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这里,看透生死,悟懂人生

 郭一墨 2018-05-18



沿着长江的堤岸,携带灵魂与精神远行,打理思想的藤蔓,捕捉时光的背影。


在流水的脉络里抵达南京,这座历史上称为金陵的六朝古都,有着绮丽的江南风景,雅致的风土人情,浓郁的翰墨清香,亦有着清远的佛学文化。

                             

那些古典的楼台水榭装点着秦淮河岸姹紫嫣红的风景,精致的青瓷玉石放置在金陵达官贵人的府邸,锈蚀的刀戈剑戟又出现在大明王朝的哪段争权夺位的战争中?


站在大河的岸边,流水的脉络是文化的脉络,是历史的脉络,也是城市的脉络。



去栖霞山不仅是为了那一脉红叶,更是为了寻觅幽栖在山林的香火古刹。


栖霞山深远的历史古迹,秀绝的自然风景,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其负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千秋盛名。


栖霞寺始建于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一说永明七年),由平原居士明僧绍舍宅为寺。


那是个佛教盛行的朝代,那时的帝王兴土建寺,精研佛理,雕塑佛像,描绘佛画。唐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寺庙的广泛与瑰丽。


栖霞寺内梵宇重叠,气象壮观,在唐初期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 林”。


在烟火中半隐半现的栖霞寺,看似只是寻常的江南古刹,只有深入之后方能发觉其锦绣风华皆藏于腹中。收存着南朝遗韵、唐宋格局、明清风貌,也融入了历史人文、风土民情、禅学精髓。


千百年来,无数行人留下了探询与叩问的身影,留下了发掘与求证的脚步,使得栖霞寺积淀更多深刻的文明与佛味。



《游栖霞寺》


养花天气近平分,瘦马来敲白下门。

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

琅琊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唐·李建勋


精深玄妙的佛学以般若神韵渗透在尘世间,那博大的文化、灿烂的佛光散落在江南、塞北、高原、西部,使得苍凉的土地也滋生出葱茏的繁花。


无数的寺院高僧,无数的佛教圣徒,在荒野的古道上行走,一路膜拜,一路朝觐,探寻着深邃的中华文化,也拾取了灿烂的佛学经典。


江南的寺庙犹见其灵秀与飘逸,那些楼台沉浸在氤氲的烟雨中与缥缈的香火里,伴着山水风月、诗词书画、戏曲评弹,还有清茶的禅机仙气。


这就是江南,悠久的古刹濡染着灵山秀水、地域文化,还有淡然闲逸的风雅。


只要你深刻地闯入佛家境地,那悠远涤尘的梵音就会洞穿你灵魂的命脉,那缥缈绝俗的香火就会浸洗你思想的源泉。


栖霞寺闲隐在栖霞山,藏于层林深处,隔着江岸,就能听闻隐隐的钟声。


行走在逶迤的山道,临着烟树云海,远眺奇峰险壑,这被蔓草掩映的山径,仿佛是上古神仙出没的地方。


在万象的苍茫中蜕去一身肉骨凡胎,以恬淡的心怀走进栖霞寺,走进古刹千年的禅境里。


寺前那一块明征君碑以浑然的气韵装饰着庙宇的文化,也引领外来者的思想抵达僧佛的国度。


明征君碑是初唐时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的,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题写。


