.梁焘受百姓爱戴。他被征召为左谏议大夫,刚上路,百姓攀住车辕不愿他离开,这种情况直到他越过太行山,抵达河内才平息。
C.梁焘为国建言献策。他曾上书希望皇上端正法制,申明法度,采用忠言,讲求仁政之术;进言蔡京轻薄险恶,贪心固执,不能任用。
D.梁焘受哲宗关爱赏识。梁焘因病降官,哲宗特意设置同使以示对梁焘宠爱,朋党之论兴起,唯独没有斥责他。
12、D。解析:“唯独没有斥责他”错误,原文为“以故最后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内侍王中正将兵出疆,干赏不以法。焘争之不得,请外,出知宣州。
13、⑴内侍王中正率领军队出边疆,不按法制求取赏赐。梁焘争辩不能,请求外任,调出京城,任宣州知府。(译出大意2分,“将”、“ 干”、“ 知 ”各1分)
⑵信任不笃,言不见听,而询问人才,非臣所敢当。
⑵对我信任不深,建言又不被采纳,却向我询问人才,不是我所敢承担的。(大意2分;“笃”、“ 见”、“ 非……也”译对各1分。)
附译文:
梁焘,字况之,是郓州须城人。
内侍王中正率领军队出边疆,不按法制求取赏赐。梁焘争辩不能,请求外任,调出京城,任宣州知府。入朝辞谢,神宗说:“宰相说你不肯安于职守,为什么呢?”梁焘应对说:“我居官五年,不是敢不安于职守,只是担心不能胜任使命,因此离开罢了。”神宗说:“王中正功赏文书,你为什么独独认为不可以?”回答说:“王中正欺罔假冒侥幸贪图,我不敢委曲法制以辜负陛下。”不久,梁焘担任京西提点刑狱。哲宗即位,召用为工部郎中,升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有人请宣仁太后临幸文德殿穿礼服礼帽接受册封,梁焘率领同事进谏,引用薛奎劝谏章献明肃皇后不应穿帝王服装见太庙事,宣仁太后欣然采纳。梁焘又说市易法已废除,请求免除中户下户的欠债;又请求欠青苗钱的下户所欠钱款,不能让担保的人全部偿还。到潞州,遇到饥年,没有等待命令分发常平粟赈济百姓。流亡在外的人听说这件事,来者不绝,梁焘处理这件事有条理,人们不再报告困乏。第二年,梁焘被召为左谏议大夫。刚刚上路,百姓攀住车辕,车不能行走,越过太行山,抵达河内才平息。不久应对,上书说:“皇帝年壮,没有专权独断。太皇太后保佑圣明的君主,垂帘听政,奸恶的人易于欺骗蒙蔽。希望端正法制,申明法度,采用忠言,讲求仁政之术。”哲宗、太皇太后表示嘉许采纳。元佑七年(1092),被授任尚书右丞,转任左丞。蔡京为蜀州帅臣,梁焘说:“元丰时的侍从,可以任用的很多,只有蔡京轻薄险恶贪心固执,不能任用。”又与同事议论夏国边界,意见不能协调,于是乞求去职。哲宗派亲信大臣询问他之所以去职的意思,而且让他密访人才。梁焘说:“对我信任不深,建言又不被采纳,却向我询问人才,不是我所敢承担的。”因病被罢为资政殿学士、同醴泉观使。按照旧例,不是宰相不能任命为使,于是设置同使来表示对他的宠爱。梁焘极力辞谢,改知颍昌府。不久离开京城,哲宗派有权势的宦官以复加任用的旨意晓谕他。绍圣元年(1094),梁焘任郓州知州。朋党之论兴起,哲宗说:“梁焘常常起中正之论,其开列陈述排斥攻击,都是出于公议,朕都记下了。”因为这个缘故最后被责斥,竟以司马光党羽的罪名贬退任鄂州知州。绍圣三年(1096),再贬为少府监。那以后三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4、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炼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E、全诗塑造了一位远离俗世、生活悠闲、内心落寞的僧人形象。
14、CE。解析:C、尾联属直接抒情。E、塑造了一位远离俗世、生活清贫、心境淡泊、的僧人形象。
15、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文分析其精妙之处。(6分)
15、“过”有“路过”“经过”之意,(1分)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1分)“摇”即“摆动、轻摇”之意,(1分)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1分)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的心境。(2分)
六、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上天对“天将降大任者”进行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等种种考验的目的是“            ,          。”
⑵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赋宫室建筑的走势形状和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
16、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善假于物也⑶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傅雷夫妇素未平生的女子张小燕为傅雷夫妇保存骨灰,“鸣怨叫屈”,被打成“反革命”,曾十几年过着宵衣旰食的悲惨生活。
②前段时间,媒体报道4个美国人遇袭身亡并被鞭尸的电视镜头让人 触目惊心,人们担心伊拉克成为第二个索马里。
③有的书读了是消遣,而有的书读了则让人深思,那种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会令人如芒在背,会让人禁不住叩问自己的灵魂。
④一些由政府人为制造出来的“名校”被各种光环所笼罩,令广大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骛,于是巨额的择校费应运而生。
⑤傍晚的大山中空无一人,非常寂静,他感到恐慌,空谷足音格外地响,更增添了几分恐怖。
A.①④      B.②③     C.①⑤      D.③⑤
17.C。解析:①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此处意在表明张小燕生活的悲惨,而宵衣旰食形容勤奋,显然不正确。②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正确。③如芒在背:形容惶恐不安,正确。④趋之若鹜:比喻人们成群地争着前去,常含贬义。正确。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这里是望文生义而理解错误。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C.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18.C。解析:A、“......创业大街和.......启动”,主谓搭配不当。B、成分残缺,“节目”后加上“以”。D、句式杂糅,应去掉“共同影响下”中的“下”字,或把“受”改为“在”。
