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自珍的《天寿山说》写的是什么?

 紫嫣雅閣 2018-05-18

说起龚自珍,人们通常首先会想到他的名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或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其实,龚自珍的优秀作品很多,他的《天寿山说》,就是“史事为之鉴”的优秀游记作品之一。

《天寿山说》原文如下:

由德胜门北行五十五里,日沙河。沙河有城。出沙河之北门,实维广隰,丰草肥泉。引领东拜,大山临之,是为天寿山。明成祖永乐十年所锡名也。京师西北诸山,皆宗太行山,此山能不与群山势相属,有明尊且秩焉。

自永乐至天启十有二帝葬焉,谓之十二陵。独景泰帝无陵,崇祯十五年,妃田氏死,葬其西麓。十七年,帝及周后死社稷,昌年民发田妃之墓,以葬帝、后,因日十三陵矣。山多文杏,春正月而华。山之势尊,故木之华也先。山气厚,故木之华也怒。山深,故春甚寒。深且固,故虽寒而不冽。其石其鹿,皆绝大。山之理如大斧劈,山之色黝以文。山之东支,有汤山焉。其泉曰汤泉焉。山之首尾八十里。

这篇是作者出行见闻的游记之作,全文篇幅不长,简洁而意蕴深长。全文只有200多字,却把天寿山的地理形势、气候条件和生物特征等,均作了详细介绍。而且作者还穿插了了天寿山的来历,在文中追述十三陵落葬的起始。这对于我们后世之人了解这一段历史,太有帮助了!

龚自珍在行文时,有条不紊,叙述生动,他在字里行间明显地流露出他对明朝衰亡的慨叹。

文中所述“十七年,帝及周后死社稷,昌年民发田妃之墓,以葬帝、后,因日十三陵矣。”是指昌平人民发掘田妃墓,葬崇祯帝之举。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民的节义行动,是持褒扬态度的。

文章结尾的写景,尤为动人,作者用文杏“春正月而华”“山势尊,故木之华也先。山气厚,故木之华也怒。”借草木争荣,传达出作者对汉民族血脉永继、繁荣昌盛的信心。

这种由内心生发出的爱国之情,在龚自珍的诗文中多有体现,也是我们后人对他极为景仰的原因所在。(完)


世界是一本书,人生是一份缘。关注兰阇读书,您会收获知识和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