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药企TOP10发布!2017中国区营收排行:辉瑞233亿夺冠,艾尔健增长最快,也有巨头下滑40%...

 laoyu2012 2018-05-19

2018年全球制药企业TOP10发布,罗氏夺冠,但在中国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华21家跨国药企中,2017年同比增幅最大的是艾尔建,增长率达到22.48%。艾伯维紧随其后,同比增幅达到20.35%。拜耳位列第三,同比增幅为18.29%。

近日,Igeahub发布《2018年全球制药企业TOP10》,罗氏、辉瑞、和艾伯维位列前三甲,制药业务总收入分别达到443.68亿美元、525.4亿美元和282.16亿美元。

回到中国市场,在华21家跨国药企中,2017年同比增幅最大的是艾尔建,增长率达到22.48%。艾伯维紧随其后,同比增幅达到20.35%。拜耳位列第三,同比增幅为18.29%。下滑最严重的有两家,其中某巨头业绩下滑达到40.41%。

在Igeahub此次所评选的TOP10全球药企中,辉瑞尽管在全球呈现负增长,在中国市场销售同比增长达到18%,实现销售额233.16亿元。而中国市场同比增幅最大的企业是艾伯维,增幅达到了20.35%。

注:数据部分来自Igeahub,排名以企业的年度制药总收入和年度制药收入增长为重点标准,并同时参考总研发费用、总支出、总收入、TOP3产品收入以及员工平均收入,评选出了全球排名全十的制药企业。

1

大佬的忧愁

作为宇宙大药厂,辉瑞的忧愁可不是一星半点。尽管2017年制药业务收入达到了525.4亿美元,为TOP10中最高,但同比却下降了0.53%。

去年底,辉瑞表示打算出售旗下消费者保健业务。从消息传出开始,包括GSK、利洁时、强生、赛诺菲和宝洁等企业都被曝出有意参与竞购。然而,随着近日GSK正式表态退出竞购,潜在买家们都已不在名单之列。这笔估值200亿美元的业务最后究竟花落谁家,目前还未可知。

对于辉瑞来说,选择剥离消费品保健业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并非辉瑞核心的处方药业务所必须的部分。但一方面,超级买手也需要通过对该业务的出售而得到大量现金,以便再次在市场上出手扫货。

而对于收购目标,从去年初的BMS再到年底的百健,传了一轮又一轮,只是都没有实质性动作。去年底,辉瑞任命创新健康业务负责人Albert Bourla为公司新任COO,负责对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公司战略的日常监管,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上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职位为辉瑞新增职位,更引人关注的,则是有消息称Albert Bourla很有可能是Ian Read接班人,成为辉瑞下一任CEO,只要他能继续合适地推出产品。

分析人士认为,这样的职位设置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放”Ian Read,让他更专注于长期战略,并在自己离职或者退休前完成多年梦寐以求的超级并购。

与全球负增长完全不同的是,2017年辉瑞在中国实现了18%的同比增长。

近两年来,辉瑞在本土研发外部合作方面则动作频频。1月24日,辉瑞宣布将授予开拓药业在全球范围内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一款抗肿瘤抗体新药的权利。而该药也将有望成为全球首个针对ALK-1靶点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治疗性药物。这也是继2016年牵手本土企业派格生物后,辉瑞的又一本土化新动作。

2

中国驱动

对于跨国大佬们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TOP10中,赛诺菲、默沙东、诺华以及GSK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率都要好于全球市场。

中国区向来是赛诺菲的重要市场,加深已有产品实力,补充新鲜血液,与本土企业展开合作,是法国企业在华寻求更大增长的主要措施。而连续5年达成双位数的增长,除了增强产品线实力,还有业务模式的创新和对中国市场的不断投入。

此前,赛诺菲中国区总裁彭振科曾表示,2017年中国市场的继续增长与旗下诺维乐进入第二类医保目录、膝骨关节炎创新治疗药物欣维可在华上市等功不可没。

同样,2017年默沙东在中国市场实现了7.85%的增长。今年初,1月5日,默沙东中国区的业务运营架构进行了调整:原中国区域运营团队(十大区及几个事业部)将整合成两个销售部门:基础医疗部门和院内及专科医疗部门;女性健康和男性健康合并成一个独立部门;糖尿病事业部和2017年新成立的疫苗事业部、肿瘤事业部保持不变。此举也是为了契合中国的分级诊疗体系,拓展基层市场。