19. 对下面语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植根于民族民间土壤中的活态文化,它伴随着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传承发展。当今现代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难题。几亿农民涌入城市求学打工、移民定居,致使很多传统村落变成了“空心村”、“老人村”,传统村落加速衰落;而一些地区打着城镇化建设的旗号大拆大建、拆旧建新,也造成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毁亡。这些都使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A. 非物质文化伴随特定社会生态环境生存发展。
B. 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导致传统村落加速衰亡。
C.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城镇化建设中艰难传承。
D. 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现代化、城镇化的冲击。
19.D。解析:A、原文是文化生态环境,不是社会生态环境。B、导致传统村落加速衰亡的原因:一是几亿农民涌入城市求学打工、移民定居。二是一些地区打着城镇化建设的旗号大拆大建、拆旧建新的活动。以偏概全,所以错。C、概括不全面。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作为二十世纪“视野最辽阔”的存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   ①   ,他称之为“有教养的人”。“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对于个体的人来说,   ②   ,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一有限性的认识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经过自觉的努力而不是外部的强迫来实现向无限的超越,逐步接近“全人”。“全人”教育目的的达到,归根到底,  ③   。
20、①培养“整体”的人或“全人”,②成为“全人”是一个追求的目标③是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过程(写出一处给1分,两处给3分,三处给5分。意思相近即可。)
21.下面是2015-2016年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的调查图表,请根据两个图表中的调查数据分别概括它们所反映的情况。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30个字。(6分)
图1 民众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渠道
2018年高考(225)湖南省怀化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考
图2民众食品安全维权的做法
2018年高考(225)湖南省怀化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考
21、①民众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而非权威可靠的渠道(或:民众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渠道多样,以互联网为主);
②多数民众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会通过适当的渠道维权(或:多数民众有维权意识,但仍需加强)。
(6分;写出一条结论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八、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7年2月15日,青岛市政府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可进行适当惩戒,且应将惩戒规定向学生公开。
此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广泛讨论。赞成方认为,中小学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小惩大戒对孩子成长有积极意义。反对方则认为,中小学和教师不应拥有“惩戒权”,惩戒容易助长体罚学生现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态度中立方认为,学生犯错应该惩戒,但须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方式,把握好惩戒尺度。
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材料和现实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
(1)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当的惩戒,学校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
(2)学校、教师不应该拥有“惩戒权”,因为拥有“惩戒权”可能导致暴力被合理合法地“植入”教育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3)学校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但必须对其权力的范围和行使权力的方式进行规范和监督,避免滥用惩戒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