明僧绍是南朝人,博通三教,精于佛学,隐居于栖霞山二十余年。几十载的光阴,付之与栖霞,常伴晨钟暮鼓,传教无量寿佛。


游栖霞寺

唐 · 张翚


跻险入幽林,翠微含竹殿。

泉声无休歇,山色时隐见。

潮来杂风雨,梅落成霜霰。

一从方外游,顿觉尘心变。



神圣庄严的栖霞寺,被悠远的时光湮没又被后人反复修建,那些云烟过往,在明亮的阳光里,一点点消融。


消融在西窗夜雨、秋池庭阁间,消融在香火烛影、经卷佛龛里。那些细雕与浅绘的花鸟虫鱼、珍禽异兽,以及佛教中的人物故事,无不见证这个古老民族与西竺文化的悠久与厚重。



当灵魂的羽翼在浩瀚的佛国里飞翔时,会不经意地与某个菩萨迎面相撞,那片刻的邂逅,可以濡染几分性灵,滋长一点慧根。


游走在亲和的弥勒佛殿、庄严的大雄宝殿、精致的毗卢宝殿与深邃的藏经楼,那些精湛的雕像,禅寂的色彩,蕴藏了内敛而灵逸的佛文化。


这文化以精深的佛理、玄妙的禅机走向世界,渗透了大江南北。


面对精妙的佛法,许多没入世俗的人得以看透生死,也悟懂人生的哲理。


捧起一本经卷,卷角处的折痕,记载着时间的沧桑,那薄薄的扉页,不知还留有谁的手温。


游栖霞寺

唐·皮日休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穿行在古寺记忆的长廊中,还能分辨出唐宋风雨与明清岁月遗留下的淡淡痕迹。那些过往就像江南精美绝伦的青瓷,透过阳光的折射,闪耀着温婉与灵性的光芒。



拜过了玉佛殿那披金着彩的玉佛,在慈悲的佛祖面前抛掷一些卑微的俗念,安顿浮躁的灵魂,从此后在佛禅的意境中来来往往。


在披就一身仙风灵骨的舍利塔,仰望高天流云,在历史中缄默无语。


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由白石砌成,塔顶为莲花形状。进入塔内才会懂得古塔的精妙与潜藏的禅机。


出神入化的浮雕,每一尊佛像所蕴含的文化与所寄寓的佛法,都引领世人进行着不倦的探问与追寻。舍利塔身后的山岩中蕴藏了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凿佛像五百余尊,称千佛崖。


其间最大的佛像是无量寿佛,高达十米,左右为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组成西方三圣。


这些南朝遗韵充盈着佛典意境,闪烁的佛光点亮了世人晓梦中渴念已久的慈宁,不期而遇的相撞,就会令人怦然心动,及至大彻大悟。


倚着石栏独自凝思,看枫叶染红曾经青翠的山峰,那种被季节涂抹的美所呈现出的壮观。



栖霞山不仅遍植山药,更有醉人的枫叶红在秋风的枝头摇曳。


一枚经霜的红叶,在阳光下闪耀着触目惊心的璀璨,它斜挂在古刹的墙头,若有所思地参悟着精深的佛法。


红叶传书,明月寄怀,仿佛看到过往的高僧在青灯下禅坐诵经,一枚醒目的红叶夹入经卷中,记载了又一岁的年轮。


那些生动的背影、红枫的往事,镶嵌在庙宇屋梁上的古铜镜里,连同那轮澄明的霜月。


烟霞若秋光,绮丽的繁华转瞬已成空境。


流水似弦歌,临着幽涧弹奏春风的曲调。记忆在时光的路径上纷纷扬扬,一枚红叶怀想佛祖慈悲的恩典。


栖霞寺云居室

唐·权德舆


一径萦纡至此穷,山僧盥漱白云中。

闲吟定后更何事,石上松枝常有风。



云雾的苍茫在天地间散开,无须揭开栖霞古刹幽玄的秘境,它走过千百年的风雨,该变迁的早已有了变迁。如今的庙宇在烟火中日渐古朴,一砖一瓦,一花一木,都飘散着禅的韵味。



夕阳西下,明月出山,巍巍的栖霞山依旧静默着,滚滚的长江水兀自流淌。一条河流的源头是历史与民族的根脉,将许多人的命运紧紧相系。


风烟中的古刹楼台,如同一幅幅搁置泛黄的国画,墨飘千年,沧桑厚重。或倚涧,或附岩,或舒展,或铺叠,浓淡有致,形态万千。


这些古老的建筑承袭着佛教的文化,遵循自然的法度,每一扇开启的窗,都可以在质朴中寻找内敛的深度。


悠悠沧海,欲渡无边,佛有神术,造化桑田。


是一座禅境悠然的江南古刹,它所展现的历史画卷与佛文化使得许多世人匆匆奔赴。是仿如天籁般的绿水青山,以灿烂玄冥的风景等待世人虔诚地造访。


他们朝拜古老的文明,敲叩深掩的重门,探寻佛陀的世界。


风烟里那一座钟楼长时间保持一种挺立的姿态,如一株莲花在水中的姿态,它明远的钟声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牵引到光亮的地方。


醉心于山寺的风景,忘却了红尘的归路,不知谁的故事,遗落在十月的栖霞。




·  END  ·

——本文选自《你途经过我倾城的时光》

(本文及封面所用配图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