去年,默沙东HPV四价疫苗佳修达在华上市,并陆续进入各省招标采购渠道。而更早前GSK二价HPV疫苗已经上市,并在25个省份(直辖市)完成招标准入工作,先发优势颇为明显。而默沙东作为后来者也展开了布局,一方面是在招标中发力,在快速推进。另一方面依托智飞生物的营销能力,在各地展开预约。

从二者来看,GSK在价格上更有争抢到20~25岁人群的优势。不过,也正因为GSK的产品先上市,也为默沙东四价HPV疫苗上市缩短了市场导入期,使得默沙东上市之后就能迅速的展开销售。当然,在营销层面,智飞生物的能力也是一大利器。此外,默沙东的九价疫苗也在评审中。

此外,今年初,默沙东递交了PD-1单抗Keytruda的中国上市申请。据悉,默沙东此次提交上市申请的适应症是黑色素瘤,这也是Keytruda在美国率先上市的适应症。2017年默沙东Keytruda的全球销售额是38.09亿美元,距离BMS的Opdivo的差距已经缩小到11亿美元。

此外,GSK在2017年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一方面,顺应中国医改趋势,主动降低专利药药价,争取进入医保目录的席位,以价换量;另一方面,抓紧推进新药在中国的审批上市,特威凯、希瑞适、绥美凯陆续获批,双管齐下,以提高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

值得注意的是罗氏,尽管2017年中国区同比增长5.05%,低于全球市场表现。但作为罗氏全球第三大市场,罗氏在华的布局密切关系到其未来的整体增长力。

2017年,罗氏的4款靶向药物全部列入国家医保目录,降价幅度达到了45%-70%。但是各界包括罗氏内部对于这场谈判并非没有争议,最大的担忧来自于“以价换量”策略对于罗氏这样拥有强大产品线的创新药企而言是否必要?

短期来看,罗氏中国的业绩增长将会承压,面临挑战;但是中长期来看,提高医生和患者的知晓度,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而此前罗氏的经验显示,在进入省市大病医保后,都有大幅度的突破性增长,长期收益是乐观的。

成为中国的基因泰克,不仅仅是在销售上成为第一大市场,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创新贡献上。这是罗氏全球CEO施万对于罗氏中国的新期待。

3

新贵的挑战

自从2013年从雅培分拆上市之后,艾伯维用了5年的时间实现了市值增长三倍,2017年市值达到了1584.2亿美元。这一成绩,也让他超越其他生物新贵和老牌制药大佬,紧随强生、诺华、罗氏以及辉瑞之后。

修美乐依旧占据全球处方药之王的宝座,2017年该药物为艾伯维带来了接近184.7亿美元的销售额。此外,艾伯维还与安进就修美乐仿制药的全球知识产权诉讼达成和解,将后者的生物仿制药在美国的上市时间推迟到2023年,这可能会使修美乐在更长的时间内被艾伯维独家占有,并持续贡献客观的销售利润。

2017年,艾伯维在中国市场实现20.35%增长,其全球市场也实现了10.39%的增长率。2018年初,艾伯维全口服直接抗丙肝病毒治疗方案维建乐联合易奇瑞正式在中国上市,也为自己在国内丙肝市场大战中增添了重要砝码。据了解,在定价方面,也很具有竞争力。

实际上,除了维建乐联合易奇瑞,艾伯维还在去年8月在美国和欧盟获批了另一款丙肝新药MAVYRET/MAVIRET,这一针对基因1~6型丙肝患者的泛基因型丙肝新药,8周即可实现治愈,为艾伯维在丙肝市场上增添了有力砝码。

除了丙肝药品,艾伯维计划未来还将在华上市9大新产品和19个新适应症,涵盖免疫学、抗病毒学、肾脏病学、麻醉学和肿瘤学,并向消化科、眼科以及儿科不断拓展。

本文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